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物治疗学试题及答案问答题:1、NSAID类药物作用机制是什么?不同种类的NSAID有相同的作用机制。
它们都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花生四烯酸最终生成前列环素(PGI1),前列腺素(PGE1,PGE2)和血栓素A2(TXA2) 前列腺素有许多功能: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各种组织动脉扩张;调节肾血流,使肾滤过率增加;促进钠排泄,降低血压;抑制胃酸分泌;使子宫肌纤维收缩,溶解黄体;舒张气管平滑肌;使鼻粘膜血管收缩;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骨吸收;抑制甘油脂分解等。
NSAID除了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外,还可抑制炎症过程中缓激肽的释放,改变淋巴细胞反应,减少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迁移和吞噬作用。
也正因为NSAID抑制了前列腺素的合成,所以除了有止痛和抗炎作用外,还同时出现相应的副作用。
主要表现在胃肠道与肾脏两方面。
2、SSRIs可能治疗哪些疾病?用法有何不同?主要为抑郁症和强迫症,及各种伴有抑郁和强迫症状的疾病;焦虑症,尤其是惊恐障碍;其它:如神经性贪食、慢性疼痛、成瘾性行为、痴呆相关的行为障碍、慢性疲劳综合征、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以及早泄等,当大剂量使用时可能还有减肥功效。
用法:氟西汀:口服20-40mg/d,每日一次,最高80mg/d;帕罗西汀:口服20-30mg/d,每日一次;氟伏沙明:口服100-200mg/d,每日1-2次,最高300mg/d;舍曲林:口服50mg/d,每日一次,最高200mg/d;西酞普兰:口服40mg/d,每日一次,最高120mg/d。
3、STEMI如何应用硝酸酯类药物?STEMI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了斑块破裂,形成以纤维蛋白为主的红色血栓,为完全闭塞性血栓阻塞冠状动脉,多数发展为急性 Q波型心梗,少数为非 Q波型梗死。
其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及早开通冠状动脉,防止梗死扩大,挽救濒死的心肌、预防猝死及防治各种并发症;使病人不但能渡过急性期,而且康复后还能保持良好的心功能。
对ST段抬高或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应迅速评价溶栓禁忌证,开始抗缺血治疗,并尽快开始再灌住治疗[11]。
在最初再灌注治疗STEMI后复发缺血型胸部不适的病人,必须升级硝酸酯和β受体阻滞剂的药物治疗,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和减轻缺血[15]。
对抗心肌缺血的治疗只要患者无禁忌症通常使用硝酸酯类药物静脉滴注24~48小时,如静脉给予硝酸异山梨酯2~7mg/h直到出现血液动力学效应和抗心绞痛效应,按1 mg/h增加剂量是安全的。
对合并高血压的病人可以静脉推注1mg 10~15分钟观察血压,在血液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将给药剂量调整至推注前剂量和现推注量的总和。
对于静脉硝酸酯剂量的调整应遵循以下原则:由于硝酸酯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因此需要及时调整剂量,临床上可以用症状缓解及血压的变化来调节剂量;从小剂量开始,然后逐步增加直到疗效满意为止。
如果患者产生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应立即停止硝酸酯类药物。
当患者存在以下情况时,应慎用硝酸酯类药物:(1)收缩压<90 mmHg或较基线水平下降≥30 mmHg、严重的心动过缓(心率<50次/分)、心动过速(心率>100次/分),或可疑右室梗塞。
右室梗塞的患者,心排血量可明显降低,更易出现低血压,应避免硝酸酯类药物治疗。
(2)在最近24小时内接受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治疗或48小时内曾用过西地那非的患者。
4、WHO将药品不良反应分成几种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根据药品不良反应与药理作用的关系将药品不良反应分为三类:A型反应、B型反应和C型反应。
A型反应是由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其特点是可以预测,常与剂量有关,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很快减轻或消失,发生率高,但死亡率低。
通常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继发反应等。
B型反应是与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一般很难以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
包括特异性遗传素质反应、药物过敏反应等。
C型反应是指A型和B型反应之外的异常反应。
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出现,潜伏期较长,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难以预测。
发病机理有些与致癌、致畸以及长期用药后心血管疾患、纤溶系统变化等有关,有些机理不清,尚在探讨之中。
5、β受体阻滞剂有哪些不良反应?a. 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多梦、幻觉、失眠、疲乏、眩晕以及抑郁等症状, 特别是脂溶性高的β受体阻滞剂, 易通过血脑屏障引起不良反应,如普萘洛尔。
b.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腹泻、恶心、胃痛、消化不良、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
少数患者可致脏层腹膜纤维大量增生。
c. 肢端循环障碍:少数患者出现四肢冰冷、发绀、脉搏消失, 以普萘洛尔发生率最高。
d. 支气管痉挛:当服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时, 由于β2受体被阻断, 使支气管收缩, 增加呼吸道阻力, 诱发或加重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
e. 低血糖反应:β受体阻滞剂不影响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 但对正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使用β受体阻滞剂能延缓胰岛素引起低血糖反应后的血糖恢复速度, 即产生低血糖反应, 故糖尿病患者或低血糖患者应慎用此类药品。
f.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临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有低血压、心动过缓等。
6、阿昔洛韦治疗单纯疱疹的作用机制是什么?a.静脉给药时与干扰素或甲氨蝶呤(鞘内)合用,可能引起精神异常,应慎用。
2.静脉给药时与肾毒性药物合用可加重肾毒性,特别对肾功能不全者更易发生。
b.丙磺舒可减少该品静脉给药时药物自肾小管的分泌,使血药浓度增高,消除半衰期延长,毒性增加。
c.与齐多夫定合用可引起肾毒性,表现为深度昏睡和疲劳。
丙磺舒、β内酰胺类可提高该品的血药浓度。
该品与氨基糖甙类合用,可增加肾毒性。
该品与丙磺舒竞争性抑制有机酸分泌,并用丙磺舒可使该品的排泄减慢,半衰期延长,体内药物量蓄积。
7、常用于肺癌的化疗药物有哪些?如何选择合适的药物?酰胺(CTX)、异环磷酰胺(IFO)、阿霉素(ADM)、长春新碱(VCR)、长春花碱(VBL)、依托泊甙(VP16)、威猛(Vumon)、卡铂(CBP)和甲氨蝶呤(MTX)为SCLC常用化疗药物.化疗药物和化疗时间的选择,应依据肿瘤缓解情况、症状缓解情况以及治疗相关性毒性而定。
鉴于放化疗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在晚期肺癌的治疗中可合并中医药治疗,以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
对于转移范围广,身体机能弱,已经难以耐受化疗的晚期肺癌患者,可用中医药进行保守治疗,虽然短期效果没化疗明显,但远期效果好,在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方面效果明显。
8、从药物的量效曲线上可以获得哪些与临床用药有关的资料?最小有效量、常用量、效价强度(等效剂量)、治疗指数、安全范围9、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概念及治疗原则是什么?概念: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transient cerebral ischemic attacks,TCIA)是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
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min内完全恢复,超过2h常遗留轻微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或CT及MRI显示脑组织缺血征象。
传统的TCIA定义时限为24h内恢复治疗原则:针对TIA发作形式及病因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偶尔发作或只发作1次在血压不太高的情况下可长期服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或氯比格雷。
阿司匹林的应用时间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多数情况下需应用2~5年,如无明显副作用出现,可延长使用时间,如有致TIA的危险因素存在时,服用阿司匹林的时间应更长。
同时应服用防止血管痉挛的药物,如尼莫地平,也可服用烟酸肌醇酯。
频繁发作即在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发作的应作为神经科的急症。
TIA发作频繁者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近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可能性很大,应积极治疗,其治疗原则是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
10、发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这些患者的发热有哪些特点?热型多变,以不规则者为最多,可为间歇型或驰张型,伴有畏寒和出汗,亦可仅有低热者,体温大多在37.5~39℃之间,也可高达40℃以上,约3%~15%患者体温正常或低于正常,多见于老年患者和伴有栓塞或真菌性动脉瘤破裂引起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严重心力衰竭,尿毒症时,此外尚未诊断本病前已应用过抗生素,退热药,激素者也可暂时不发热。
11、肺炎心衰的诊断标准是什么?a.心率突然加快,超过180次/分。
b.呼吸突然加快,超过60次/分。
c.突然极度烦躁不安,明显发绀,面色苍灰,指(趾)甲微循环再充盈时间延长。
d.肝脏迅速增大。
e.心音低饨,或有奔马律,颈静脉怒张。
f.尿少或无尿,颜面、眼睑或下肢水肿。
若出现前五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12、干扰素-α的主要不良反应有哪些?a、流感样症候群流感样症状是干扰素应用早期的 1 个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乏力、全身不适、心动过速, 及肌肉、关节酸痛。
b、一过性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和血小板减少。
c、精神异常可表现为抑郁、妄想症、重度焦虑等精神病症状d、干扰素可诱导产生自身抗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e、心血管系统表现f、肾脏泌尿系统表现g、肝脏系统表现h、干扰素抗体i、其他不良反应或罕见且严重的不良反应13、含锌较丰富的食物有哪些?含锌量高的食物有瘦肉、猪肝、鱼类、蛋黄等。
动物性食品普遍含锌量比较高,每一百克动物性食品中大约含锌3—5mg。
植物性食品,主要含锌量比较高的植物性食物有豆类、花生、小米、萝卜、大白菜等。
贝壳类食物的含锌量也是非常高的。
如牡蛎、蛤、蚝、蚌等都含有较多的锌,若以含量来说的话,牡蛎又是其中的最优者,而水果中锌的含量最少。
动物性蛋白质食品如鱼、肉、肝、肾、以及贝类食品,有效锌的含量均较丰富,缺锌的人群可主要从动物性食物着手。
糙米含锌量较高,但如加工过细会造成大量锌的丢失,这是因为锌主要存在于胚部和谷皮之中。
因此不宜长期食用精制米、面,以防锌缺乏。
14、何谓双生子研究?它在遗传药理学的研究中具有何种作用?是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之间和异卵双生子之间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相似程度,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这种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程度。
双生子分两种:一种称为单卵双生(同卵双生,monozygotic twin,MZ),是受精卵在第一次卵裂后,每个子细胞各发育成一个胚胎,故它们的性别相同,遗传特性及表型特征也基本相同;另一种称为双卵双生(异卵双生,dizygotic twin,DZ),来源于两个卵子分别与精子受精而发育成的两个胚胎,故其性别不一定相同,遗传特征及表型仅有某些相似。
两种双生子可从外貌特征、皮纹、血型、同工酶谱、血清型、HLA型或DNA多态性加以鉴定。
单卵双生子在不同环境中生长发育可以研究不同环境对表型的影响;双卵双生子在同一环境中发育生长可以研究不同基因型的表型效应。
通过比较单卵双生和双卵双生某一性状(或疾病)的发生一致性,可以估计该性状(或疾病)发生中遗传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