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语言学(一)综述

认知语言学(一)综述


• 第二代认知科学:概念、范畴、心智来自 身体经验,具有体验性;认知具有无意识 性;思维具有隐喻性,核心观点是“基于 身体经验”,推理、语言、句法都不是自 治的,意义与我们在世界上所发挥的有意 义的功能相关,是通过身体和想象力获得 的,这与第一代认知科学所倡导的客观主 义语义学形成了鲜明对比。
• 2 体验哲学是语言符号象似性的认知基础 关于语言中形式与意义之间是否存在理据 性,争论已久,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1)两论相持时期(古希腊时期至19世纪 末); (2)索绪尔时期(20世纪初至60年代),任 意说暂占上风; (3)后索绪尔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象 似说日渐风行。
• 人类的范畴根据原型进行概念化,每个原 型就是一个神经结构,它能使我们进行与 此范畴相关的推理和想像。基于原型的推 理十分常见,但不为我们所意识,占据了 实际推理的很大比例。
• 传统英美分析哲学认为所有思维都是有意 识的,通过先于经验的反思就能完全知晓, 体验哲学认为这办不到,而认为大部分认 知和推理是无意识的,它决定了全部知觉 思维的结构。没有这种无意识思维,就没 有有意识思维。
(2)Richards(1936)认为,隐喻是人类语言 无所不在的原理,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口 头交际平均三句话中就会出现一个隐喻。 Ortony(1979)认为,所有语言都具有隐喻 性质。Derrida(1982)指出:哪里有文字, 哪里就有隐喻,所有隐喻都是有理据的,如 Love is attraction Love is electricity Love Is A Physical Force Love is magnetism
眼红:生理-心理 脸红:生理-心理 红心:忠诚 红旗:革命 红色:红色中国 红白喜事:婚姻 红玫瑰:爱情 • 隐喻的体验性说明:人类一定要利用隐喻 进行思维,而且不可能是任意的。如 女人如花。 *男人如花。
(2)隐喻使大部分抽象思维(概念、推理) 成为可能,既不可避免,也是人类最伟大 的智力之一。如:Time Is Money. 这个隐喻中,时间本身不本是钱,也不是 自然资源。但通过隐喻,时间被概念化成 像钱一样的资源,可被浪费、节省、理智 地预算,甚至可以被占有、被偷窃。 • 汉语:“元首、首领、头领、首长、首脑” 都可以用来指称“领导”。 • 英语:see=understand
二 哲学基础
一、经验主义、唯理主义、体验哲学
在西方哲学研究中一直贯穿着感性与理性、 经验主义与唯理主义的争论。哲学观的对 立也反映在语言研究中,反映在对语言的 两种研究方法的对立上。
(1)基于经验主义(Empiricism)哲学的传 统语文学、对比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 与描写语言学,都将语言视为一种“身 (脑)外之物”,通过可观察到的语言用 法从外部对语言进行研究; (2)基于理性主义(Mentalism)哲学的普 遍语法、思辩语法、生成语法,都把语言 看作人的天赋能力的一部分,看作人类理 性的表现,从人类心智内部研究语言 (Robins1997:145)。 (3)基于体验(Embodied Philosophy)哲 学的认知语言学。
• 认知语言学中,认知是广义的,指大脑对 客观世界及其关系进行处理从而能动地认 识世界的过程,是通过心智活动对客观世 界的经验进行组织,并将其概念化和结构 化的过程。 • 学界对“认知”一词的认识包括两大类型: 仅限于人的,包括机器在内的。即使是仅 限于指人的认知,理解也各有不同。 • 桂诗春(1991)认为,“认知”这一概念 的最简单定义是“知识的习得和使用,是 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
袁毓林(1996)则认为,认知是人脑最高级 的信息处理过程,贯穿于问题求解、概念 形成和语言理解等复杂的人类行为之中。 认知活动最本质的特点是利用知识来指导 人们当前的注意和行为,它涉及: (1)信息的获取、表征并转化为知识; (2)知识的记忆(存贮和提取); (3)运用知识进行推理等心理过程。
• 沈家煊(2004)、王寅(2005),对认知的 理解可以分为狭义、广义和高级层次的理解。 • 狭义认知,等同于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对符 号进行心理上的处理,认知被分解为知觉、 记忆、想像、言语及问题解决或思维等系列 阶段,各个阶段可以假定为一个单元,这些 单元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特定的操作。 • 广义认知与认识相同,指人脑反映客观事物 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联系,是解释事物对人的 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
• 早期的任意说主要基于词的平面,主要是 就意义和语音之间的关系作出的,当代象 似性研究是基于语言的各个层面研究得出 的结论,从词语的音、形平面发展到句法 平面、篇章平面、语用平面,同时还对各 种体裁进行分析。通过全面调查、分析和 论证,发现语言符号与其所表意义之间普 遍存在象似性现象。
• 导致语言符号任意说的原因有很多。从哲 学上讲,主要是基于心智与身体相分离的 二元论,就势必要得出意义与身体相脱离 的结论。意义一旦与身体经验无关,也就 与符号无关;符号丧失了理据性,任意说 在所难免。否定隐喻的认知作用也与象似 性理论背道而驰。
• 意义基于感知,感知基于生理构造,认知结 构和感知机制密切相联。人类因自身的生理 构造用特殊的方法来感知世间万物,理解其 间的各种关系,概念和意义是一种基于身体 经验的心理现象,是人类通过自己的身体和 大脑与客观世界互动的结果,它们通过体验 而固定下来,决非基于符号;思维和推理也 基于体验,决非基于符号运算。
• 实际上大部分语言符号在某种程度上是有 理据的。 (1)英语中91%以上的词具有理据性(见杜 文礼1996)。Lakoff & Johnson(1999: 464)曾以refrigerator为例进行分析,该词 是由词素re_frig_er_at_or构成的,每个词 素都有一个意义,都对整个词的意义起到 一定的构成作用,如果将它们组合起来, 则可预测出其义为:使东西再次变冷的事 物。
• 高级层次认知,是一个在旧有知识结构的 基础上接纳新知识的系统,是新知识被旧 有知识结构所接纳和吸收后,旧有的知识 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与发展的过程,是一 种吐故纳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心 理能力。这种心理能力相当于皮亚杰《发 生认识论原理》一书中的“图式—同化— 顺应—平衡”4个过程。
• 以下是包括人、动物、机器在内的解释。 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战略发展研究小 组(2001)的定义如下: • “认知科学是研究人、动物和机器的智能 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知觉、 学习、记忆、推理、语言理解、知识获得、 注意、情感和统称意识的高级心理现象。”
• 人类祖先从认识空间和自身开始认识世界, 空间概念和身体部位是我们形成若干抽象 概念的两个主要基础,成为人类原始思维 的出发点,也是人类最重要的隐喻源。因 此,先民的思维具有“体认”特征,即经 常把人的身体和经验作为衡量周围世界的 标准。
• 人们在经验和行为中形成了概念和范畴 (语义同时形成)。这就形成了认知语言 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在语言与现实之间存 在认知和概念这一中间层次,如果不依靠 认知结构和范畴知识,就无法接近现实。 因此,反映在语言中的现实结构是人类心 智的产物,而人类心智又是身体经验的产 物。
• 他们还认为,大部分抽象概念都通过隐喻 建构,不是自治的,不可能独立于身体的 心智能力,而是基于身体经验。 • 心智的体验观彻底批判了笛卡儿和乔氏的 “心智与身体分离”的二元论。心智和推 理基于身体经验,概念通过身体经验而获 得意义,它们不是纯心智的,也不是一种 独立于身体的先天能力,但也不是纯客观 的,“主体-客体”二分法不能成立。
第八讲 认知语言学之一
绪 论

关于认知
• 英语“认知”(cognition、cognitive)一词 源自拉丁语,旧译名是“认识”。其中, 作为名词的“认知”,《辞海》(1999年 版)释义为:“认知就是认识,指认识客 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
认知心理学对于认知有五种定义: (1)认知是信息加工; (2)认知是心理上的符号运算; (3)认知是解决问题; (4)认知是思维; (5)认知是包含感觉、知觉、记忆、想像、 概念化、范畴化、判断、推理、思维及语言 运用在内的一组能动的活动。 其中,(1)、(2)是狭义认知心理学对认知 的理解,即一般所说的“信息加工论”,把 人脑等同于电脑;(3)、(4)指出了认知 的核心内容是思维、推理;(5)是广义认 知心理学关于认知的理解。
三 体验哲学的价值
• 1 体验哲学是划分第一代与第二代认知科学 的分水岭 第一代认知科学:范畴、特征、关系等是客 观存在的,独立于人 心智和意义仅是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仅 对自然作出客观的、镜像的反映,推理具 有非隐喻性。
• 心智的主要特征可用形式化的方法来描写, 用形式符号来表征;思维仅是对抽象符号 的机械运作,可根据形式规则对这些符号 进行运算,而这些符号本身就像计算机语 言一样,是无意义的。他们还将感知与概 念分开,认为人类的推理能力独立于感知 能力和身体运动,主张推理是一种自治的 能力,语言是自治的、句法也是自治的, 它们都与身体经验无关。
体验哲学被认为是对西方传统思想的巨大 挑战,对哲学、认知科学以及认知语言学 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第一代和第二代认 知科学的分水岭,被视为认知语言学的哲 学基础。该理论主要包括三项基本原则: • 心智的体验性 • 认知的无意识性 • 思维的隐喻性
• 1 心智的体验性 心智的体验性认为,范畴、概念、推理和 心智并不是外部现实客观的、镜像的反映, 而是由身体经验(特别是由我们的感觉运 动系统)形成的;大部分推理的最基本形 式依赖于空间关系概念;身体、大脑与环 境的互动,提供了日常推理的认知基础。
• 意义通过身体经验和大脑而产生,而不是 通过符号与世界的连接产生,也不是通过 模型理论产生,这与基于客观主义的真值 对应论、真值条件论针锋相对。
• 2 认知的无意识性 认知的无意识性是指,对心智中的所思所 想没有直接的知觉,即使理解简单的话语 也需要涉及许多认知运作程序和神经加工 过程,是人无法觉察的。视觉、听觉、嗅 觉、感觉等神经加工过程都无法被意识到, 大部分推理也不能被意识到,语言习得也 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