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礼仪

国学礼仪


【1· 5】子曰:“道千乘之国①,敬事而信,节用而 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①道:同“导”。领导,治理。 乘(shèng胜):古代称四匹马. 的一辆车为“一乘”。 古代军队使用兵车,每辆兵车用四匹马. ,车上有身 着盔甲的士兵三人,车下跟随有步兵七十二人,另有 相应的后勤人员二十五人,因此,所谓“一乘”的实际 兵力就是一百人,并非单指四匹马. 一辆车。按规定, “八百家出车一乘”。古代衡量一个诸侯国的大小强弱, 就是看它拥有多少兵车,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尊”。
译】有子说:“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好 冒犯长辈和上级的,是很少见的;不喜好冒犯长辈 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 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 则就产 生了。所谓‘孝’‘悌’,可为‘仁’的根本吧。”
【1· 3】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
【注释】①令色:面色和善。这里指以恭维的态度讨好别人。
【今译】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和气善良的 脸色,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1· 4】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
【注释】①曾(zēng增)子:姓曾,名参(shēn身), 字子舆。曾皙之子。鲁国南武城(在今山东省枣庄市 附近)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六岁,生于公 元前505年,卒于公元前435年。其弟子也尊称 曾参为“子”。②省(xǐng醒):检查反省自己。 ③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学问。孔子教学,有“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今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 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 诚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1· 2】有子曰①:“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
鲜矣③;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 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④。
①有子:鲁国人,姓有,名若,字子有。孔子的弟子。比孔子 小三十三岁,生于公元前518年,卒年不详。另说,比孔子 小十三岁。后世,有若的弟子也尊称有若为“子”,故称“有子” ②弟(tì 替):同“悌”。弟弟善事兄长,称“悌”。 ③鲜(xiǎn显):少。④与:同“欤”。语气词。
【1· 9】曾子曰:“慎终①,追远②,民德归厚矣。”
【注释】① 终:寿终,指父母去世。 ③ 远:远祖,祖先。 【今译】曾子说:“要谨慎地办理好丧事,虔诚地 追祭祖先,[这样做了,]人民的道德就会归复忠 厚老实。”
【1· 10】子禽问于子贡曰①:“夫子至于是邦也②, 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③?”子贡曰:“夫子 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 异乎人之求之与④?”
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论语》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是无论如何估计不过分的。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 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 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 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论语》中的“仁”凡 一百零九见,它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礼”“乐 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 完善而服务的。不过,这样一个一以贯之的重要理念, 孔子却从未给它一个很明确的定义,它只是很宽泛地体 现在孔子提倡的为人处事,为政治国的具体原则中的。
说到为政治国,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 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要勤政、节用、有信、不 烦政扰民。他尖锐得指出“苛政猛于虎”,鲁国遭遇灾 害,国库空虚,鲁哀公问孔子该怎么办,孔子说可以 减税。哀公不解,孔子说:“百姓足,君熟与不足?百 姓不足,君熟与足?”(《颜渊》)他还要求最高统治 者在选拔任用官吏时,一定要慎重,不仅要“听其言”, 还要“观其行”。强调无论什么法律法规,统治者都要 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 不行”。抛开具体的政治措施,这些施政原则,时值今 日不是仍为人们所奉行吗?
总之,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统率着忠、 恕、孝、悌、宽、恭、信、敏、智、勇、刚、毅 等诸多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不仅有着极为 普遍的进步意义,而且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其实,《论语》中阐述的这些基本规范,与其说 是道德,不如说是智慧,一种从极朴素的自然法 则中演绎出的生命的大智慧。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宪问篇第十四》《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阳货篇第十七》《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传承国学文明,奠基阳光人生
国学班上课仪式
请全体同学起立,端身正意,整束 衣冠。以至诚恭敬之心向大成至圣 先师孔老夫子行三鞠躬礼。
感恩词
感恩国家培养护佑! 感恩父母养育之恩! 感恩老师辛勤教导! 感恩朋友关心帮助! 感恩农夫辛勤劳作及所有付出的人! 让我们快乐的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学而篇 第一(共十六章)
【1· 1】乎!人不知而不愠③, 不亦君子乎!”
【注释】①子:古代,对有地位、有学问、有道 德修养的人,尊称为“子”。这里是尊称孔子。 ②说(yuè月):同“悦”,高兴,喜悦。 ③愠(yùn运):怨恨,恼。
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 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今译】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奉承,富裕而不 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呢?”孔子说:“也算可 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仍然快快乐乐,富裕而 爱好礼义的人。”子贡说:“《诗. 》说:‘要像加工骨 头、牛角、象牙、玉石一样,过切磋琢磨[才能成为 精美的器物]。’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端 木赐呀,我可以开始同你谈论《诗. 》了。告诉你已 发生的事,你就可以知道未来的事。”
【1· 13】有子曰:“信近于义①,言可复也②。恭近 于礼,远耻辱也③。因不失其亲④,亦可宗也⑤。” 【注释】① 近:符合,接近。 义:合理的,有 道理的,符合于周礼的。② 复:实践,实行。 ③ 远:避免,免去。④ 因:依靠,凭借。 ⑤ 宗:尊奉,尊崇,可靠。 【今译】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这种符合 于义的信约诺言,才能去实践、兑现。恭敬,要符 合于礼,[这样做,]就能避免耻辱。所依靠的,应 当是亲近自己的人,[只有这些人]才是可尊崇而靠 得住的。”
【1·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①其 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②。”
【注释】①“如切”句:出自《诗. · 卫风· 淇奥》篇。 “切”,古代把骨头加工成器物,叫切。“磋”,把象 牙加工成器物。“琢(zhuó浊)”,雕刻玉石,做 成器物。“磨”,把石头加工成器物。②“告诸”句: “诸”,“之于”的合音。“往”,已发生的事,已知 的事。“来”,尚未发生的事,未知的事。这里孔 子是夸子贡能举一反三。

《论语》
《论语》,从字面意思上说就是语言的论纂, 用现代汉语说,就是语录,是孔子弟子及其 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一些是对孔子 弟子言行的记录。
说到为人处世,孔子提倡的是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 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自己的力量。他认为人“性相近, 习相远也”(《阳货》)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他鼓 励青年人要奋发向上,“后生可畏”;在人际交往中,孔子 强调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待人,以恪 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从忠恕的原 则出发,孔子最讨厌人“巧言令色”,讨厌人刻意去掩饰自 己的错误或真实想法。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 孔子常坦言自己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自己的弟子,言行不 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 子子贡曾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 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所有这些,如今 已成为多数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注释】①子禽:姓陈,名亢(kàng抗),字子禽。一说, 即. 亢。陈国人。孔子的弟子(一说,不是孔子的弟子)。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孔子的弟子。比 孔子小三十一岁,生于公元前520年,卒年不详。 ②夫子:孔子的弟子敬称孔子。古代凡做过大夫官职的人, 可称“夫子”(孔子曾任鲁国司寇)。邦:诸侯国。 ③抑与之与:“抑”,连词,表示选择,“还是.……”。 “与之”,给他。最后的“与”,同“欤”,语气词。 ④其诸:或者,大概。
【今译】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要严肃慎重、专心认真办理国家的政事,又严守信 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护部下和人民;按照农时 的忙闲去役使人民。”
【1·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①,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注释】①出:外出,出门。一说,离开自己住 的房屋。弟:同“悌”。尊敬兄长。 【今译】孔子说:“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 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 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馀力,就要用 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1· 7】子夏曰①:“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 比孔子小四十四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卒年不详。 ②贤贤:第一个“贤”做动词用,表示敬重,尊崇;第二 个“贤”是名词,即“圣贤”的“贤”,指有道德有学问 尚的人。易:轻视,不看重。一说,“易”释为“移”, 好色之心而好贤德。 ③ 致:做出奉献。 【今译】子夏说:“尊重有贤德的人,而看轻貌美的女 色;事奉父母,能尽力而为;为君主做事,能有献身 精神;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能讲信用。这样的人即 使是说没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了。”
【1· 12】有子曰:“礼之用①,和为贵。先王之道②, 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 之③,亦不可行也。” 【注释】①礼:指周礼。周代先王留下的仪礼制度。 ②先王:指周文王等古代的贤王。③节:节制,约束。 【今译】有子说:“礼的应用,以[遇事做到]和谐为 可贵。古代贤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可贵之处就在于此。 小事大事,都依着这个原则。如果有的地方行不通,只 知道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调节和约束,那也是不可 以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