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试误说:认为联结是通过反复尝试从而逐渐减少错误 而建立的,没有什么认识、理解、意识的作用,因而 是一个盲目的过程。
JPKC
3
三条学习主律
(1)效果律: (2)练习率: (3)准备律:
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
一、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JPKC
斯金纳(B.f.Skinner 1904-1990)
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
JPKC
强化? or
惩罚?
1.强化和惩罚是从结果来加以区分的,有些看上去是强化 的实际是惩罚,有些看上去是惩罚的实际是强化。
2.行为的结果往往是多维,很可能是强化和惩罚的复合体。
3.很多人认为阻止或避免人们做某事的唯一办法就是惩罚, 其实强化与此相反的行为反应,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JPKC
强化分类 强化还可划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两 类:
正或补课之类的惩罚,往往使行为削弱,导致消退或回避。
通过交替使用奖与惩或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强化,教师 可以希望从学生身上得到预先设计的行为表现。
增加令人满意的行为(强化)
JPKC
普雷马克原理(Premack Principle)
通过将低渴望的活动和高渴望的活动联系起来,
以出现低渴望活动。
启示:
出更多的不良行为。
减少不受欢于违犯某一规则,将失去一些强化物
(金钱、时间、权利、快乐)。例如,随地吐痰后被 罚款。而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明确地表明学生不良行 为的可能代价。例如,首次违反课堂纪律,教师给出 警告;二次违反课堂纪律,教师在点名册上作一标记,
这一标记意味着失去2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因此,当
–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 –二级强化是任何一个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反复 结合后,自身获得强化效力
• 普雷马克原则(Premack principle),即 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 这一原则有时也叫做祖母的法则(Grandma’s rule):首先做我要你做的事情,然后才可 以做你想做的事情。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过程
JPKC
斯金纳箱
JPKC
行为可以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形成 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作用与两个基本原则 相联系:
• 任何反应如果紧随强化刺激,该反应具有重复出现 的趋向 • 任何能够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
根据这两个原则,与经典性条件作用的S─R过 程相比,操作性条件作用是(s)—R─S的过程。
JPKC
斥责
一般来说,教师的同样斥责方式在不同场合起到不
同效果。是选择在公开场合大声斥责学生,还是有时私 下温和斥责学生?在课堂上大声斥责犯错误的学生,并 且使全班学生都听到,教师认为这样会起到“杀鸡儆猴” 的效果,但有时学生正希望这种斥责能够视为引起他人
的注意,这样能体现出自己有“胆量”,于是将会表现
JPKC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华生(John. B.Waston,1878-1958)
JPKC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华生提出,有机体的学习实质上就是通过建立 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 条件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在时空上的结合, 替代无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反应建立了联系。 在实际教育中,许多学生的态度就是通过经典 性条件作用而习得的。
软件程序、和录像盘的形式出现。许多教学软件程序遵循 着程序化教学设计的原则,也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
JPKC
课后作业: 选定你要改变的重要他人的某一行为, 思考你想要改变的方向(增加还是减少), 制定相应的强化或矫正计划并利用一周的 实践来实施该计划,从而检验计划的可行 性。
第四节 社会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的典型运用 程序化教学
JPKC
基本假设:通过正确地回答问题,人们可以得到积极
的强化,因此更加可能重复学习到的行为。 基本方式:学生接受一些教学材料,随后呈现小的测 验。如果学生回答正确,他们就会继续进行下一课的学习; 如果回答错误,就会重复这一课的学习或者进行涉及同样
材料的不同课的学习。程序化教学材料通常是以练习册、
JPKC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过程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消退和维持
• 消退(extinction)指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 一个行为。 • 维持(maintenance)就是行为的保持。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分化和泛化
• 分化(discrimination)就是知觉到先前刺激的差 异并对这种差异做出反应。 • 泛化(generalization)是指将所习得的行为、技 能或概念从一个情境移到另一个情境中。
JPKC
强化程序 断续强化程序又可分为间隔程序和比率 程序:
• 间隔程序(interval schedule)是根据历 次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而安排强化。 • 比率程序(ratio schedule)是根据历次强 化之间学习者做出适当反应的数量而安排强 化。
以下四种活动分别属于哪种强化程序?
JPKC
强化分类
按后果类型分
强化与惩罚的种类
JPKC
当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表现出良好学习行为时,老师撤除 对他的批评,老师的这一做法属于(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消退 D. 惩罚 某小学生为了避免父母的斥责而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其行为 背后的作用机制是( )(07年)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观察学习
JPKC
观察学习实验
让儿童分别观 察现实的、电影的与 卡通片中成人对玩偶 的攻击行为,然后给 儿童提供类似的情境, 结果表明,观察过这 三类成人榜样的儿童 都发生了类似的攻击 性行为。
JPKC
学习和表现
班杜拉将新的学习(learning)与习得行为的 表现(performance)区分开来,强调知识的获 得(学习)与基于知识的可观察的表现(行为 表现)是两种不同的过程。
JPKC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规律 建立 消退 泛化 分化
JPKC
信号系统
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 做第一信号系统(first signal system)的刺 激; 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 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second signal system)的刺激。 人们由于有了第二信号系统,其学习与动物有 了本质区别。
JPKC
二、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 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 在注意过程中,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境的各个方 面。 • 在保持过程中,观察者记住从榜样情境了解的行为, 以表象和言语形式将其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以及 存储 • 在复制)过程中,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境的表 象和符号概念转为外显的行为。 • 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因表现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 励
固 定 时 距
JPKC
固 定 比 率
变 化 比 率
变 化 时 距
不同强化程序的示意图
连续强化程序 断续强化程序
固定间隔程序 变化间隔程序 固定比率程序 变化比率程序
JPKC
JPKC
思考题: 不同的强化程序对行为的建立和维持有 什么不同的影响?
JPKC
1.在间歇强化条件下,行为反应的特点是 ( ) A.建立快,消退也快 B.建立快,消退慢 C.建立慢,消退快 D.建立慢,消退也慢
JPKC
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
JPKC
一、社会认知理论
交互决定论,该理论 认为,个人、环境和 行为是相互影响、彼 此联系的。三者影响 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 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
个人
环境
行为
个人、行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决定关系
JPKC
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参与性学习(enactive learning)是通过实做 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做 中学。 替代性学习(vicarious learning)是通过观 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没 有外显的行为。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 反应类型 强化的性质 S-R型 强化伴随着条件 刺激,强化不是 奖赏 被 动 刺激间信号关系 信 号 学 习 情 绪 学 习
JPKC
操作条件反射 R-S型 强化伴随着反应, 强化是奖赏 主 动 特定的反应 简 单 的 技 能 学 习
反应的主动性 学得了什么 适合于解释
先让学生完成不太喜欢做的活动,再从事比较
喜欢的活动。
增加令人满意的行为(强化)
JPKC
及时反馈 结果在行为之后立即出现远比延迟一段时间再 出现更能影响行为。 启示: 如果教师能在学生完成作业后,立即给予正确 答案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增加令人满意的行为(强化) 适度表扬
JPKC
JPKC
课堂讨论:生活中、学习中的经典性条件 反射现象。
第二节 联结主义理论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
JPKC
桑代克(Edward L.Thorndike 1874-1949)
桑代克迷笼示意图
JPKC
JPKC
(一)桑代克的学习观点(1898-1930)
1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S-R联结
2
联结通过试误过程而建立
第五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JPKC
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JPKC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联结主义理论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
第一节 经典性条件作用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
JPKC
经典性条件作用实验
JPKC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过程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形成过程
违纪的标记达到一定数目,可能意味着该学生失去与 同学郊游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