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麻诱导用药顺序日期完整版

全麻诱导用药顺序日期完整版

全麻诱导用药顺序日期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日期:2009-12-0519:501.根据药物的【量-效关系】来决定诱导给药的使用先后程序,比较合理。

2.药物进入人体以后,都有【潜伏期】、【持续期】和【残留期】的过程与规律,临床诱导需要利用的是药物的【持续期】,最好是【作用高峰期】。

3.药物效果的出现和消逝过程,又与剂量大小、用药方法(单次静脉快注或慢注,连续静脉滴注快慢,肌注)、年龄老幼、全身状况好坏、....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此即【量-效关系】的影响因素较多,并非一成不变的。

4.快速诱导常用的药物,起效都称快,但持续作用时间还是有明显的长度区别的。

我觉得从临床角度看,如何使诱导药物在气管内插管之前,全部达到“作用高峰期”为最理想。

从此目的出现,在诱导用药的先后次序上做一些探讨如下:【原则:起效快、持续时间短的药物——最后用;起效慢、持续时间长的药物最早用】,诱导用药全部过程掌握在3-5分钟为适宜,没有必要追求更快。

5.咪达唑仑,舒芬,丙泊酚,阿曲库胺(维库溴胺)的药效学情况,笼统一提,大致是:咪唑安定:起效2-3分钟,持续20-30分钟,如果与异丙酚合用,有协同作用,其剂量可相应减小,以免循环早早被抑制。

芬太尼:起效快,持续约30分钟。

舒芬太尼:起效快,持续约为芬太尼的2倍。

阿芬太尼:起效快,持续时间短,约10分钟。

瑞芬太尼:起效快,持续时间比阿芬太尼更短。

非去极化肌松药:起效较慢,一般需3-5分钟,剂量加大,可缩短起效时间,但可增加不良反应及延长时效。

如果采取“预给药法”,可显着缩短起效时间。

——例如维库溴铵,起效时间约3-5分钟,采取预给药法,即先给1/6-1/10总剂量,隔3-5分钟以后再给余下剂量,起效时间就可显着缩短。

异丙酚:起效时间30秒钟,持续时间平均7-9分钟。

6.根据以上量-效关系,全麻诱导静脉给药的先后次序可以是:1.1/6-1/10维库溴铵2.咪唑安定3.芬太尼4.余下的维库溴铵5.异丙酚6.插管2.1、尽可能消除对不良刺激的记忆(包括环境引起的心理紧张焦虑等),入室开放静脉就用咪唑比较好。

2、足够的麻醉深度消除插管引起的应激,芬太尼和丙泊酚适当的量配合。

危重病人用依托更有利于维持循环稳定。

3、为插管提供条件,必须用肌松药。

只要满足这三个目的,结合病情,什么方法都是合理的。

包括用吸入七氟烷配合肌松药。

所以我问的是全麻诱导用药的标准!目前麻醉在国内医学界没有权威是不是有这方面因素?中华麻醉论坛也只不过出了10个工作指南,还不能作为法律依据!做麻醉更多的是依靠经验,没有定量,定性的指标或者标准。

3.全身麻醉可大致的分为静吸复合麻醉;单纯的静脉麻醉诱导;单纯的吸入麻醉诱导;上述同仁的提出的观点可能是单纯的静脉麻醉诱导的方式,在这里我认为,单纯的静脉麻醉诱导应该是复合的静脉麻醉诱导的方式,临床上全身麻醉多是几种药物的复合应用,取长补短、协同作用,以减少药物用量,减轻副反应,使麻醉更加安全、平稳。

”所以应该综合的运用,至于具体的患者如何使用多大的剂量,那则需要根据多方面的情况来考虑,比如:病人的自身情况,手术的部位的不同,手术的长短不同,麻醉医生的喜好不同,但最根本的是据病人的循环而定。

4.咪唑0.1-0.14mg/kg有无副作用.据我自己观察,在衰弱病人中应用循环更稳定(相对异丙酚而言),当然用量是大致的,根据循环反应而定。

所以回到我的问题。

诱导用药的标准或者改个问题诱导用药的依据依照循环反应吗临床我们为了保证循环稳定,利多卡因表麻,爱司洛尔静注等等是常用的方法。

那么这时候的循环指标是你用药的依据吗很可能深度不够但没有反映。

扩展开来说,如果依照循环反应,我们在现有条件下完全有办法在浅麻醉下靠血管活性药的帮助插管而保证循环稳定(有没有想过没有麻醉的插管)基层医院bis不可能普及包括好多三甲。

体内激素水平更是停留在研究阶段。

现阶段我们麻醉工作还是要靠所谓经验吗5.单用咪唑,芬太尼,维库当然可以诱导,我想在异丙酚普及之前,咪唑诱导是主体吧,但异丙酚问世之后,全国几乎所有的医院都是用它来诱导的,麻醉在发展,我们为什么不用更好一点的药呢。

异丙酚起效快,苏醒也快,这就是它很大的优点,虽然又呼吸循环的影响,只要我们掌握得当,这个药还是比较安全的。

我们要与时俱进,接受新事物,老的观念有时候就得摒弃。

如果你用咪唑诱导,2mg能诱导吗,用量肯定不止2mg,并且能马上让患者嗜睡吗,对于一个虚弱的患者用大量的咪唑诱导更不利于他的苏醒。

诱导不管你怎么用药首要满足患者镇静;无刺激反应;肌松良好,诱导平稳,在基础上看根据个人习惯可以辅助其他的药物。

对于循环差的患者,不妨试试用依托咪酯诱导,它对循环几乎无影响。

总之,当前用异丙酚诱导是比较理想的,因为麻醉在进步,用咪唑诱导也不错。

而且我建议作者好好看看异丙酚以及咪唑的药理特性。

6.我的想法是麻醉医生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固守所谓“规则“(区别于原则),那么制定规则的依据真的就那么充分吗理论是一回事,实践当中并不尽然!总的来说,依照异丙酚以及咪唑的药理特性诱导是理所当然的事!可是你想没想过换种方法会怎样而且你实践过吗前阵子应厂家要求做依托咪酯维持麻醉,按照厂家要求水平几乎不能达到满意麻醉效果。

不过他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看法:异丙酚诱导,病人大致会先低血压,插管刺激后会升高血压,相当于两次打击;依托咪酯诱导,血压在插管后升高,只相当于一次打击。

7.全麻本身就是在满足麻醉状态后,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或者说是更好的满足手术,而即以辅助给予消除不良记忆或镇静的咪唑,还有减少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的镇痛类药,还有为了提供一个好的插管条件和为外科医生好的手术暴露术野的肌松药等等!总之是为了提供一个更好的麻醉效果,不是以上同志所说一种药的就能提供很好的麻醉,如果哪天能研究出这样的药的话也可以,不是还没有吗?再说你用药肯定有它的副作用,就看你能否较好的权衡它的利弊!!全麻诱导是相当重要的!有专家比喻:诱导时,犹如飞机起飞!稍有差错,将会带来很大麻烦,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我认为术前应该正确评估患者的ASA,对于诱导有很大意义!我们可以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体重,是不是伴有一些并发症等等。

这样我们便可以更好的选择药物和经行相关准备!我们麻醉科对全麻诱导很重视,全麻常规排2人。

诱导简单可分快速诱导和一般诱导。

我们常这样:咪唑安定0.05-0.2mg/kg+异丙酚1.5-2.5mg/kg(或依托咪酯0.3mg/kg)+芬太尼3-5ug/kg+维库溴铵6-8mg(0.1mg/kg)iv需要注意的是:肌松药的作用一定要在病人无知晓情况下使用,否则患者会有窒息感。

全麻诱导过程是易于发生意外的时期之一,因此必须密切观察和监测病人的生理指标,严格按常规操作。

诱导期间一定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和解除任何轻度的呼吸道梗阻,若有分泌物应及时清除。

入室:长托宁、咪达唑仑、芬太尼、2/3丙泊酚、罗库、剩1/3的丙泊酚。

力月西,芬太尼,异丙酚,司克林,插管后再给仙林诱导给药的顺序不能取决于“喜欢”或“不喜欢”,而要看所用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咪唑---芬太尼---维库溴铵---丙泊酚的顺序是符合这几个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的给药顺序。

全麻诱导时各种药物的给药顺序的合理性决定于多方面因素,1安全2舒适。

安全就要平稳,还要迅速;舒适就是患者没有痛苦。

所以要先给咪达唑仑2mg,然后缓慢,记住一定要缓慢给,最好在三通状态下,给芬太尼0.1mg,然后非去极化肌松药,继之丙泊酚。

维库的最大起效时间5-6分钟。

异丙酚起效时间15-45秒,维持10-15分钟。

芬太尼3-5分钟达到药物高峰。

故用药排序应;异丙酚、维库、芬太尼先看各个药起效时间与达到效应峰顶效应时间的区别吧药物剂量起效时间达到效应峰顶时间丙泊酚2.5mg/kg30-60秒92秒芬太尼说明书未明确说明1分钟4分钟维库溴铵0.08-0.1mg/kg1分钟3-5分钟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可以芬太尼---维库溴铵----丙泊酚。

这种方法的使用时,需要注意芬太尼的注射速度,其速度与发生呛咳及胸壁强直相关。

待芬太尼注射完毕后快速注入维库溴铵,然后注入丙泊酚(先快后慢,快速注射待病人入睡后减慢注射速度),因为丙泊酚快速注射可引起较明显疼痛,可在丙泊酚里加入少量利多卡因(20-40mg)可最大程度降低疼痛情况。

这种方法可以使我们在插管的时候各种药物作用均达到其最大的峰顶效应,最大程度利用各种药物的作用而避免出现浪费性用药(最大药效与最强刺激不在同一时效上)。

但需要注射诱导药物的人同熟练,操作需要紧凑,不然可能会出现部分人说的屏死感,那将是非常恐怖的。

如果有心脑血管基础疾患的病人则不适用。

因为该法对循环影响较大,故需要调整用药各类及顺序拔管指征1、咽喉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完全恢复;2、意识基本恢复:呼唤能睁眼;3、呼吸恢复VT>6ml/kg RR12~30bpm4、血压、心率、ECG正常、去氧SP2不低于90%;5、握力;TOF肌颤搐恢复75%,可抬头5秒钟以上。

1、全麻拔管的指征是什么此时拔管是否合适1.自主呼吸恢复潮气量达到6-7ml/kg,呼吸频率在20次以下,咽喉咳嗽反射灵敏.2患者意识恢复3肌张力恢复,握手有力,抬头持续5s。

4.脱氧5min.spo290%以上。

病人无呛咳拔管不妥,容易发生返流误吸。

2、估计什么时候可以送病人为什么意识清醒,吞咽恢复可以送病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