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巴纳德的管理思想

巴纳德的管理思想

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1886-1961):
生平简介:
1886年出生于美国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天生高度近视
15岁成绩优异的他辍学,并宣称他的铁匠外祖父能够给他提供学校所能提供的一切
辍学后从事钢琴调音师的工作,期间自学希腊语,对音乐的爱好使他成为一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

1906年考入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掌握了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

1909年哈佛毕业,由于无法参加学校要求的自然科学考试,没有拿到学士学位。

1909年进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工作,前期负责翻译和研究不同国家的电话收费制度。

AT&T快速发展成为美国的电话垄断企业,社会开始对私营通信业议论纷纷,AT&T面临着由私营转变为国营模式的危机,巴纳德运用各种欧洲语言,查找研究欧洲电信市场上的价格和成本数据,以翔实的资料和严谨的论证,说明民营电信能够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为AT&T的生存奠定了根基,随后他受到了公司的重用。

1922年,被提拔为宾夕法尼亚贝尔公司总裁,随后升任副总裁
1927年,AT&T创办子公司----新泽西贝尔公司,任命巴纳德为总裁
1938年,巴纳德出版了著名的《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奠定了他的大师地位。

巴纳德在贝尔公司的经营上却不太如意。

当其他兄弟公司都已经广泛开始使用自动拨号电话时,他通过精确的计算,认为只有在大型城市,自动交换机从成本效益上才是划算的。

所以,他的公司坚持采用人工接线。

也许,在他的内心里,认为接线员亲切的应答声要比冷冰冰的机器拨号音优美得多。

1947年,接线员的一次罢工使他的公司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公司的财务状况开始走下坡路,巴纳德永远离开了贝尔,到洛克菲勒基金会工作。

有的学者认为,正是巴纳德对组织协作和凝聚力的深刻理解,使他忘记了利润目标和公司经营的应有位置,或者说,他是一个理想家而不是实践家。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担任新泽西州减灾委员会总监;
1942年巴纳德创立了联合服务组织公司并出任总裁;
由于巴纳德在组织理论方面的杰出贡献,他最终获得了七个荣誉博士学位
巴纳德与德鲁克:
一般来说,管理学的时代划分,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古典管理学、现代管理学、当代管理学。

按照这三个时期的代表性学派,也有人称其为科学管理时期、行为科学时期、系统管理时期。

巴纳德属于第二个时期(即行为科学时期)的代表,而德鲁克属于第三个时期(即系统管理时期)的代表。

从学理上看,巴纳德的贡献,主要是理论上的贡献,尤其是组织理论上的创新。

而德鲁克的贡献,主要是管理艺术上和文化上的贡献,尤其是对管理实践的洞察。

所以,巴纳德是“现代管理理论之父”,而德鲁克是“现代管理学之父”。

巴纳德的理论:
组织构成论
巴纳德所说的组织,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组织构成的概念。

他认为,凡是对组织做出贡献的人,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为组织做出牺牲的人,都是组织的构成部分。

因此,巴纳德所说的组织成员,既包括为组织交出了时间和劳动的雇员,又包括为组织交出了金钱和物资的投资者、供货者和顾客。

这两类组织成员是不一样的。

对前一类组织成员来说,组织为维持其平衡所支付的诱因主要是薪水、职位的威望与名声、晋升机会等。

这种诱因与组织目标关系不大。

对后一类组织成员来说,组织为维持其平衡所支付的诱因主要表现为对顾客的服务,给予投资者和供货者的赢利,实现吸引组织外界成员的社会目标(如“世界和平”、“援助饥饿的穷人”)等等。

由于引入了外部成员的概念,所以,实现组织的平衡,不仅包括内部平衡,而且包括外部平衡。

对于外部成员,组织提供的诱因与内部成员有很大的不同。

由于组织不能对外部成员采取强制措施,所以,能够提供的客观刺激包括对顾客的优质服务和售后服务,对投资者和供货者的高额赢利,公司信誉对社会的吸引等等;能够改变主观态度的措施包括广告宣传的影响,企业的公共关系等等。

巴纳德对组织成员概念的这种扩充,使研究组织的视野得到了空前的开拓,组织的研究领域大为宽阔,更重要的是,对组织的研究视角从组织内部转移到了社会领域,组织观念和组织理论都因此而得到了更新。

这是巴纳德对组织理论的一大贡献。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到巴纳德这里,“顾客是上帝”等外部概念,企业的社会责任等伦理概念,才真正得到了理论上的阐释。

这种外部平衡,巴纳德也称之为组织调节,即保证组织与社会交流之间的平衡,随时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组织目标。

组织调节并非只是组织首脑的任务,而是各类组织成员(既包括组织的内部雇员,也包括组织的社会成员,后一类潜在的组织参加者尤为重要)利益折衷的产物。

根据巴纳
德的这一设想,组织平衡问题实际上就变成了组织决策问题。

后来,西蒙对巴纳德的这一思想作了发展,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决策理论。

对于组织构成的新阐释,体现了巴纳德“社会系统理论”的内涵。

很明显,组织和管理是一个与社会、与组织环境息息相关的领域。

从此开始,以环境研究为起点的战略问题进入了管理学的视野。

战略和决策,逐渐压倒了以前只侧重于组织内部的计划职能,使命和责任,逐渐替换了以前只关注盈利的狭义组织目标。

这一方面,巴纳德深受帕累托的社会学研究影响。

巴纳德的组织理论,在逻辑上构成了他研究管理行为的新起点,使他对经理人员的职能,尤其是管理中的伦理问题和责任问题,展开了与前不同的探讨,对组织行为和决策理论,也有了更新的视角。

他的思想,开启了现代管理学的哲学思辨之门。

在当时和以后,都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许多管理学家受惠于巴纳德。

例如,决策理论的集大成者西蒙,对巴纳德理论的动态部分全面展开,从而在组织行为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当代的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强调,组织结构必须具备三个原则:一是对完成事业目标或组织使命有作用,二是人数尽可能少的管理层,三是能够训练和考验未来的高层经营者。

仔细考察,不难会发现,这三个原则实际上就是对应巴纳德组织三要素(目标、沟通、协作)的实现手段。

对于巴纳德提出的组织三要素,以及由此纵深展开的理论贡献,日本学者饭野春树比喻说,组织目标是巴纳德从传统理论继承发展而来的“长子”,协作意愿是巴纳德从人际关系学派过继收养并加以改造的“次子”,信息沟通则是巴纳德赖以将正式组织的理论动态化的“幼女”。

三个孩子力量的有机组合,为巴纳德家族争得了荣誉,并使巴纳德家族成为既统一又现代的结合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