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添加剂在肉类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本人自己总结的)

食品添加剂在肉类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本人自己总结的)

食品添加剂在肉类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摘要:我国是肉类大国,随着我国肉食产量的不断攀升,肉品添加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添加剂是肉类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肉类工业的发展和成熟离不开食品添加剂的发展和应用。

肉类食品添加剂的研发和应用必将推动肉类工业的发展。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肉类食品添加剂的发展就没有肉类工业的进步。

在添加剂的依托下,肉类工业才能获得快速的、长足的发展。

食品添加剂不仅能够改善肉制品的色、香、味、形,而且在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产品成本方面也起着关键作用,可以说食品添加剂是推动肉类食品高速发展的重要支柱。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肉制品应用
正文:肉制品中常用的添加剂有发色剂和发色助剂、着色剂、防腐剂、抗氧化剂、增稠剂、乳化剂等。

以下将对各类添加剂在肉制品中的应用做简单的介绍。

1,发色剂和发色助剂:
所谓发色剂,其本身一般为无色,与食品原料相结合时,能够固定食品中的色素或促进食品发色。

在肉类食品加工中常用的是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其作用原理是硝酸盐在微生物或是肉本身存在的还原物质的作用下,还原成亚硝酸盐。

然后亚硝酸盐与肉中的乳酸产生复分解反应而生成亚硝酸,亚硝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产生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则与肌红蛋白生成稳定的亚硝基肌红蛋白络合物,使肉保持鲜艳的红色。

但是亚硝酸经自身氧化反应,生成氧化氮和硝酸,而硝酸是氧化剂,会将生成的氧化氮氧化,抑制亚硝基肌红蛋白和亚硝基血红蛋白的生成,同时使部分肌红蛋白氧化生成高铁肌红蛋白。

因此,在使用发色剂发色的同时需要加入发色助剂提高、保持发色效果。

亚硝酸根、硝酸根对肉毒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防止肉制品腐败变质。

而且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在食品中还能产生特殊的风味。

但是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均具有毒性,使用中应严格按照使用量添加。

另外,还有许多发色剂,如抗坏血酸(维生素C)及其钠盐、葡萄糖、烟酰胺等在腌制肉品时都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发色助剂主要有维生素C和异维生素C及其钠盐、烟酰胺、葡萄糖内酯等。

发色剂助色机理与硝酸盐或亚硝酸盐的发色过程紧密相连。

如上所述主要是由于硝酸的氧化作用影响发色剂的发色效果。

因此发色助剂的主要作用是消除硝酸的形成;把高价铁离子还原为二价铁离子;形成稳定的呈色物质。

如:在维生素C的还原作用下,亚硝酸氧化只生成氧化氮,而没有增强发色剂发色效果,防止氧化氮及二价铁离子被氧所氧化;能使已氧化的高价铁离子还原成二价铁离子。

2,着色剂:
在肉类食品加工中,为使产品达到良好的肉红色,添加一些天然色素或人工合成色素。

天然色素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或经微生物分泌而得,其中尤以红曲色素和辣椒红色素最为普遍。

红曲色素是安全无毒的添加剂,对动物体无不良影响。

红曲色素在肉制品加工中,特别是脂肪含量较高的产品中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红曲色素对蛋白质具有良好的着色稳定性,因此能赋予肉制品特有的”肉红色”。

而且它还有耐热、耐酸、耐碱性能,在肉类制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是,红曲红在光照条件下,很容易因氧化而褪色,使肉制品(特别是低温肉制品)在销售过程中颜色褪成灰白色。

且当有Fe2+和Cu2+金属离子存在时,褪色更快。

因此对红曲红的护色侧重于抗氧化分解和减弱金属离子的促进作用。

红曲霉菌在形成色素的同时,还合成谷氨酸类物质,具有增香作用。

辣椒红是从红椒果实中萃取而得到的油树脂。

其主要成分为辣椒红素和辣椒玉红素,还
含有胡萝卜素、油酸和硬脂酸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

其色泽优良,性质稳定,耐热和耐酸碱性较好,对可见光稳定,但在紫外线下易褪色。

其可用于畜禽肉加工制品、海产品和烤肉料汁中,为肉制品赋予良好的色泽。

因此对辣椒红的护色侧重于抗氧化分解。

人工合成色素以煤焦油染料为原料制成,常用的人工合成色素有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靛竺四种。

3,防腐剂:
目前肉制品中常用的防腐剂有山梨酸及其钾盐、双乙酸钠、脱氢乙酸钠、乳酸链球菌素(Nisin)、乳酸钠等。

山梨酸及其盐类对霉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并且在人体内代谢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对人体无毒害作用。

双乙酸钠及脱氢乙酸钠这两种防腐剂近几年得到广泛应用,使用方法有内用和外用,也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外用时用80—90℃热水将其溶化,然后采用浸泡或喷淋,达到外防腐的作用。

近来又有人提出几种防腐剂合用效果最好的说法,如乳酸链球菌素(Nisin)抑革兰氏阳性菌。

乳酸钠抑革兰氏阴性菌,柠檬酸对这两种菌都起作用,EDTA配合乳酸链球菌素(Nisin)抑革兰氏阳性菌,通过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复合使用效果更佳。

随着肉制品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防腐剂的使用也由单一添加,转变为混合使用,以达到更为理想的抑菌效果。

除使用防腐剂辅助作用外,更应该加强原料肉、加工环节、蒸煮、二次杀菌等环节的工艺控制及卫生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延长肉制品保质期。

4,抗氧化剂:
食品抗氧化剂是能阻止或延缓食品氧化变质、提高食品稳定性和延长贮存期的食品添加剂。

氧化不仅会使食品中的油脂变质,而且还会使食品退色、变色和破坏维生素等,从而降低食品的感官质量和营养价值,甚至产生有害物质,引起食物中毒。

氧化作用常常使肉制品变质酸败为了克服这种不利的氧化作用,需要在食品中添加抗氧化剂。

抗氧化剂的种类很多,天然存在的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均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效果。

其它常用于肉制品的抗氧化剂还有没食子酸丙酯(PG)、生育酚(VE)、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HT)。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天然抗氧化剂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特别是发现一些合成的抗氧化剂在使用中存在一些毒性,人们就把希望寄托在天然抗氧化剂上。

所以以天然抗氧化剂取代合成抗氧化剂是今后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外开发研究的天然抗氧化剂主要有甘草抗氧化物、茶多酚、迷迭香提取物、植酸类等。

开发实用、高效、成本低廉的天然抗氧化剂将是抗氧化剂研究的重点。

5,增稠剂:
增稠剂又称赋形剂、黏稠剂,是改善和稳定肉制品物理性质或组织形态的物质。

肉制品中使用的增稠剂主要有淀粉(包括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木薯淀粉、绿豆淀粉等)、变性淀粉和卡拉胶。

在肉制品中加入淀粉后,对于制品的持水性、组织形态均有良好的效果。

同时在加热蒸煮时,淀粉颗粒可吸收溶化成液态的脂肪,减少脂肪流失,提高成品率。

变性淀粉无论加入冷水和热水,都能在短时间内膨胀溶解于水,因此,用变形淀粉替代原淀粉,用在灌肠制品及西式火腿制品加工中,可明显改善制品的组织结构、切片性、口感和多汁性。

卡拉胶和琼脂一样具有独特的凝固性,这是卡拉胶具有广泛用途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卡拉胶能与蛋白质结合,添加到肉制品中,在加热时表现出充分的凝胶化,形成巨大的网络结构,可保持制品中大量水分,减少肉制的流失,并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

从而提高制品
的出品率。

另外,卡拉胶还有防止盐溶性肌球蛋白及肌动蛋白的损失,抑制鲜味成分的溶出和挥发的作用。

如果将卡拉胶与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复合使用可以起到增效作用,混合体系的黏度将大于各组分之和形成更高强度的凝胶,具有较光明的发展前景。

6,乳化剂:
在香肠、红肠、鱼肉肠、鱼糕、罐头等肉制品生产中使用乳化剂能使配料充分乳化,均匀混合,防止脂肪离析,而且还能提高制品的保水性,防止制品析水,避免冷却收缩和硬化,改善制品的组织状态,使产品更具弹性,增加产品的白度,提高产品的嫩度,改善制品的风味,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加入乳化剂还能够提高包装薄膜(肠衣)易剥性。

例如在香肠火腿生产当中,只要肥瘦肉比例合适,一般是不需要加乳化剂的,但是对于一些低档次的产品,肥肉添加比例较大或加一定量的鸡皮,就需要乳化剂处理一下,这样做出的产品不走油,弹性好,切面组织结构较好,提高了产品档次。

另外需要热吃的肠类(如热狗肠等)即便肥瘦肉比例合适,由于加热、熏烤甚至油炸,也很容易走油,给人一种油腻的感觉,使产品卖点降低,走油现象较轻的可以加些大豆蛋白解决,较重的同样需要乳化剂处理一下。

总之,在肉制品加入适量乳化剂能使产品的保质期、口感以及外观等方面更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在香肠、肉制品和鱼制品生产中应用最多的有大豆蛋白、酪朊酸钠、聚甘油脂肪酸酯和蔗糖脂肪酸酯等。

参考文献:
[1]曹英超,徐君.浅析几种食品添加剂在肉类食品中的应用[J].肉类工业.2009,9(341):36-37.
[2]吴巧玲.肉类酶嫩化剂研究进展[J].肉类工业.2001,6(241):28-30.
[3]李秋燕,朱文学.食品添加剂在改善肉制品色泽中的应用[J].肉类工业.2009,1(333):44-46.
[4]蒋予箭,周小平.对冷却猪肉进行气调保鲜的货架期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3,29(10):29-32.
[5]史奎春等.食品添加剂在酱卤肉制品调色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9,4:165-170.
[6]刘登勇.食品添加剂在肉类嫩化中的应用[J].肉类工业.2003(3):26-3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