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记录表
二、解决问题:妈妈买饮水机用了276元,买了一件衣服用了98元,问一共用了多少钱?如果衣服用了100元,就用了276+100,可衣服比100元少了2元,所以要276+100-2;或者妈妈带了276元,买东西用了98元,还剩多少钱?妈妈可能会拿一张百元钞票,而留下176元,付了98元,应找回2元,所以有276-98=100-98+176=178元。
1、设计方案:现在想在大厅用以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为基本图形组合图案铺设地砖。请同学们帮助设计一下大厅的地砖,每个组的同学先展开讨论
2、交流,用大屏幕来展示或到黑板上来展示。并要求每组选一个代表说一说你设计的理由是什么。看哪一组设计得最好,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略)
3、解决问题。
三、小结:通过本节活动课你受到什么启发?在日常生活中(或在布置装饰家居时)还有哪些方面的计算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例1:大树图
师:每当我们走进校园,就会看到几株参天大树,老师把它们画了下来。你能根据这幅图说说它的图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进行板书:1+2=3 2+1=3 3-1=2 3-2=1)
例2:郁金香图
师:老师家养了一盆郁金香,可好看了,老师也把它们画下来了,你们想看吗?在这幅图上你发现什么数学问题了吗?
游戏:摘星星
教学体会(活动后的认识、体会或收获)
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校本课程记录表
课程主题
小小设计师
地点
教室
时间
4.28
教学过程(可附页)
一、复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二、提出问题:我们新的教室的地面长9.32米,宽6米,地板砖一般为正方形,边长为50厘米,要请同学们帮助学校算一算需要购买多少块地板砖。
二、生读收集的资料。
三、欣赏一组古人计时的图片,(原始人用太阳和月亮来掌握时间、立竿测日影、日晷、水钟、铜壶滴漏、沙漏、新晃解放前的土匪姚大榜用燃香计时等)。
四、用多媒体形象的展示了古代人们记时的方法,学生在欣赏美丽的图片的同时了解了相关数学文化。
教学体会(活动后的认识、体会或收获)
欣赏性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VCD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
校本课程记录表
课程主题
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地点
教室
时间
3.3
教学过程(可附页)
一、复习
1、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2、计算。
二、解决问题:老师家有一间两室一厅的住房,如图:你能帮帮他算一算这两室一厅的住的面积有多大?要计算面积有多大我们先要测量哪些长度的面积?
1、理解题目,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教学体会(活动后的认识、体会或收获)
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校本课程记录表
课程主题
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地点
教室
时间
5.6
教学过程(可附页)
一、练习题。(略)
二、生活中的问题:
1、15个篮球,每筐装4个,至少需要多少个筐?装这些篮球至少需要多少个筐?能装满几个筐?
2、做一件风衣用2米布,11米布最多可以做多少件?
(1)先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师巡视。
(2)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3)答辩,每组出一个代表,双方各自陈述理由。
……
教学体会(活动后的认识、体会或收获)
这样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校本课程记录表
课程主题
古时的计时方法
地点
教室
时间
4.14
教学过程(可附页)
一、古时候人们怎么来掌握时间的,谁来介绍一下。
二、调查一下,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能发生,哪些事情不可能发生或一定会发生。
三、举行交流会,比比谁讲得多讲得好!
教学体会(活动后的认识、体会或收获)
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校本课程记录表
课程主题
“生活中的数学”-------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地点
教室
时间
5.27
教学过程
(可附页)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3)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创作”应用题
学生们积极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应用题。
三、交流,展示
1、“一份鸡翅8元,一个汉堡包比它贵4元,我吃了一份鸡翅和一个汉堡包,你们说我用了多少元?”;
2、“我的妈妈上午买了一斤青菜,买的萝卜是青菜的两倍,请问我的妈妈一共买了几斤菜?;
3、《西游记》有62集,《西游记续集》比它多5集,《西游记续集》有多少集?”
2、分组测量,合作学习。
3、写出解决方案。
三、全体交流
四、小结。
教学体会(活动后的认识、体会或收获)
在这样一个实际测算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兴趣,又培养了实际测量、计算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校本课程记录表
课程主题
“创作”应用题
地点
教室
时间
3.10
教学过程(可附页)
一、复习应用题
出示题目,学生根据条件列式计算。
3、通过生生互教、生生互学的形式总结。4、练习。
读一读珠穆朗玛峰的高度、非洲象的重量、人民大会堂的座位数、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数。
教学体会(活动后的认识、体会或收获)
这样的设计,将教材中枯燥、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亲临的、活生生的题目,既使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也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开发教学资源,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2+3=5 3+2=5 5-2=3 5-3=2)
例3:师生图
师:你们对这幅照片熟悉吗?对!这是“庆十一”时,郭老师与几位同学的合影。你从中发现数学问题了吗?那么就请你在小小组中说一说你发现的数学问题,然后把算式写在纸条上。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写的算式,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从什么角度理解的图意:1+4=5 4+1=5 5-1=4 5-4=1 2+3=5 3+2=5 5-2=3 5-3=2)
如:电脑每台5808元,全球原油平均日产量约8000万桶,全校有学生1090名……
二、合作学习,全体交流
1、让每个学生把他们所找到的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择两个最喜欢的数写在卡片上后贴在黑板上。
2、接着请学生将黑板上的数进行分类,学生很快便分出了四类:没有0的数;中间有0的数;末尾有0的数及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没有0的数大家都已经会读了,每个学生自己读一读。
校本课程记录表
课程主题
超市购物
地点
教室
时间
4.7
教学过程(可附页)
一、复习10的分与合,
二、超市购物。妈妈给你10元钱,让你买你喜欢的物品,你应该付多少钱?营业员应该找回多少钱?然后出示超市商品的价格:
文具盒
直尺
小刀
橡皮
钢笔
水彩笔
橡皮泥
笔记本
9元
2元
4元
3元
6元
8元
7元
5元
三、交流:
小朋友兴趣很高,都积极地寻找自己喜欢的物品。说:我买1元的铅笔,找我9元;我买3元的橡皮,找我7元;我没有水彩笔了,要买8元的水彩笔,找我2元;还有小朋友说要买4元的小刀和6元的钢笔,不找钱给我了;甚至有人说我要买2元的直尺、4元的小刀和3元的橡皮,找我1元;更有小朋友说要买5枝铅笔和1本笔记本,正好用完;
四、小结
教学体会(活动后的认识、体会或收获)
由于题材来自学生所熟知的事物,学生发言积极、语言流畅,思维呈多极化和多元化,得出“雪融化后是春天而不是水”的新思路,因创造而倍感兴奋,更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校本课程记录表
课程主题
认识人民币
地点
教室
时间
3.17
教学过程(可附页)
一、学生学具操作,给人民币分类
1、交流,展示。
2、看看书上是怎样给钱分类的。
二、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为什么人民币的币值数字都是1、2、5,而没有3、4等其他数字呢?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1角、2角、5角、1元等既有纸币又有硬币,而有的只有纸币而没有硬币呢?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我们平时很少看到分币呢?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我们平时很少看到分币呢?还有的学生指出书本P47而的图上缺少了一张新版的1元纸币和5元纸币……
老师注意倾听,学生回答要将信息、问题、算式说完整。
(二)自主探究,感知问题:
师:请同学们利用老师给你们提供的练习纸,把你的想法在图中圈一圈、画一画、算一算,思考后与同桌讨论:要想知道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必须先求出什么?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三)交流梳理,形成方法:各组选代表到前面展示:
总结:同学们今后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把商加1或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