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认知语言学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它是在新的哲学观和认知观基础上,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新兴语言学科。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发展、定义、基本假设、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五个方面浅谈了对该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认知;认知语言学;现代汉语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为了让语言更好的为人类的交际活动服务,我们必须要研究语言,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言,运用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它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作为一名在读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研究生,我需要掌握各种语言理论知识,不仅要了解旧的语言理论,更要关注最新的学术问题,为以后的现代汉语的学习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在语言理论的课堂上,我第一次认识、了解了一种新的语言理论——认知语言学。
一、我对认知语言学的认识认知语言学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产生,经过了七八十年代的发展,形成的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产生与当时科学理论的大背景是一致的。
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认知科学应运而生,它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计算机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这其中也包括了认知语言学。
(一)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认知语言学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自80年代中期以来,它的研究范围已扩展到了语言学的各个领域。
认知语言学最初是针对“语义”的研究提出来的。
美国生成学派以Langacker为首的语义学家们认为语义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基础,他们从底层语义关系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自然语言的句法不是自主的,不能独立于语义,而语义也不能独立于人的认知。
至此,他们摆脱了乔姆斯基的句法形式研究,走上了认知语言学的道路,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
198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Lakoff和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从隐喻的角度探讨语言的本质,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7年美国出版了三部有影响的语言与认知的研究专著:Johnson的《心中之身:意义、想像和理解的物质基础》,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基础》和Lakoff的《女人,火,危险事物一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 其中后两部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它们标示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独立语言学理论的诞生。
在这两本巨著中,作者正式使用了“认知语言学”,“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等词语,并且阐释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即经验主义语言观,相互作用认识论,基本范畴理论,原型理论,认知模式,认知语法理论等。
认知语言学真正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在1989年春,由Rene Diren组织的在德国杜伊斯堡举行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
会后于1990年出版了《认知语言学》杂志,成立了国际认知语言学学会。
(二)认知语言学的定义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在心理学、哲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学科对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新兴语言学流派。
关于认知语言学,目前国外并没有一个一致的定义,但却有一些共同的理念,国内的一些学者对国外学者的定义进行了概括。
王寅对认知语言学做出的定义是: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认知结构等对语言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从他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认知语言学致力于在写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努力对其背后的认知规律做出统一的解释,它是一门研究语言的普遍原则和人的认知规律之间关系的语言学学派,强调语言能力跟一般的认知能力分不开,强调语言能力的发展依赖于一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认知语言学坚决反对形式语言学的观点,认为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句法也不是一个自足系统,语言的形式结构深受社会环境、认知机制、概念原则、思维方式等的影响,是基于人类自身的经验之上的。
(三)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1、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心智和思维一样,都产生与人在后天跟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身体得到的实际经验,人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来源于知觉、身体运动和人在物质和社会环境中的这种实际经验,而人的语言能力本来就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能力和一般认知能力没有本质的差别,它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能力。
2、认知语言学认为,词法、句法和章法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句法和语义、句法和词汇之间也没有绝对的分界;语言的意义跟人的知识和信仰系统分不开,纯语义知识和百科知识也不能截然分开,语义和语用之间也没有绝对的分界。
因此从词法到句法到语义再到语用,这是一个渐变的连续体,句法分析必须跟词汇分析和语义分析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连续体才有作用,而且后者的作用更大。
3、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研究语义总要涉及人的主观看法或心理因素。
同一个现象由于人们的注意点不同或观察角度不同,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不同的“意象”,也就可能有不同的意义。
4、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范畴内部的成员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共同特征,只有某些地方相似,就好像一个家族内部成员的情况一样,这种观点可以称作“家族相似性”。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范畴都是一些特征的“相交”。
语言中的各种单位范畴都是非离散性的,边界是不明确的。
5、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结构实际上是约定俗成了的语义结构或概念结构。
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由于社会、文化、地理诸因素的影响,语义结构和概念结构约定俗成的方式也就不尽相同。
因此,在承认人类认知共通性的同时,还要充分注意不同民族的认知特点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四)认知语言基本理论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的结合,其基本特征是研究我们对世界的知识是如何通过“心智范畴”建立起来的。
它重点研究了范畴化理论、CM和ICM、意象图示、认知语义学、心智空间、构式语法、隐喻认知以及相似性等方面。
1、范畴化理论认知语言学认为范畴是指在人们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映,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形”概念构成的。
范畴与人们的类属划分密切相关,因此这其间必然要涉及人的认知,同样也不可能排除主观因素,因此,范畴是认知主体对外界事体属性所作的主观概括,是以主客观互动为基础对事体所作的归类。
2、认知模型认知模型是指人们在认知事体、理解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相对定型的心智结构,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模式,由概念及其间的性对固定的联系构成。
CM 具有体验性、互动性、完形性、内在性等特征,而ICM是指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作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这是建立在许多CM 之上的一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形结构,具有格式塔性质。
3、意象图示Lakeoff 和 Johnson 提出意向图示是指人类在与客观外界进行互动性体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常规性样式,它们主要起意向性抽象结构的功能。
它具有非命题性、概括性、抽象性等特征、去环境性以及无意识性的特征。
意向图示有七类: 空间、等级、容器、力量、整体/多样、辨认和存在。
4、心智空间概念整合也称为融合理论,是探索意义构建信息整合的理论框架,它涉及心智空间网络动态认知模型合并的运作过程,概念整合对于我们如何学习、如何思维、如何生活发挥着中心作用。
我们正是依靠概念整合来理解意义,不断创新发明,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概念世界,因此概念整合观也是认知语义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理论。
5、构式语法构式语法最核心的思想是形义配对体,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征单位所形成的结构。
可以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征单位构成的词是最小的构造。
所有构式都是形(包括音位、书写) 和义(语义、语用和语篇功能信息)的结合体,它们以特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存储于发话者的心智之中。
6、隐喻理论隐喻是指从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域来认知生疏的、无形的、抽象的概念域,从而建立起不同概念系统之间的联系。
在传统理论上的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五)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目前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将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运用于语言研究 ,发现语言结构与认知结构共同的规律。
第二,采用自然观察和内省的方法 ,观察直接反映认知活动的语言现象,然后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分析其内在的认知取向。
第三,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即在对一些变量进行控制的情况下就某一调查项目选择不同年龄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的应答者 , 在尽量自然的环境下进行一定的询问、答卷、叙述等 ,以便获得语言背后的认知活动。
这三种方法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
二、我对认知语言学的思考我在看认知语言学方面的书籍和论文的过程中发现,认知语言学阵营中有着不同的学者或学派,尽管他们具体的研究课题或方面不一样,但他们都有着一致的或者相近的学术理念或者语言观,譬如他们都认为语法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语法和语义紧密相连;语言能力是人的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法受人的认知活动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与其他语言学流派相比,有着其特有的优势。
例如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认知的一部分,受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规律的制约;认知语言学不仅对语言事实进行描写,而且致力于朝理论解释的方向迈进,揭示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认知语言学还将语义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确立了语义和句法之间的“一对一”的映射关系。
认知语言学以某一种具体语言为对象,但它探索的是语言的共性,目的是寻找人的认知和语言的普遍规律,这有利于揭示语言的本质和奥秘,向实现语言理论最终追求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这是对语言理论研究的一大重要意义。
而且,认知语言学所涉及的学科范围比较广,研究的内容又丰富,研究课题也是新颖独到。
因次,我们在学习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其基本理论,更要学会运用这些理论去研究分析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语言现象。
在我们学习研究现代汉语的进程中,我们更是要适当的运用认知语言学,对汉语中其他语言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试用认知语言学来解释说明,最终解决其问题。
例如在我看到的一篇论文中,作者就从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象似性的等角度对汉语中的网络流行语进行认知解读,挖掘网络流行语语义产生和演变的内在动因及深层机制。
通过这样的研究,证明了人类认知心理对语义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在我看来,认知语言学是非常适合我们的母语研究的。
认知语言学自从进入中国以来,被中国的学者所广泛接受。
以往的语言学理论的引进,基本上是吸收、消化和引进国外的东西,国内的学者很少参与理论的建设和发展。
与以往不同的是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不仅是被动的借鉴和吸收,还有我们自己学者的创新。
在目前中国语言学界,认知语言学已经成为最有影响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它的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也可以了解,认知语言学并非是一个孤立的学科,它与其他的语言学理论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既要将其与一些语言学理论区分开来,也要与一些语言学理论相结合,这样才能对认知语言学有更深刻和全面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