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的形成过1

试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的形成过1

试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的形成过1 试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的形成过程答:人都通过认识、情绪和情感、意志是心理过程认识着外界事物,反映着这些事物和自己的关系,体验着各种情感,支配着自己的活动。

各人在进行这些心理活动的时候,都表现出了与他人不同的特点。

有人反应敏捷,有人反应迟钝;有人脾气大,有人温和;有人意志坚强,有人意志薄弱,有人大公无私,有人自私自利。

凡此种种,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特点,这些独特的特点构成了这个人不同于别人的心理面貌,即是所谓的人格。

任何人的人格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不同的遗传素质,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没有哪两个人的人格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构成了人格的独特性。

它是诸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其中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自我调控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地嵌在整个文化形态里。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看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

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这表现在不同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家庭元素“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在儿童性格的形成中,作用十分明显。

家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父母的养育态度,家庭气氛,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

如果把父母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分成民主型、专制型和溺爱型三种,那么民主型家庭的儿童可能表现为待人亲切诚恳,讲礼貌,有很好的独立性和协作性,社会适应能力强等性格特征;专制型家庭的儿童可能表现为怯懦,盲从,缺乏自信,往往以说谎自卫;溺爱型的教育结果则可能使儿童变得自私任性,好吃懒做,缺乏独立性,胆小怕事。

另外,和睦亲切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破裂离异的家庭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培养。

早期童年经验“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些日后行为。

”这是麦肯依有关早期儿童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

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

但两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

教师、学生、同学、班集体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特别是教师既是学校宗旨的执行者,又是学生评价言行的标准。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性情冷酷、刻板、专横的教师所管辖的班集体中,学生的欺骗行为增多;在友好、民主的教师气氛区中,学生欺骗减少。

在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管理风格下,学生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

学校是同龄群体会聚的场所,同伴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

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团体组织,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社会实践作用性格的形成并不仅限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在人的整个生活的各个阶段,性格特征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人的性格是通过从事的社会实践逐渐定型下来的,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职业,可能有不同的职业性格特征。

如医务工作者的认真严谨和细致,艺术家的热情和浪漫。

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在社会实践和生活中有意识地进行性格的自我锻炼,不断完善自我,对最终良好性格的形成是很有意义自我调控因素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和自控系统。

人格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具有自我认识、自我体验、掌握控制三个子系统。

其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和谐。

具有自知的人,他能够客观地分析自己,有效地利用个人资源,发挥个人长处,努力的改善自己和完善自我。

健康的人格是自我的内在统一,认识自我、愉快地接纳自我、延伸自我和创造自我,是健康人格的四步曲。

综上所述,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各个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的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其中教育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决定因素。

就我个人而言,遗传决定了我身材较高,使我充满自信。

从小生长在社会主义祖国,接受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熏陶,使我养成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父母采取了开明民主的教育方式,是我表现为待人亲切诚恳,讲礼貌,有很好的独立性和协作性,使我形成,活泼开朗,善交际,情感外露,独立、果断,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自信、友好、思耐、珍惜友情等性格特征。

通过学校的教育,在友好、民主、和谐的班集体中,使我诚实待人,勇于进取,具有自知等。

在社会生活中我有意识地进行性格的自我锻炼,不断完善自我。

在社会实践中,我自我调控因素较强,具有自知自明,能够客观地分析自己,发挥个人长处,努力的改善自己和完善自我。

健康的人格是自我的内在统一,认识自我、愉快地接纳自我、延伸自我和创造自我,是健康人格的四步曲。

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共同影响,使我完善了我的人格特征中的自我控制力,也就完善了我的人格特征~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了解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一个人的人格,在10岁之前基本上是父母基因遗传的作用,但后来则越来越是个人努力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格完善就是对个人的性格特点扬长避短,补善去恶。

说白了,就是江山易改,本性当移。

人们一般认为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认为人的性格是与生俱来的,是难以改变的,但实际上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不论是我们的生活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

由此,我提出了一个人的特征,并用几句话进行了概括:外圆内方、张弛自如、新旧通融、自觉自由、幽默严肃。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就是较为完美的现代人。

人的人格完善指的是什么,简单说来,就是实现个人的人格优化组合与优势互补,就是主张不断改善自己的性格,完善自己的人格。

换言之,人人格主张“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差,去什么”,这是人格改变的内容和方向。

用血型理论举例,人就是将O型血人的自信、慎重、理智与A型血人的细心、热情、谦让等加在一起,再将O型血人的冲动、固执与A型血人的焦虑、孤僻等特点去除,这就成了人~当然,人只是一个形象比喻,我们关心的是每个人的人格都有不完善之处,都需要磨炼提高,这就够了。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人格人格完善就是指一个人不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实现的过程。

在心理学上,人格泛指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指出:“人格乃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人格”,如说某某人人格高尚,某某人人格卑劣或某某人缺乏人格,是从伦理道德的观点出发,与心理学所说的“人格”含义是不一样的。

用心理学家的话说,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人格,因此,没有人会没有“人格”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

其中前者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真实感觉,而后者则是个人对“应当是”或“必须是”等的理想状态。

而只有当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达到结合的时候,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

罗杰斯主张,人格的成长在于充分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和谐,而两者之间的冲突会导致人的心理失常和不协调。

罗杰斯还主张,心理咨询的本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肯定和鼓励来询者,不断强化其自我状态的协调,帮助来询者充分实现自我的完善。

由此,人格完善就需要个人对自我的成长有明确的目标,并规划自己的最佳性格组合。

比如说,平时,有的人太自卑,太敏感,非常想变得自信、随和起来。

这当中他的现实自我就是自卑,理想自我就是自信。

那么,他唯有不断地与自己作斗争,才能终有一天达到自我的人格完善——做一个不自卑、不敏感,从容自信的人。

完善人格需要掌握十大重点(一)培养自我挑战:就是要意识到自我完善的重要性。

人格完善就是指一个人不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实现的结果。

在心理学上,人格泛指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指出:“人格乃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

”所以,在生活中,别人怎么看你,怎么议论你,都在照射着你人格的优缺点。

对此,你只有不断上心,方可完善自己。

这与小孩子不一样,小孩子一天到晚,父母都在敦促他们改正缺点,形成某种规范行为。

而成人的人格完善,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自己给自己念紧箍咒,自己跟自己斗。

(二)培养自我信念: 就是要树立一个信念。

在心理学上,人格泛指个人的先天遗传与后天培养的认知、情感、动机、行为方式的总和。

在人生的最初10多年当中,先天遗传对个人的人格占主导作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后天培养的人格因素越来越起主导作用。

因此,人格实际就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行为方式。

所以,人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培养与努力,改变自己的人格。

(三)培养自我批评:就是要客观评价自己。

有时人们容易自傲、忽略别人给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可实际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也许比自我评价更客观、具体。

我们应该避免自我封闭,要信任他人,并谦虚接受别人指出的不足。

其实,不管对方是何等身份,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面能反射出自我的镜子。

同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以得到更多人对自己的反馈。

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和完善自我。

(四)培养榜样学习: 就是神交古人,结交益友,通过对他们的认同来促进自我的成长。

毛泽东主席曾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人格的成长,需要不断地发现古往今来的榜样人物,并加以积极的效仿。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可视为@人的典范。

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大弟子,后来因为学术见解不同而分手了,他曾提出著名的“自卑情结”理论,就是指人在某些方面都有自卑,因此人需要不断克服自卑,不断成长,这才是人的基本需求。

有趣的是,阿德勒本人的生活经历恰恰验证了这一点。

阿德勒在家中六兄弟中排行第二,从小驼背,行动不便。

他的哥哥体格健壮、蹦跳自如,所以阿德勒总是自惭形秽。

为了超越哥哥,他不断地努力,直到有朝一日,他发现自己成为了一个名满天下的学者,而他哥哥只是一个乡村小教师。

早年,因为阿德勒学习差,其老师曾建议他去当鞋匠,但是当他在奋发学习后,他的人生完全是另一番风景。

(五)培养目标设定: 就是要树立自知之明,要深刻地了解自己的长短优缺,并勇于挑战自己,完善自己。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约哈里之窗”的理论,它假设了有关认识自己的四大范畴。

(七)培养自我监督:就是要监督自己。

要有所行动,就需要“勇”字当先,比如一个原本就很窝囊的人,再忍就更雪上加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