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1、医学细胞生物学:医学细胞生物学是运用细胞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体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等生命活动规律和人类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的科学,时现代医学新的前沿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P-12、干细胞:干细胞即起源细胞,是存在于人或动物个体发育各个阶段的组织器官中的一类未分化的、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
P-2623、真核细胞:真核细胞是由原核细胞进化而来的。
自然界中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真核生物。
真核细胞进化程度高,其结构比原核细胞更为复杂,细胞内为细胞核和细胞质两大部分。
在真核细胞之中还出现了一些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器。
P-294、原核细胞:原核细胞结构简单,仅由细胞膜包被,细胞内原生质也少分化,没有核膜,遗传物质分散在细胞质中。
在细胞膜之外有一坚韧的细胞壁。
自然界中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成为原核生物p-285、生物大分子:细胞的大分子物质是由有机小分子聚合而成,主要包括核酸、蛋白质(生命大分子)和多糖。
其分子结构较为复杂,在细胞内执行各自他特定的功能6、蛋白质组学:一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
7、单位膜:在横切面上表现为内外两层为电子密度高的暗线,中间夹一层电子密度低的明线,暗层约2nm 明层约3.5nm,膜全层厚约为7.5nm,这种“两暗夹一明”的结构被称为单位膜p-418、初级溶酶体:初级溶酶体是指由高尔基体以出芽形成的内含多种水解酶,但不含作用底物,酶无活性的小体p-99保持溶酶体的最适环境pH为5.09、次级溶酶体:是指由初级溶酶体与含底物的小泡融合而成的,含有活动性的水解酶和消化代谢产物的溶酶体,又称之为活动性溶酶体。
P -9910、氨基酸:蛋白质合成的亚单位,属两性电解质。
每一个氨基酸由一个碱性的氨基(—NH2)和一酸性的羧基(—COOH),以及结构不同的侧链(---R)。
11、蛋白质的四级结构: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一条或几条多肽链中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
2.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在蛋白质一级结构基础上,由于肽链主链内的氨基酸残基之间有规则地形成氢键相互作用的结果。
3.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在二季结构基础上,按一定方式再行盘绕、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
4.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是两条或多条具有三季节狗的多肽链通过氢键等非共价键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更复杂的空间结构,并不是所有的蛋白质都具备此类高级结构形式。
12、内膜系统:内膜系统是由在真核细胞内由结构相似、功能上乃至发生上有一定联系的膜性细胞器组成,包括核膜、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液泡等。
P-79质膜和细胞内膜系统总称为生物膜。
生物膜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共同的“两暗夹一明”的单位膜结构特征。
质膜表面寡糖链形成细胞外被或糖萼,与质膜的功能有关。
在动物细胞膜上的糖类主要有:半乳糖、甘露糖、岩藻糖、半乳糖氨、葡萄糖、葡萄糖氨和唾液酸细胞外被、质膜和表层胞质溶胶构成细胞表面。
P--7913、葡萄糖-6-磷酸酶主要分布在内质网的腔面,是内质网标志酶。
14、粗面内质网功能:1、参与蛋白质的合成2、参与蛋白质的运输3、参与蛋白质的修饰15、滑面内质网功能:1、脂类合成2、糖原合成与分解3、解毒作用16、脂质体:为了避免双分子层两端疏水尾部与水接触,其游离端往往有自动闭合的趋势,形成自我封闭的、稳定的空结构,称脂质体。
17、磷脂:磷脂在膜脂中的含量最高,约占整个膜脂的50%以上18、密码子:由于mRNA 每三个相邻碱基(三联体)代表多肽链中的1种氨基酸,将这种三联体称为密码子或三联密码子。
核基因遗传密码的特征:连续性和方向性、特定的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简并性、通用性P-12919、信号肽:信号肽是位于蛋白质N端上一段15~30个连续的氨基酸顺序,具有引导新合成的蛋白质肽链从细胞质进入内质网、线粒体和细胞核。
22、高尔基复合体的功能:(1)分泌功能(2)蛋白质的糖基化作用:1、N-连接糖蛋白2、O-连接糖蛋白(3)蛋白质水解作用(4)蛋白质的分选与运输23、细胞氧化:各种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经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储存于ATP 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或细胞氧化。
细胞氧化基本过程可分为:糖酵解乙酰辅酶A 生成、三羧酸循环、电子传递耦联氧化磷酸化四个阶段。
24、细胞呼吸:由于细胞氧化过程中,要消耗O2,生成CO2和H2O2所以又称之为细胞呼吸25、呼吸链:每个酶复合体对电子亲和力不同,后一个酶复合体比前一个亲和力大,按一定顺序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上的传递氢和电子的酶体系,构成一个氧化还原系统——呼吸链或电子传递呼吸链。
呼吸链上的4种蛋白复合体:复合体Ⅰ——NADH-CoQ氧化还原酶 NADH脱氢酶、复合体Ⅱ——琥珀酸-CoQ氧化还原酶又称CoQ琥珀酸脱氢酶、复合体Ⅲ——CoQ-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酶又称CoQ 细胞色素b复合体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c1、26、线粒体中13种蛋白质是由mtDNA编码的,这13种蛋白质都是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的重要成分,他们包括NADH脱氢酶复合体(即NADH-CoQ氧化还原酶复合体)中的7个亚基,细胞色素c氧化酶中的3个亚基,ATP酶复合体F6因子的2个亚基以及细胞色素b的亚基。
27、基粒:在内膜和嵴膜的表面上附有许多带柄的颗粒,称为基粒。
基粒由头部、柄部和基片三部分组成P--110(头部、柄部、基片内容见书)28、细胞骨架:细胞质骨架包括微管、微丝和中间丝三类蛋白质纤维。
真核细胞还存另一骨架体系,即核骨架——核纤层体系。
核骨架、核纤层与中间丝在结构上相互连接,形成贯穿于细胞和和细胞质的同一网络体系。
因此,狭义的细胞骨架包括微管、微丝和中间丝;而广义的细胞质骨架则包括细胞质骨架、细胞核骨架和细胞外基质P-13629、核纤层:核纤层是附着于内核膜下的丝蛋白网。
他与中间纤维及核骨架相互连接,形成贯穿于细胞核与细胞质的骨架体系。
P15430、核小体:核小体是DNA片段缠绕组蛋白八聚体形成的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核小体为直径11nm的圆盘状颗粒,有200bp左右的DNA分子及一个组蛋白八聚体构成,通常被称为染色质组装的一级结构。
P15831、常染色质:常染色质为间期核内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浅,螺旋化程度较低,处于伸展状态的染色质细丝,含有基因转录活跃部位。
P16032、异染色质:异染色质在间期核中处于凝缩状态,其结构致密,无转录活性,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深。
异染色质无转录活性,是遗传惰性区。
33、核仁组织区:NOR(核仁组织者区):在二倍体的46条染色体上,就有10条分布有rRNA基因,他们共同构成的区域为核仁组织区,该区定位在核仁染色体缢痕部位。
核仁组织者区位于短臂末端与随体之间染色质细丝处的DNA襻环上,该处含转录rRNA基因,指导rRNA的合成34、着丝粒:为染色体成分,在着丝粒区将两条染色单体结合在一起35、动粒:染色体在着丝粒区外侧的特化部位、附着在着丝粒两侧。
由多种非组蛋白构成的盘状附加结构,每条染色体上有一个。
起着微管组织中心作用。
动粒与纺锤体相连接36、联会:来自于父亲和母亲,形态大小相同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从若干不同部位的接触点开始配对,在相同位点准确配对,并延长轴迅速扩展直至侧面完全锁合,这个过程称为联会。
联会形成的复合体为二价体、又名四分体37、联会复合体:配对的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蛋白质复合结构38、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一对染色体39、姐妹染色单体: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互称为姐妹染色单体40、非姐妹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互称为非姐妹染色单体41、限制点:G1期细胞对胞内外调节细胞周期因素的敏感点,是不可逆转的限制点42、细胞周期:细胞从上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有丝分裂结束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简称细胞周期43、细胞分化:一种类型的细胞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物化学特征方面稳定转变成另一类型细胞的过程。
其特点包括:(1)普遍性和持久性(2)稳定性和可逆性(3)同源性和全能性大题范围1.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p-30(出题率较高)2.核酸的类型及化学组成核酸是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是由核苷酸组成的多聚高分子化合物。
根据所含戊糖不同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两大类。
3.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论点及功能内容:1、DNA分子是由两条平行且方向相反的互补的多核苷酸链组成,一条链方向是3´→5´,另一条链方向则是5´→3´两链以一共轴为中心。
2、两条链通过碱基之间形成氢键而互补配对,A与T配对,由两个氢键连接(A=T);G与C配对,A=T,C=G,A+T=C+G,这是遗传信息传递的物质基础。
3、双螺旋结构直径为2nm,两个相邻碱基对之间的距离为0.34nm,每一螺旋有10个核苷酸对,故螺距为3.4nm。
4、脱氧核糖与磷酸构成DNA主链使DNA呈酸性和亲水性,碱基重叠堆积是DNA 有一定刚性的基础。
5、维持双螺旋稳定的力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
破坏氢键的理化因素同时也破环说螺旋结构,使双链打开,引起DNA变性。
6、DNA分子表面有大沟小沟,是其他分子识别碱基的基础,某些蛋白质或致癌物质通过此位与DNA单一序列作用,DNA结构易受湿度影响,低湿度为A-DNA、高湿度为B-DNA,A型比B型较大而且较平,还发现左手螺旋构象的称为Z-DNA 4.RNA类型及功能RNA分子包括mRNA, rRNA,tRNA,miRNA,siRNA以及核酶。
其中mRNA转录DNA分子上储存的遗传信息,并作为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rRNA是参与组成核糖体的RNA,与蛋白质结合后共同构成核糖体tRNA是氨基酸的运输工具,与之形成氨酰-tRNA复合体,将氨基酸运输到核糖体的mRNA特定位点,参与蛋白质的合成miRNA控制着包括细胞增殖、凋亡、器官发生、发育、造血以及肿瘤发生等若干途径,可能同时具有肿瘤抑制因子和原癌基因的功能,并且可能在癌症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siRNA可使mRNA丧失功能,即发挥基因“沉默”作用。
核酶具有核苷酸转移作用;水解反应,即磷酸二酯酶作用;磷酸转移反应,即类似磷酸转移酶作用;脱磷酸作用,即酸性磷酸酶作用;RNA内切反应,即RNA 限制性内切酶作用等5.细胞膜的特征(一)膜的不对称性1、膜脂分布的不对称性2、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二)膜的流动性1、膜脂分子的运动(1)旋转运动(2)左右摆动(3)翻转运动(4)伸缩和振荡运动2、膜蛋白分子的运动性(1)侧向扩散(2)旋转运动或称旋转扩细胞膜的特征:(1)膜的不对称性:如红细胞膜脂双层中,磷脂中的磷脂酰胆碱和鞘磷脂多分布在膜的外层,而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和磷脂酰肌醇多分布在膜的内层,其中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丝氨酸的头部基团均带负电,导致莫内测得负电荷大于外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