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第五章__屈原与楚辞

10第五章__屈原与楚辞


•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离骚》、《天问》确 系屈原所作,无可怀疑;《九章》中虽有后人拟 作之可疑者,但基本上仍可认定为屈原作品;《 九歌》则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改 造的再创作。另有《招魂》一篇,据司马迁之说 ,亦应认为屈原所作。
第三节 《离骚》
一、题解: • “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司马迁认为:
• 3、来自楚国民间的楚声、楚歌,是“楚辞 ”的直接源头,是“楚辞”形成的基础。
• 《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离骚》 《九歌》(11 篇) 《天问》 《九章》(9篇) 《远游》 《卜居》 《渔父》 《招魂》 共8卷26篇
其它9卷 《九辩》 ——宋玉 《大招》——景差 《惜誓》——汉代贾谊 《招隐士》——淮南小山 《七谏》——东方朔 《哀时命》——严忌 《九怀》——王褒 《九叹》——刘向 《九思》——王逸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二、《离骚》的美学内涵:崇高、悲壮、奇丽
《离骚》的美学内涵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它具有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带 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进步的政治理想、深厚的爱国激情、庄严的历史使命感、 悲壮的献身精神,构成了诗人崇高的美的人格、美的形象。其次,《离骚》具有 慷慨激昂的悲壮之美。屈原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这使诗中充满了 不能自已的激越、崇高的感情和悲壮的英雄气概。其三,《离骚》具有奇丽的艺 术美。屈原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使《离骚》立意炫巧、结构宏阔、 风格奇丽,具有令人目眩神夺的艺术特色。
• 出生秭归 • 初任兰台 • 出使齐国 • 草拟宪令 • 自疏汉北 • 再度使齐 • 流放江南 • 怀石投江
(约前340~约前 278年)
一、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 1、屈原的生平 • 2、屈原生活的时代特点
“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 3、屈原的政治主张
在内政上,他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 在外交上,他主张联齐抗秦,坚持合纵联 盟。 • 4、屈原的作品
• 3、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运用众多比喻构成 一连串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创造出一种寄托遥 远,耐人寻味的意境,开拓了我国诗歌以“香草美人” 寄情言志的表现手法。
• 4、形式(骚体的新创)、语言的创新(双声叠韵重 言较之《诗经》有新的发展;还熟练运用对偶工巧的 句法,包括“言对”、“事对”、“正对”、“反对” 和“当句对”等多种形式;吸收大量极富地方特色的 楚地方言口语,兮的运用)。
第 五 章 楚 辞 与 屈 原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一、交流融合。
•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 彩于风云。观其艳说,则笼罩《雅》《颂》,故知暐 (wei3)晔之奇意,出乎纵横之诡俗也。
• 朱熹《诗集传·周南序》:“于是德化大成于内,而 南方诸侯之国,江、沱、汝、汉之间,莫不从化。”
• 《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山有 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楚辞》的含义、编订与流传
(一) 《楚辞》的含义
《楚辞》 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屈原开创的具有楚地风格的一 种新体诗
《楚辞》是战国时兴起于楚国的一种新体 诗,以屈原、宋玉等诗人为代表。它突破 了《诗经》四言为主的句式,以五字句和 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大量运用语气词 “兮”,以反映楚国的风俗民情为主,具 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浪漫主义情调。 宋·黄伯思《翼骚序》说:“盖屈、宋诸 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故可谓之《楚辞》。”
第四节 《九歌》《九章》及其他作品
• 《九歌》: 巫祭文化 缠绵哀婉的风格 对唱的形式与戏曲的因素
• 《九章》:记事、抒情与写景 • 《天问》和《招魂》
• 1、“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 • 2、深沉挚着的爱国感情 • 3、放言不惮的批判精神 • 4、“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
《离骚》分析
一、《离骚》的主旨:忠怨之情和爱国精神
《离骚》是一首以忠怨之思为主旋律的怨愤之歌,忠怨之情和爱国精神是其 主线,诗的前半部分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不公正待遇,表现 了诗人和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后半部分主要写诗人遭谗被疏后,继续求索的精 神和内心的冲突,以及诗人最后的抉择。
三、《离骚》的艺术世界:
神话世界、往古世界、香草美人世界
神话、往古、香草美人构成了《离骚》令人目眩神夺的艺术世界。
《离骚》的艺术成就
• 1、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 2、运用丰富离奇的神话传说以驰骋想象,把现实与
神话境界、神话人物融为一体,构成变幻多彩的情节 和诡奇的意境,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 刘熙载《艺概·赋概》:“或谓楚赋自铸伟辞,其取 熔经义,疑不及汉。余谓楚取于经,深微周浃 (jia1),无迹可寻,实乃较汉尤高。”
• 2、楚国信巫、事鬼、祭神的民情风俗,对 《楚辞》的产生有直接影响。
• 《吕氏春秋》:“楚之衰也,作为巫音。”
• 桓谭《新论》:“楚灵王简贤务鬼,信巫 觋,祀群神,躬执羽帗(fú),起舞坛前。 吴人来攻,国人告急,而灵王鼓舞自若,顾 应之曰‘寡人方乐神明,当蒙福佑,不敢 救。”
《楚辞》的编订
汉成帝时,刘向将先秦的屈原和宋玉, 西汉的淮南小山、东方朔、庄忌、王 褒及他本人的辞赋共16篇汇编成集, 书名定为《楚辞》。东汉王逸为《楚 辞》作注,增录他作的一篇《九思》, 共17篇(17卷),书名定为《楚辞章 句》,楚辞遂广为流传。
宋洪兴祖作《楚辞补注》——朱熹 《楚辞集注》
《楚辞》的构成
“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 传》),班固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遭忧作辞也”(《离骚赞序》),王逸释为: 离别的忧愁,“离,别也;骚,愁也,经, 径也。 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经,以风谏 也。”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说法主要是这两种。 其中以马、班之说最为可信。
二、《离骚》的主要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