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宜昌新区城市设计 案例分析

宜昌新区城市设计 案例分析

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宜昌新区城市设计
宜昌山环水绕,城乡辉映。

新区规划面积220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105平方公里(江北60平方公里、江南45平方公里),保留山体、河流水系等不可建设用地约115平方公里。

整体与自然相得益彰,让现在的都市快节奏带来的紧张感得以放松。

宜昌新区将紧紧依托现有建成区,实施渐进式拓展,以长江为发展主轴,形成“一带、多廊、十片、多中心”的结构布局。

“一带”,即形成沿江发展带;“多廊”,即建成多个城市发展廊道;“十片”,即开发十个功能片区;“多中心”,即以卷桥河会展中心为核心,形成江南中心,以中央商务区为引导形成东站中心,与老城中心形成“三心”
鼎立格局。

在设计中主要强调低碳生态,特色发展。

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新区开发的突出位置,贯穿到新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每个环节,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统筹编制区域生态环保、水系规划,建设绿色长廊、生态林地、风景园林,疏浚、美化水体,开发低碳生态化社区,打造城市特色和个性。

宜昌新区涵盖了宜昌国家级高新区、三峡旅游度假区、三峡物流园等重点园区,辐射带动枝江、宜都、当阳、夷陵等省级工业园,在宜昌建设“沿江万亿经济走廊”中处于龙头地位。

建设宜昌新区,有利于促进人口、产业、基础设施、生产要素合理集聚,提高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推动宜昌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南面城区设计的重点在于政府设计以及一些城市基础设施。

俯瞰长江,设计师运用有机结构设计了宜昌新区总体规划。

博物馆的构造,展览中心的规划,以及其他一些配套设施位于城市南部,以此向中国发明丝绸织布机的嫘祖致敬。

独一无二的外观,全部覆盖的是参数化的编织。

铝管的直径在这一设计中加强了这样的外观效果。

它还提供了一个实用功能,在文化中心内部,游人们可以欣赏到发光的卷轴型画廊,中间还适当的穿插着观众席和展览空间。

一个池塘河曲系统贯穿整个地址,在这里它作为雨水收集系统的一部分,旨在充分利用宜昌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整个宜昌地区的总体规划
主要想表现的就是地方山水特色。

灵动的公建跟广场景观结合密切自然,符合主题思想。

尺度合理,张弛有度。

办公楼整体性非常强,体块关系明确。

整体气势恢宏。

从规划图及规划理念来看,主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结合,这是可持续发展经常探讨的一个领域,整个规划留出了山体、河流水系等不可建设用地约115平方公里。

它们围绕或穿插在整个城市中,水系更是发达,由于是比邻长江,可以将水系引入城市内,能进行气候调节。

利用水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护水系。

在长江沿岸,还可设置绿色通道,打造城市慢交通系统,创造宜人的开放空间。

政府大楼前的广场与水系结合在一起,开阔流畅的空间组合随着水系往外延伸。

城市属于亚热带气候,又伴有水系,整个广场气候比较舒服,广场地板铺设选取较温和的色彩,土黄色,光反射、热反射都比较低。

让人有脚踏土地的感觉,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拥抱大地的感觉。

在北部,最高峰是公共服务中心,这个结构包括四个高层建筑和四个低楼建筑,被中央的会议大厅均匀的隔开。

塔楼上建起行政办公室,一个中心庭院围绕这里而建,这样的设计就方便于宜昌人民的访问。

也因此打破了一个刻板消极政府的形象。

整个城市的高度与体长比例较小,适合人们居住,整体建筑布局紧凑,合理,没有太突兀的建筑存在。

建筑材料的充分,合理的利用,改变了传统城市固有的面貌,蝉蛹的设计及丝线的意象使用,给了建筑充分的纪念象征意义。

整个城市设计,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情趣,开放和谐的建筑设计,给人们亲近感。

植物水系的布置与自然的结合,使整个城市是那样的美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