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舒适性综合评价
5噪声影响
汽车噪声的大小是衡量汽车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它 反映出汽车的质量和技术性能的高。汽车噪声产生于机械 零件的运动,主要由轮胎噪声、发动机噪声、传动系噪声、 车身与空气的摩擦噪声等构成。噪声的存在会干扰人们的 正常交流与通话,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下会让人产生烦躁感 和神经疲劳,严重时会使得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失调,全身 疲劳、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等症状。研究数 据表明,噪声超过110dB,大脑皮层功能严重衰退,超过 160dB时,一些牲畜会神经错乱而死亡,超过170dB时, 也将达到人类承受极限,对其生命造成威胁。汽车产生的 噪声一般在60~90dB,因此减少汽车产生的噪声对驾驶 员和乘员的生命健康至关重要。通常,改良配气机构和活 塞连杆机构结构设计、改善发动机燃烧过程、提高零件表 面加工精度、设计合理的进排气管道等措施均可适当减少 噪声的产生;同时,对减震材料、吸音材料、隔音材料、
方向发展。
过皮肤接触,车厢内湿度较低则皮肤表面汗液蒸发船陕,
体温降低,感觉凉爽。通常要求头部空气温度比脚部低 2~5℃;前后座温差尽可能小;夏季尽量保持乘客上下 身温度相同。车内洁净度主要受到燃油蒸发、汽车尾气和 车外浮尘的渗入等因素影响,从而影响乘客健康。因此, 车内空气洁净度按照车内CO:浓度来评定,最佳浓度在 0.1%以下。
空气调节和噪声影响等内容。
关键词:舒适性汽车平顺性空间舒适性空气调节噪声影响 中图分类号:U461 1引言 汽车的舒适性已经成为了众多购车者主要考虑的因素 之一,良好的乘坐舒适性不仅能够使得乘员心情愉悦,还 能使得驾驶员的精神放松保障行驶安全。因此,新世纪以 来各大汽车制造厂商都在努力采取措施来提高汽车的舒适 性。例如:改善悬架结构、选用适宜轮胎来缓和地面对车 架的冲击;采用隔声材料和隔噪技术来保障乘客舱不受发 动机和轮胎等噪声影响;改善车辆换气系统,保证车内空 气清新,温度适宜。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7—1547(2015)9(下)一0148—02 力,决定着轿车的稳定性、舒适性和安全性,是现代轿车 十分关键的部件之一。 汽车的悬挂系统一般由弹性元件(弹簧)、减震器和 导向机构组成。随着大家对汽车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所 以悬挂的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像空气弹簧,油气弹簧、脉 冲式阻尼回弹弹簧减震器,这类弹簧、减震器都有一个共 同的特点,就是减震、抗震能力都会随着路面对车轮冲击 大小变化而变化,所以在保证了汽车的操控稳定外,还大 大提高了汽车的舒适性。
I工程科技与产业发展
.j圆豳盈函蓄豳—圈圜疆重固
汽车舒适性综合评价
赵鑫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31)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购车成本的下降,汽车俨然成为人们出行的代步工具。现如今,
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汽车带给他们的速度与激情,除了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安全性外,人们更加
追求乘坐的舒适性。乘坐的舒适性是对乘员身心影响程度的评价,主要包括汽车平顺性、空间舒适性、
2汽车的平囊性
汽车的行驶平顺性是指保持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乘员所 处的振动环境具有一定舒适度的性能,对于载货汽车还包 括保持货物完好的性。汽车的平顺性主要表现在乘员的振 动感知,因此乘员的主观评价也就成为了平顺性的最终评 价指标。 振动的来源是由于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是一个复杂的振 动体,汽车行驶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会发生上下颠簸,除 此之外还有轮胎的不平衡旋转和传动系统的传递振动,这 些颠簸与振动均会通过悬架、车身和车底传至乘客脚部, 通过座椅和靠背传至乘客腿部和上身等部位,除此之外, 转向系的杆件运动产生的振动会以转向型抖动传至驾驶员 手臂。任何物体均具有其本身的振动频率,即“固有频率”, 当外界激励振动频率接近或等于。固有频率”时,将发生“共 振”现象,产生强烈的振动。避免“共振”的产生和使“振 动系统”输出的振动频率远离人体敏感的范围是提升汽车 平顺性的两大方向。人体本身也是一个复杂振动系统,大 量振动试验表明,人体上下振动的共振点大约在4~8Hz, 水平振动的共振点在1~2Hz左。若在人体共振点上振 动较强,则会使得其抗振能力骤减,耗氧量骤增,代谢加快。 而决定汽车是否平顺,取决于汽车的悬挂系统是否科 学。所谓汽车的悬挂系统,是指指由车身与轮胎间的弹簧 和避震器组成整个支持系统。其作用是传递作用在车轮和 车架之间的力和力扭,并且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或车 身的冲击力,并衰减由此引起的震动,以保证汽车能平顺 地行驶,改善乘坐的感觉,不同的悬挂设置会使驾驶者有 不同的驾驶感受。外表看似简单的悬挂系统综合多种作用
一68一
参考文献:
[1】.徐志军.汽车性能与使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 版社,2010:162. [2】.徐志军.汽车性能与使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 版社,2010:163. 【3】.贾春来.浅谈汽车噪声的主要因素及改进措施【J】. 黑龙江交通科技,2008(11):99.
万方数据
6结束语
总体来说,分布式能源采用智能化监控、网络化群控 和远程遥控技术,依赖于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现场无 人值守。同时,也依赖于未来以能源服务公司为主体的能 源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运行管理的专业化,以保障各能 源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分布式能源接入智能配电网中。 可以促进整个配电系统更加安全、高效的运行。但分布式 能源存在不稳定性等缺陷,使得其接入配电网会影响配电 网规划、配电网络、配电线路效率,所以在将分布式能源 接入智能配电网时,需要注意科学、合理的调整和规划配 电网、配电网络、配电线路,使分布式能源可以适用于配 电系统中,促进整个系统良好的运行。
万方数据
I科技经济信息化 具体位置和容量大小密切相关。
.j圄豳雷西圈圈—圈叠成电子干扰作用,避免分布式电源 与线路形成谐波,导致线路电流紊乱。
行损耗的计算,分布式能源接入配电网,需要根据负荷情 况及线路电容情况来计算损耗。为了降低分布式能源接入 配电网所造成的网络损耗,应对分布式能源直接接入配电 网情况下的线路负荷、线路电容进行计算,进而推算出电 流大小,在此数据基础上预测网络损耗情况。基于以上推 算过程来优化设计分布式能源接入配电网方案,以降低配 电网线损耗。
——148—-
3空间的舒适性
空间的舒适性主要体现在驾驶员的操作方便与舒适 性,乘员的乘坐空间和坐姿的舒适性,良好的空间舒适性 会使得驾驶员操作方便、精神放松和不易疲劳,乘客也会 因良好的空间舒适性而感到心情愉悦,坐姿舒爽。我们对 座椅的感受主要还来自于其他几方面的体验,包括座椅的 包裹性、座垫弹性、柔软度、腿部承托性、前后排调节角 度以及后排中央扶手、中间头枕等许多方面。这是在汽车 设计时需要十分注意的问题。头部空间对人心情和乘坐感 受影响较大,所以大部分轿车在不影响视线情况下将后排 座椅高度调低,避免了汽车顶棚带给乘客的压抑感。汽车 外形尺寸不易做大的改变,因此,要在有限的外形尺寸内 设计合理的居住空间形状,创造更有利的居住空间。通常 汽车生产商会采用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和减少轮胎装置空 间等措施来扩大师内有效空间;也有些则采用曲面玻璃来 扩大侧面空间。除了结构设计外地,座椅的尺寸设计符合 人体基本尺寸也是提升空问舒适性的主要措藏之一。座椅 可以前后调节和前后摆动以方便驾驶员和乘客依靠休息, 应用软质头枕来提高舒适性,除此之外,对座椅的振动调 节来远离人体和悬架的共振频率。 4空气调节 空气的调节主要是为了防止车内污杂且不流畅的空气 使得乘员和驾驶员产生胸闷头晕等不适。空气调节即对车 内空气质量的调节,包括对湿度、温度和清洁度的调节与 改善。汽车对空气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空调系统,空调系 统能够对车内空气的温度、湿度、流速和洁净度等参数进 行调节。空调系统具有制冷调节和制热调节,(下转P68)
5对配电线路效率的影响
分布式能源受天气影响均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特点, 且一般配有整流~逆变设备和大量的电力电子设备,会 产生~定的谐波和直流分量。因此,接入配电网,会对配 电线路效率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线路负荷加大、线路谐 波的产生。谐波电流注入电力系统后,会引起电网电压畸 变,影响电能质量,造成测量仪表不准确、加重负荷,还 会造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自动装置误动作,影响电力系 统安全运行。为了尽可能的降低分布式能源运用对配电线 路的影响,在将分布式能源接入配电网过程中,应当对配 电系统的电压情况进行分析,确定配电线路正常情况下电 压值,以此为依据对分布式电源进行调试,降低分布式电 源波动范围,促使其在配电系统中可以相对稳定的应用, 降低其对配电线路的影响。另外,为避免分布式能源与配 电线路产生铁磁谐波,在分布式电源上安装电子操控设备, (上接P148)所谓制冷调节即制冷机产生的低温气流对车 厢内部降温,所谓制热调节即冷却水分流或加热装置产生 的高温气流对车厢内部升温。人体对空气的感知主要是通
参考文献:
[1】.张敏智.分布式能源接入智能配电网技术探讨【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8):145-146,147. [2】.宋旭东,张晓平,余南华等.考虑分布式能 源接人的配电网规划及其关键技术综述【J】.陕西电 力,2015,43(3):38—42,87. 【3】.王成山,王守相,郭力等.我国智能配电技术展 望【J】.南方电网技术,2010,4(1):18-22. 密封材料提高使用标准,也可以达到要求的静音效果。
6操控界面的舒适性
舒适的汽车驾乘,离不开一个简洁、明了的操控界面, 按键不必过于繁杂,对于新手来说很容易上手使用。出色 的操控性能,意味着悬挂的设定会偏硬朗,而又要兼顾舒 适性的话又必须有偏软的调校,这里头孰轻孰重,最后只 能由车辆的定位来决定。而有的车辆在设计中忽略了这~ 点,比如将一些功能按键藏中央手套箱“屋檐”下方,前 排乘客和驾驶员视野都无法触及,使用起来的姿势也很别 扭,这自然达不到舒适性的要求了。 7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汽车的平顺性、空间的舒适性、空气调节 和噪声、操控等五个方面对汽车的舒适性评价指标进行简 单介绍,说明了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汽车的舒适性对驾 驶员和乘员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 进步,汽车的舒适性技术也将向智能化、信息化和集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