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第36卷 第5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or eign L anguage T 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Sept.2004Vol.36No.5认知文体学 语篇分析中的语言与认知 介绍重庆大学 刘国辉E.Semino&J.Culpeper(eds.).2002.Cognitive Stylistics Language and Cognitionin Tex t A nalysis.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 pany.Xvi+ 333pp.一认知文体学 语篇分析中的语言与认知 由英国兰卡斯特大学两位学者Semino和Culpeper主编并作序,汇集12位作者在认知语体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而成。
其目的是展现认知文体学的研究现状和文体学今后的发展方向。
认知文体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既新也旧。
旧是因为文体学一直关注语篇与读者的语篇解读,语言形式与效果的关系。
比如M ukar ovsky(1970)的 前景化 理论(F oregrounding theor y)在当代英美文体学的发展过程中就起过重要作用,它特别关注语言选择和语言模式的认知效果。
不过,认知文体学与传统的文体学还是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传统文体学倾向于用语言理论或框架来解释或预测语言材料的解读,而认知文体学则关注语言分析或语言形式选择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这就为语篇及其解读的关系提供了更系统、更详尽的描述。
二该书前三章涉及认知语言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在特定具体语篇中的应用。
在第一章,Cr aig Hamilton阐释了 概念整合 或 复合 理论如何解释隐喻、类比和讽喻在Christine de P izan15世纪的语篇T he Book of the City of L adies中的运用。
他的分析系统地解释了读者对这本书的直觉理解,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群对此解读的相同性和差异性。
最后,他声称: 今天很多学者都明白文学批评需要转向认知,以免它成为一种完全伪造而又无意义的事业。
他还说,像 女性读者 和 性别记忆 等时髦概念缺乏合适的科学基础。
第二章,M arg ar et F reeman认为对思维和语言体验认知的关注必然导致语篇,尤其诗歌物理结构形态的重新评估。
他分析了Emily Dickinson原创的两首诗歌手稿,由于多次印刷,评论家认为它们已经模糊不清了。
他展现了人们如何用认知手法来获得这两篇文章的合适解读,以及Dickinson个人概念宇宙中的知识域和概念隐喻。
他强调: 认知诗学有较强的解释力在于它能够解释语篇意义的产生和合适理解。
第三章,Yanna Popova讨论了Henry James的T he Fig ure in the Carpet,这个故事有歧义,引起了文学批评者的不同解读。
Popova在此并不是想解歧,而是想利用认知语言学概念来洞察歧义存在的原故所在。
她还考察了James神话大约三十个不同的版本,并分析了其中的两种主要解读。
她认为利用认知语言学方法可以区分基本的 原型 解读和其它非基本的解读,即解读的变异。
这些不同的解读并非同样可以接受,因此她提出: 在解读理论中需要提出一个介于多元化和客观存在之间的中间地带。
第四章到第八章是认知语言学理论和其它理论方法的折中应用。
同时第七章和第八章还指出了认知语言学范式的不足。
第四章Peter Stockw ell分析了M il ton四首不同篇章结构的商籁体,从指示语、句法结构、否定以及概念隐喻、吸引(attraction)、分心(distr ac398tion)、图形和背景等理论对四篇材料进行了不同的在线解读,以及在语篇结构特征和认知过程基础之上的合适解读。
第五章Elena Semino认为,把语言特征和认知结构结合起来可以恰当解释 思维风格 (mind style)现象。
她从意识形态(ideolog ical)视角区分了不同的思维风格概念,认为 思维风格与语言所反应的个体世界观概念结构和认知习惯有密切关系 。
她利用图式理论、认知隐喻理论和概念复合理论来说明两种不同的特定思维风格是如何在语言上得以体现的,也就是Louis de Berni re的Captain Corelli s M andolin 中的一个次要人物和John Fowles的T he Collecton中的Frederick Clegg比较。
第六章W illiam v an Peer和Eva Graf同样从认知文体假设角度出发,认为语篇语言模式反映了认知过程,并通过Stephen King的小说 它 (IT)分析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中空间概念的语言兑现问题,结果表明成人空间语言和空间概念的运用远比儿童的复杂,作者因此认为这跟现实生活中儿童空间概念的认知发展和其它与概念隐喻有关的经验有关。
另外,他们还从心理学角度对空间的理解和认知发展进行了考察。
第七章Catherine Emmott对少量叙述文体中的小说类和非小说类例子进行了 分裂自我 (split selves)分析,将材料中的这种现象进行了概括,提出了初步类型,而且她从认知语言学中借用概念,如容器隐喻进行了阐述。
另外,再从叙事学和话语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处理。
这样能更好地解释小说中的情节、叙述语气,帮助读者解读小说中人物和人物自我。
第八章Ger ar d Steen认为,风格(g enre)作为一种心理表征类型需要在语篇产生、解读以及在语篇自身语言构建过程的认知阐释中起中心作用。
他特别关注隐喻性语言和风格的关系,并详尽分析了Bob Dylan的抒情歌曲 飓风 (Hurr icane)中的隐喻运用。
在此基础之上,他提出了隐喻解读的八种变数,并对这些变数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有些重要的变数与语篇结构有相当的关联。
他认为,只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考察不够,还应从其它学科吸取有用的方法,如心理学和经验(em pirical)学科的相关方法。
第九、十、十一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解释特定的语言现象。
第九章Y eshayahu Shen运用 认知限制理论 (Cognitive Constr aints T heory,CCT)解释诗歌修辞语言的特定结构模式。
CCT认为诗歌修辞语言的结构规律反映了原创的美学目标和可理解的交际目标之间一种 妥协 (co mpromise)。
他提供了大量诗歌材料中的轭式搭配(zeugma)、联觉(sy naesthesia)、矛盾(oxy moron)等语言分析结果,而且将考察范围扩展到了不同语言、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学运动。
每一种情况他都考察了每一个修辞兑现的两种主要选择,并说明为何其中的一个比另一个更经常运用。
通过调查,他发现最经常选用的结构模式从认知角度来看,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容易理解和记忆的。
这些发现跟认知隐喻理论某些方面也一致。
Shen强调,他的研究与认知语言学的不同在于他说明了语言艺术创新的认知限制存在。
第十章Salvatore A ttar do主要关注与话语语境和语篇类型有关的幽默。
幽默概念涉及言语在解读方面所引起的交际刺激效果,因而涉及言语刺激、解读方的认知结构和言语策略。
At tar do介绍了 语言幽默概论 (General T heory of Verbal Humour,GT VH),该框架既包括语言选择、语言模式,又包括认知结构和认知处理。
Attardo阐释了GT VH如何解释大量的幽默效果和幽默语篇的不同类型,并通过对Oscar Wilde的短篇故事L ord Art hur Savile s Crime的详尽分析来说明GT V H完全能够确认、高度概括语篇幽默的不同类型。
第十一章Jonathan Culpeper处理了与各种不同语篇类型相关的一个中心问题 人物塑造(character iza tion):语篇处理过程中的人物心理表征建构。
他描述并说明了人物塑造模式是如何处理语篇中的语汇在塑造人物在读者心中特定印象的作用以及这种印象在处理语篇过程中的变化。
他把他的成果定位在语篇解读领域,尤其是van Dijk&Kintsch(1983)有影响的作品。
此外,他将社会认知,特别是社会图式(social schemata)并入他的模式。
他认为他的模式能够阐述不同语篇类型的不同人物。
最后,第十二章Reuven Tsur提供了有关他的认知诗学理论方面的一些核心问题。
他认为,认知诗学理论能为文学语篇结构和其效果之间的关系提供系统的认知解读,并且能够区别与结构相关与否的不同效果。
T sur运用他的方法解释诗歌是如何传递情感或诗人是如何创造情感结构的语言等值问题。
他特别关注不同的诗歌结构能够传递他所说的 不同意识状态 (alter 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并解释同一语篇片断的不同反应,这些不同反应源于读者的不同阅读风格和对材料语义模糊与偏离的容忍度。
最后,T sur对诗歌韵律的感知进行了认知阐释,聚焦读者在没有韵律诗歌中的韵律感知。
在诗歌韵律讨论中他验证了特定诗歌的不同口头表述。
他将他的方法与认知诗学相比较,他强调创新,而认知语言学则强调习惯性。
他注重每首诗歌的个性和独特性,在这方面,他认为他的理论为新批评(New Criticism)、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处理的语言现象提供了系统的认知解读。
最后,在后记中Donald399刘国辉 认知文体学 语篇分析中的语言与认知 介绍F reeman对这十二个章节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认知文体学对未来文学研究的潜在贡献。
三总体来说,这十二篇文章关注的是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处理特定语篇的语言现象;(2)采取语言选择与认知相联的方法;(3)语篇现象的满意解释必需考虑认知;(4)同一语篇(或语篇片断)存在不同解读(参见Freeman,Hamilton,Popova,Stockw ell和T sur);(5)这十二位作者的作品虽然都放在 认知文体学 这个大标题下,但是他们在实际运用时略有不同。
一些人喜欢用 认知文体学 ,另一些则喜欢用 认知诗学 ,实际上它们之间重叠较多。
虽然这十二篇文章都冠以 认知文体学 ,受到Lang acker,L akoff以及其他认知语言学者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但他们在运用时也略有区别, F reeman,Hamilton,Popova和Steen把认知文体学看作是认知语言学范式的组成部分,而其他人则将认知语言学理论或范式看作是认知文体学的一部分。
Semino,Stockwell和v an Peer&G raf既从认知语言学,也从心理学方面吸取营养和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