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学仪式研究的理论学派述论_New

人类学仪式研究的理论学派述论_New

人类学仪式研究的理论学派述论人类学仪式研究的理论学派述论彭文斌郭建勋[摘要]仪式是作为学科的人类学界定自己的一大支柱,长期以来吸引了学人们广泛的兴趣。

由于仪式文化现象的多维性与复杂性,学界对仪式的研究一直众说纷纭,神话-仪式学派、心理学派、结构-功能学派、现象学派、实践-表演学派等应运而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仪式进行阐释。

本文根据近年来海内外的相关成果,对仪式研究的诸种学术取向作一简略梳理。

[关键词]人类学;仪式研究;神话-仪式学派;仪式-心理分析取向;社会结构-功能学派;宗教现象学派;仪式研究的实路表演学派作者简介:彭文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亚洲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郭建勋,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民族学博士,研究藏族社会与文化。

四川成都610041会、教区或相似地点举行的庆典和礼拜”。

“Rite”则是“指举行礼拜的特定方式,它在各地的乡下举行”。

到1910年第十一版《不列颠百科全书》时,有关仪式的现代定义才问世,它综合了泰勒、兰格、弗雷泽等的观点。

阿萨德(Asad)认为,“仪式(ritual)被看做规范化行为的一个类型,它象征或表现了某种东西,而且由此与个人意识和社会组织形成了不同的)联系”。

[3]人类学对仪式的专业定义各式各样,各有千秋。

有强调仪式中的表演与转换因素的,如波比·亚历山大所言:就最一般的和最基本的方面说,仪式是按计划进行的或即兴创作的一种表演。

通过这种表演形成了一种转换,即将日常生活转变到另一种关联中。

而在这种关联中,日常的东西被改变了。

[4]而在著名的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的经典定义中,他更注重仪式的规范与信仰成分,他将仪式描述为:用于特定场合的一套规定好了的正式行为,它们虽然没有放弃技术惯例,但却是对神秘的(或非经验的)存在或力量的信仰,这些存在或力量被看做所有结果的第一位的或终极的原因。

[4]值得注意的是仪式认知过程中的意识形态因素:作为分析性的专门性词语,仪式出现在19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它被确认为人类经验的一个分类范畴里的概念,其本意是将欧洲文化背景下的宗教与异文化的宗教信仰相比较,如仪式与巫术、宗教与迷信,归结起来,即是西方之“我者”与非西方“他者”之间的二元观照。

因而仪式的出现就带有欧洲中心主义的色彩,体现了社会进化论的基本特点,将欧洲之外的其他文化贬斥为落后和缺乏认知理性。

在维多利亚时代,大多数人认为的宗教只是指基督教,而把非基督教的对神灵的信仰都一概斥之为迷信或“邪教”。

在人类学的仪式研究过程中,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仪式的分类也越来越细化,如新近较为有影响的凯萨琳·贝尔(Catherine Bell) 提出的六分法对仪式进行描述,涉及“过渡仪式”(ritesof passage),历法仪式(calendrical rites)、交换和共享的仪式(rites of exchange and communion)、磨难的仪式(ritesof affliction)、宴会、禁食与节日的仪式(feasting, fasting andfestivals) 和政治仪式(political rites)。

[5]而且经年累月,人类学的仪式研究也逐渐形成了许多学派,这些学派与人类学的理论流派同步。

有“神话-仪式”、“现象学”、“心理分析”等学派、涂尔干的“社会学派”、拉德克里夫-布朗( Radcliffe-Brown)和马凌诺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的“社会-功能学派”、列维-斯特劳斯(ClaudeLevi-Strauss)的“结构主义学派”,凡-格勒普(Van Gennep)和特纳(VictorTurner)的“象征主义学派”,等等,仪式研究都是其中重要的内容。

一、神话——仪式学派(The Myth and RitualSchool)人类学诞生之初,就开始对信仰、仪式进行研究。

早期人类学家将仪式放在文化的原初形态,对仪式——神话展开研究,从而形成了神话——仪式学派。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E.B.Tylor) 和弗雷泽(Frazer)认为,仪式是宗教与文化的源头。

宗教是对超自然的信仰,“遗留说”和“万物有灵”是迷信对自然现象的曲解。

宗教进化的规律为从原始宗教走向人为宗教,多神走向一神,最终为科学所替代。

神话-仪式学派的核心是进化的观念,他们关注的是宗教的起源,而非过程,研究方法是罗列世界各地的宗教现象,而非实地考察。

他们认为,宗教是一种信仰问题,人类用来解释他们的所见世界的观念问题。

宗教不是被首先认为与群体需要、结构或活动有关。

相反,它被认为是起源于泰勒所谓的个体的“蒙昧人-哲学家”的思想,该“蒙昧人-哲学家”是史前时代孤独的思考者,试图解开生命之谜,然后将其关注和思想传递给其他人,只有当一种个人认可的观念逐渐为其他人所认同时,宗教才变为公共的或社会的。

相应地,宗教团体也总是首先被视为碰巧具有共同信仰的个体的整合。

二、仪式——心理分析取向(Psychoanalytic Approaches to Ritual)同时,进化论时代的人类学家们,还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仪式进行研究,形成了仪式——心理分析取向。

罗伯逊-史密斯认为,图腾动物的献祭与社区分享对于巩固群图的纽带很重要,但是对于参与者本身来说,这样的目的并非显而易见,因此他指出在社会行为背后往往有潜意识的因素。

弗雷泽和泰勒的宗教起源理论也是大量依靠心理分析的成分,而非社会因素。

他们认为,“原始人”创造宗教的目的是为了对梦、自然和巫术效力所引起的心理经验的困惑进行合理的解释。

而弗洛伊德认为“宗教是人类普遍的强迫性神经症”,构成了他几乎所有关于宗教论述的基本命题。

他用比附的方式来讨论宗教徒与神经症病人的相似性,他认为,二者都特别强调以一种特定的仪式形式行事,而且他们要尽善尽美地遵循仪式的规则,否则就会有一种犯罪感。

在两种情况中,仪式都与本能的压抑相联系:神经症通常起源于性压抑;而宗教则要求压抑自私性,控制自我本能。

因此,正如性压抑导致了个人的强迫性神经症,为人类所广泛信仰的宗教似乎是“普遍的强迫性神经症”[6]。

弗洛依德认为,氏族或部落选择一个具体的动(植)物与其自身联系,作为圣物或“图腾”,并产生系列禁忌行为,如氏族内不可乱伦,实现异族婚配,严禁宰杀或吃掉图腾动物。

而原始人群中的父亲敬畏和对父亲的女人的渴望,使得压抑的心理发生转折,父亲被杀死,父亲的妻子被占有,继之而来的忏悔负疚。

他认为,宗教首先来源于从“俄狄浦斯情结”中产生的罪过感,并认为乱伦禁忌、图腾崇拜、外婚制、献祭甚至文明本身都起源与“俄狄浦斯”行为。

同时,人们从图腾动物中找到“父亲的替代”,宗教中的神实际上是人们的一种心理的“投射”,人们把对父亲的想象赋予了他们所崇拜的精神存在物并反映了他们对父亲的矛盾感情。

[7]总之,早期的神话-仪式-心理学派关注宗教或仪式起源(origin) ,理论框架是进化论的历史观。

他们对于宗教起源的认识,不尽相同,缪勒(MaxMuller)认为宗教起源于“自然崇拜”,泰勒认为起源于“蒙昧人-哲学家”,而弗洛伊德认为起源于“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

对于宗教的阐释多看重个体心理成分,比如认为是人们对梦、大自然的恐惧与误解导致宗教的出发。

他们的研究是依据各地的文献资料进行拼接,进行比较,而非通过对宗教仪式的实地考察之后的分析。

三、社会结构-功能学派(SocialStructural-Functional Analysis)社会、功能、结构学派,关注的是仪式行为的社会属性,关心仪式是怎样推动社会组织与社会生活,即仪式的功能性,而不关注早期仪式的心理学派涉足神秘力量或情感,及其对个体心理认知的整合。

该学派认为,仪式行为涉及以下的“社会工作”:构建与维护建立人类社区的社会纽带(social bonds);通过共同的价值观、知识与经验范畴的潜意识运作,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舒缓和解决社会争端,巩固群体的团结;对支撑社区生活的社会和观念结构进行周期性的复兴或改革。

功能-结构学派在阐释框架上是反对进化论的,强调仪式的对于社会的整合意义大于信仰,正如拉德克利夫-布朗所言,信仰是仪式的结果,行为决定信仰。

该派还强调仪式的社会整合功能。

涂尔干在代表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中,以神圣世俗区分事物。

涂尔干认为,神圣事物总被分离出来看作是高级的、强有力的。

禁止日常接触并值得高度尊敬的;凡俗事物则相反,它们属于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不重要的、实际的例行事务。

与宗教有莫大关系的是这二种事物中的第一种。

宗教是一种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式所组成的统一体系。

神圣事物涉及的是整个群体的利益与幸福,因此宗教的性质是社会的,而非个体的,是一种社会事实,是社会组织本身的集体投射方式,是社会的道德规范的表述形式。

涂尔干认为,图腾标志是神圣事物的典范,构成了氏族信仰与仪式的核心,在图腾背后,有一种拥有巨大权力的非人格的物质与道德的力量影响氏族的生活。

人们敬仰它,感到有一种道德义务去遵循它的仪式,而且通过它,感到互相之间以一种深厚的持久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因此,宗教是集体生活的隐蔽形式,社会的个体成员,通过仪式,产生强大的激情,并且建立起认同感,仪式的重要性超过信仰,信仰的内容是多变的,但是宗教有什么永恒的话,那就是一个社会总是需要仪式—更新与献身的仪典活动,来提醒人们,群体总是比它的任何单个成员重要。

仪式是社会团结的真正资源,它们揭示了宗教的真正含义。

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宗教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如果说神的形象是社会团体的集体性投射或表述的话,那么社会组织的不同形式就会有不同神的形象的自我投射。

他强调的是支配社会关系的结构的规范和法则。

涂尔干虽然强调宗教的社会属性,但是也强调个体的仪式情感、意愿、爱与恨、团结等对每个人的行为的影响,这些对于社会生活的秩序也会产生作用。

马凌诺夫斯基虽然也强调功能,但是明显反对把宗教看作是社会现象,而是认为宗教植根于个体的经验之中,仪式的功能可以减轻紧张,恐惧,疑惑或痛苦。

麦克斯-格拉克曼(Max Gluckman)发展了涂尔干的仪式理论,提出了与社会团结和整合相对的概念,仪式不是社会团结的标志,而是表述的复杂的社会冲突与紧张关系。

同时,格拉克曼也扩大了“仪式”的定义,走出严格的宗教定义,以指代系列的规范化社会关系及其活动。

而范根纳普对仪式内部结构进行了分析,系统地描述了仪式,尤其是生命过渡仪式的一般规则与过程,他强调了过渡仪式对于克服危机,巩固社会秩序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