主观题打分方法我校考试评卷基本是按采点给分的模式。
因此答题贵在“全深兼顾”,见前文《我校研究生考试答题经验:贵在“全深兼顾”》,此处不赘述。
以下举例说明如何采点给分。
一、概念比较题法律效力和法律实效(5分)评分标准:法律效力与法律实效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第一,法律效力指法律具有的约束力和保护力,属于“应然”范畴;法律实效是指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的实际实施状态,属于“实然”范畴。
(1分)第二,法律效力一般强调形式有效性,即法律只要满足由有权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认可,即获得约束力和保护力;法律实效一般侧重实质有效性,即法律只有在实践中部分或全部被遵守、执行、适用,才是有实效的。
(1分)第三,法律效力是证成法律存在的必要条件;法律实效是对有法律效力的法律实施以及实现状况的一个评价指标。
(1分)没有法律效力的“法”就谈不到法律实效问题;但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在实践中也不一定都有实效。
(2分)二、辨析题[即判断分析题](判断命题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法律价值之间不可能存在冲突(5分)评分标准:错误(1分)法律价值本身是一个体系或者系统。
(1分)组成法律价值体系的各法律价值并非是平行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每一个价值都有自身相对的独特性。
(2分)多种规定性不同的价值共存,在逻辑上旧有冲突的可能。
(1分)三、简答题简述正义与法律关系的学说并说明通过法律实现正义的基本方法。
(10分)评分标准:(1)通过立法分配权利以确立正义,使正义要求规范化、明确化。
(3分)(2)通过法律实施,发挥法律的特殊强制性,惩罚费正义行为,促进正义的实现。
(3分)(3)通过公正地解决冲突和裁决纠纷,补偿损失以恢复正义。
(4分)四、论述题结合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论述人类的平等诉求及其法律保护机制。
(15分)评分标准:法律与平等的一般关系。
(4分)法律将平等权利化。
(5分)法律为平等提供统一标准。
(3分)法律保护被确认的平等。
(3分)五、案例分析题(15分)位于重庆市主城九龙坡区繁华地带的一个危旧房改造项目工地中,二百八十户拆迁房屋已搬迁,仅剩一户未搬迁。
三年多来这里孤独地耸立着一栋二层小楼,小楼周围已向下挖空数米。
这座像“孤岛”一样的小楼照片在今年三月流传开来,被网友称为重庆甚至中国历史上“最牛的钉子户”。
重庆“最牛钉子户”的房主杨武、吴苹夫妇在现身两天内迅速成名。
据了解,夫妇俩要求开发商在原位置给其安置一套面积相同的房子,开发商未答应,并向当地拆迁主管部门提出行政裁定。
后双方协商未果,主管部门向重庆市九龙坡区法院提出司法强拆的申请,法院作出杨武夫妇限期自行搬迁的裁定。
面对裁定,房主吴苹表示,他们“要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合法财产”;杨武则重回空置两年、已被断水断电的小楼中,挂上国旗,打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横幅。
某位学者断言,个人在行使物权时,必须要顾及公共利益。
…这个公共利益如何界定…这需出台具体的规定来完善。
…在完善之前,根据目前公众对公共利益的认识,开发商建商业用房,一般来说不属公共利益范畴,所以,若《物权法》已生效,该“钉子户”应可胜诉。
另一位学者提出,认为吴苹一家拒绝拆迁的理由不涉及公共利益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旧城改造本来就是一项涉及“公共利益”的事情,而且法院已经作出了裁定,认为拆迁是涉及公共利益的行为,如果吴苹一家自己不把房子拆掉,那么就是违法行为。
这位学者支持支持强制拆迁,认为法院已经下达了裁定,就要按照(法院的裁定)执行。
两位学者的意见都是根据物权法作出来的,关于什么是“公共利益”,他们的认识并不统一。
试根据法律与利益的相关理论和人权理论,谈谈你对这个案件的中出现的“公共利益”的争论。
答题要求:1、运用掌握的知识阐释你的观点和理由;2、说理充分,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达准确;评分标准:观点突出。
(4分)论证充分。
(4分)逻辑严谨。
(4分)文字通顺。
(3分)六、材料分析题(15分)案件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后,4299年春末夏初的纽卡斯国。
5月上旬,该国洞穴探险者协会的维特莫尔等五位成员进入位于石灰岩洞探险。
但当他们深入洞内时发生了山崩。
五位探险者发现受困后就在洞口附近等待救援。
由于洞穴地点地处偏远,山崩仍在继续,营救工作非常困难,而在营救过程中的一次山崩更是夺去了十名营救人员的生命。
与此同时,洞穴内五位探险者随身所带的食物有限,洞内也没有可以维持生命的动物或植物,探险者很可能会在出口打通前饿死。
在探险者被困洞穴的第三十二天,营救终获成功。
但当营救人员进入洞穴后,人们才得知,就在受困的第二十三天,维特莫尔已经被他的同伴杀掉吃了。
根据四位生还者的证词,在他们吃完随身携带的食物后,是维特莫尔首先提议吃掉一位同伴的血肉来保全其他四位,也是维特莫尔首先提议通过抓阄来决定吃掉谁,因为他身上刚好带了一副骰子。
四位生还者本来不同意如此残酷的提议,但在危急的情况迫使他们接受了这一建议,最终选定了一种掷骰子的方法来决定他们的命运。
掷骰子的结果把需要牺牲的对象指向维特莫尔,他于是被同伴吃掉了。
四位探险者获救后因营养失调而住院治疗。
出院后,四位获救者被指控谋杀维特莫尔。
初审法庭经过特别裁决确认上面所述的事实,根据纽卡斯国刑法的规定,法官判定四位被告谋杀维特莫尔的罪名成立,判处绞刑。
四位被告向纽卡斯国最高法院提出上诉。
法院意见:纽卡斯国最高法院由五位法官组成,他们分别是特鲁派尼、福斯特、基恩、汉迪和唐丁。
现在他们的判决将决定四位被告的命运。
特鲁派尼首席法官扮演了案情叙述者的角色,这让他所阐释的维持初审原判的理由非常简单。
特鲁派尼认为,作为民主国家的法官,他的职责就在于根据法律条文的平常含义来做出自己的判决,而不能在立法机构所制订的法律条文加入自己的价值偏好。
刑法规定:“任何故意剥夺他人生命的人都必须被判处死刑。
”虽然同情心会促使法官体谅被告当时身处的悲惨境地,但法律条文不允许有任何例外。
第二位法官福斯特主张推翻初审法院的判决,并为此提出了两项各自独立的理由说明。
首先,福斯特认为纽卡斯国的刑法并不适用于这些受困于洞穴绝境中的探险者。
根据社会契约理论,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正是为了在文明社会里的和平共存才成立了政治国家,这一契约也构成了国家法律的强制力基础。
但在五位探险者受困于洞穴时,现实的困境决定了他们并非处于“文明社会的状态”,而是处在社会契约论所说的“自然状态”。
在这种自然状态下,维特莫尔所提出并经所有人同意的生死协定就构成了他们的社会契约,也是在本案中应该适用的有效法律。
第三位法官基恩投下了维持初审法院判决的第二票。
基恩法官一开始就说:“我不想讨论的问题是关于这些人所作所为的对错善恶。
这同样是个无关法院职责的问题,因为法官宣誓适用的是法律,而不是个人的道德观念。
”第四位出场的汉迪法官主张撤销本案初审的有罪判决,汉迪法官就指出,如果统治者理解民众的感情和观念就会带来仁政。
但如果统治者缺乏这种理解,民众感受到的只能是暴政。
那么民众的常识和意志是什么?汉迪提出了主流媒体的一个民意调查,“你认为最高法院应该如何处理洞穴探险者?”大约百分之九十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宽恕被告或仅给予象征性的处罚。
民众的态度显而易见。
因为“法庭应该考虑民情”,被告的被控罪名不成立。
鉴于四位法官的表决形成2比2的平手,最后出场的唐丁法官的态度就决定了被告的最终命运。
唐丁法官最终做出最高法院历史上没有先例的裁决:宣布退出对本案的判决。
问题:如果你是第五位法官,你将如何作出判决?答题要求:1、在分析、比较、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观点并运用法理学知识;2、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评分标准:对材料的简要叙述。
(4分)法律与人权相关理论的阐释。
(6分)论证充分。
(4分)逻辑严谨。
(4分)文字通顺。
(2分)附文:我校研究生考试答题经验:贵在“全深兼顾”我校研究生考试答题经验:贵在“全深兼顾”相信大家都已看过西政的历年试题,仔细看看,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最起码它是你复习应考的指向标,换句话说,你复习必须以这个为基本依据,包括对命题规律和重点的把握与预测,这恐怕是其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当然考西政的话,你最好看看其他学校一些试题,如北大,人大还有中政等等,这三个学校可以说是国内法学考试的风向标,同样的问题可能会一样纳入考试范围,只是出题的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它们对大家复习备考,个人以为还是一很具有参考价值的,请大家稍加注意!回头再说西政,西政的试题很基本,很明显,没有偏题和怪题,不像中政的题让你摸不着头脑。
题型仅有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当然对行政法而言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概念比较题,它实际上是名词解释的变化而已。
案例题一般是不会出现的。
名词解释,一般每个3-5分,是相对简单的题型,本人以为回答200-300字为宜。
你要把本概念的内涵以及个要素(要点)写清楚,也就是一个“全”字。
在此你应该有解构和综合的眼光和能力,说通俗一点,就是对概念进行解剖。
举个简单例子“法律行为”必然包括一下四个基本要素:(1)主体(2)意思表示(3)外在表示行为(4)法律效果。
这四个要素你是回答是必须点明的,缺一不可。
此时,你还应注意法理学意义上的法律行为和其他实体法意义上特别是民法上法律行为的区别,这是个微妙的东西,大家应有所认识,在此不赘。
另外,你还要用法律的语言把它综合出一个范畴性陈述,这是一种能力。
大家复习的时候也应该这样做,这样不仅可以便于更好的理解和记忆,答题的时候也是有条理的。
坦白说,名词解释答这些也就够了。
但作为研究生考试,你应该有一定的散发,就是说你要再多答点东西。
你还应该答出该概念在法律(或者说整个部门法)上的意义以及地位,有哪些基本特征,某个构成要素的具体内涵,或者应注意的问题,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以及法学实践的价值,还有你自己对之的态度等等。
这样的说法可能很多人有意见,这也是本人的一点建议。
当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每个方面都涉及,你可以有所选择侧重,这也就是个个人选择的问题。
但无论如何你也不应仅写一些干条条,把一个概念简单几十个字给搞定。
这样的话,你会发现,很多人答的都没有什么区别,这无疑降低了研究生考试的价值。
另外关于态度问题,不可多言,点一下即可,而且最好不要违背理论届的通说,没有把握的话,干脆就不要写。
很多老师在这个问题上是有自己意见的,无形中可能影响你的成绩。
建议以通说为答题的基本底线。
提一下概念比较题的回答,你首先要把2个概念答出来,其次说明二者的异同,两个方面都要答,但要有所侧重,视具体的比较难度而定。
最后一定要点出法律或部门法做这种区分的标准、必要性及意义(价值),至于其他就不说了,已经够丰满了呵呵当然即使这些,也是不一定全答的,还是要有所选择。
说实话,答考研试题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尽量多答,全深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