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工程地质调查报告篇一: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大学城工程地质调查报告调查时间: XX年6月1星期六调查地点:重庆市大学城重师后山姓名:学号:班级:土木11班小组成员:撰写时间: XX年6月7日星期五成绩:评阅评语:摘要工程地质课程要求,我们五位同学组成地质调查小组,作好详尽计划,徒选择重师后山作为调查区,进行工程地质调查。
沿途我们观察到不同的岩石,岩层构造,不良地质作用及防治。
我们在观察的同时进行分析讨论,并用相机拍照记录下来,最终我们用了将近四个小时完成了本次野外调查部分。
回到寝室后,我们按照课程要求对所记录的岩石、地质构造进行描述分析。
遇到不确定的地方就查阅资料,我们就小组讨论,最终完成整个工程地质调查任务的分析记录。
目录前言 ................................................ ................................................................................... 1 调查区地质地貌概述 ................................................ ................................................... ...... 2 调查内容 ................................................ ................................................... .. (3)1岩石类型 ................................................ ................................................... ................ 3 2地质构造 ................................................ ................................................... ................ 6 3不良工程地质 ................................................ ................................................... ........ 8 总结 ................................................ ................................................... .. (11)前言1.调查目的:1.1通过实习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理论联系现场实际,再回归到理论上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现场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了解矿物和岩石的形成过程、结构、产状等,掌握野外判断能力,初步建立对某一种岩石的工程地质评价。
1.3了解工程地质条件与施工关系,建立地质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与土木工程建设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协调关系的思想意识,同时了解地质灾害等的治理。
1.4通过简短的野外地质调查,巩固学过的《工程地质》内容,加深对课程有关内容的理解。
2.调查时间:XX年6月1星期六3.调查地点:大学城重师后山4.调查人:朱徽林华坛李林权李小阳冯偲5.调查分工:写调查报告岩石部分及调查报告框架,排版小组合影:1调查区地质地貌概述调查区位于重师后山的盘山公路两侧及周边区域,该区域地势起伏较大,属于山地地形,沿途植被覆盖较多,岩石出露较少,在出露的岩石中泥岩、页岩较多。
在调查区内可看到较小的褶皱和断层的现象,同时也有小型危岩和滑坡等不良工程地质,但危害不大。
调查区地图:2篇二:关于大学城周边地质调查报告关于大学城周边地质调查报告调查时间:XX年5月14日下午调查地点:大学城壁山(至壁山段)调查对象:大学城壁山的地质构造调查方式:实地调研考察、拍照记录研究、查阅书籍网络、分析讨论调查人:第五组——岳文峰袁野袁况曾雨豪调查分工:组织安排——岳文峰PPT——岳文峰袁野资料汇总——袁况实地拍照——曾雨豪一、前言XX年5月14日,阳光姣好,视野开阔,我们小组决定趁着这难得的好天气,开展本学期也是大学以来,第一次校外实地调查活动。
经过前几日的商讨活动,我们早已选定了里学校最近的壁山作为调查地点,预期对壁山的地质构造进行一次准确的勘察,这样,既有助于我们对《工程地质》这门学科的学习,也对我们对大学城的地质构造的了解有不小的帮助。
《工程地质》,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和使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是地质学和工程之间相互沟通联系的桥梁。
它需要我们将课本的学习与室外实地勘察相结合。
我们在壁山拍摄了大量的照片,然后通过查阅资料以及相互的讨论,有了不小的收获。
二、主体常见的地质结构有褶皱、断层,这两种结构在壁山也有十分丰富的例子。
1、断层断层,是指岩石受力发生断裂,断裂面的两侧岩石存在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中产生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岩层本身强度对岩石,从而产生了破坏作用力。
断层可以根据其形态和成因进行分类。
例如,根据断层两盘的相对位移,课划分为:①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
正断层的断层线一般比较平直,倾角通常大于45°。
其出现方式也往往成组出现。
互相平行的正断层也可以组成阶梯式断层,升降趋势相反的两条断层可以形成地堑,反之形成地垒。
②逆断层:与正断层相反,逆断层是指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断层。
逆断层的规模一般较大。
其次,按照断层面倾角的大小,可以将逆断层分为:冲断层,倾角大于45°;逆掩断层,倾角在45°~25°;辗掩断层,倾角小雨25°。
逆断层也常常成组出现。
几条互相平行的逆掩断层或冲断层可以组合成为叠瓦式构造。
③平推断层:断层两盘沿断层面走向在水平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而无明显上下位移的断层。
断层线平直,断块常用所在方位表示,如东盘、西盘。
此外,断层还可以按照力学性质等进行分类。
下面是一张壁山的岩石断层图:摄影:曾雨豪XX年5月14日图中,倾角近似水平,上盘有所下降,下盘上升,属于正断层。
两岩层交界处为节理。
对于此岩层的形成,我们组内进行了一系列讨论。
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岩石与山体在形成过程中,长期受到地壳水平方向的张力作用,而岩层各个部位受力的作用点与受力大小都有不同,导致了引力较大的区域发展为下盘,张力较大区域为上盘。
随着时间的积累,上下盘错动不断增大,断层结果也越加明显。
2、褶皱褶皱,是由于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产生一系列连续的弯曲。
它的心态多种多样,但其基本形态只有两种,背斜(核心部分岩层较老)与向斜(核心部分岩层较新)。
但由于后期地表受长期风华剥蚀作用的破坏,其外形也可改变。
褶皱的分类方式也较多,常见的有按轴面和两翼岩层的产状分类;以及按褶皱在平面上的形态分类。
按轴面和两翼岩层的产状分,有:①智力褶皱:轴面近于垂直,两翼岩层向两侧倾斜,倾角近于相等。
②倾斜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向两侧倾斜,倾角不等。
③倒转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其中一翼层位倒桩。
④平卧褶皱:轴面水平或近于水平,一翼岩层层位正常,一翼层位倒转。
⑤翻卷褶皱:轴面翻转向下弯曲,通常是由平卧褶皱转折端部分翻卷而成。
按褶皱在平面上的形态分,有:①线状褶皱:同一岩层在平面上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之比大于10:1.②短轴褶皱:同一岩层在平面上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之比在3:1~10:1之间。
③圆形褶皱:同一岩层在平面上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之比小于3:1或似圆形褶皱,背斜式的称为穹窿,向斜式称为构造盆地。
以下是我们在壁山拍摄的一些褶皱照片:3、地下水自然界的岩石,无论是松散的沉积物还是坚硬的基岩,都具有大小不一、多少不等、形状各异的空隙。
地下水,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篇三:大学城工程地质现象调察报告大学城工程地质现象调察报告万丈高楼平地起,所有建筑场址都具有地层、构造和地下水等的一般地质条件。
但是在地壳上部的岩土层遭受各种的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如地壳运动、地震、大气营力作用、流水作用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作用,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质现象。
岩石风化、斜坡滑动与崩塌、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岩溶、地震等。
这些地质现象虽然不是每一个建筑场地都有发生,但在有些场地是存在的,它对工程的安全和使用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于是我们在建筑过程中需要对建筑场地进行修整,便于工人正常施工。
1切坡山区公路施工经常需要切坡,自然山体切坡后极易出现滑坡现象。
切坡时应以最小的切坡工程量换取最大的工程效率和工程效益,以最优的切坡形状来最大限度地保持边坡的稳定等。
大学城某公路切坡2边坡治理切坡之后,为了防止边坡土壤流失,岩石崩塌,需要对边坡进行治理。
边坡的治理,首先要进行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边坡处治是在地质勘察分析资料基础上,通过对边坡的稳定性分析、计算,给出控制边坡不稳定的具体方案和措施。
富力城边坡治理实例1富力城边坡治理实例23岩石(1)整合接触的岩石(2)倾斜的岩层(3)岩石的裂隙小结:由于时间仓促,地点受限等原因,这次调查仅仅观测到了一些地层表面的现象,更深入的调查没法实施。
通过这次调查,我更深入地了解到了地质学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土木工程是一门学科,地质是另一门学科,然而当两门学科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工程地质,她的魅力就展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