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丁尼生及尤利西斯

丁尼生及尤利西斯

诗人简介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受欢迎及最具特色的诗人。

他的诗歌准确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看法及兴趣,这是任何时代的英国诗人都无法比拟的。

代表作品为组诗《悼念》。

早期生涯丁尼生出生于林肯郡的索姆斯比,在12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4。

他的父亲是村庄教区牧师。

年轻的丁尼生曾在父亲的图书馆里阅读大量书籍,并在8岁时开始写诗。

1827年,阿尔弗雷德和他的兄弟弗雷德里克及查尔斯出版了《两兄弟诗集》,其实这部著作包括了三兄弟的作品。

阿尔弗雷德的诗歌趋于平淡,只是单纯模仿偶像拜伦的作品。

1828年丁尼生进入了著名的剑桥大学。

1829年他的诗歌《廷巴克图》赢得了校长金牌。

他成为一个学生团体“使徒(the Apostles)”中的一员,并在这些同伴的鼓舞下于1830年出版了《抒情诗集》。

一些评论家喜爱这本书中的《马里亚纳》和其它几首诗歌,但总的说来是持负面评价较多。

1831年丁尼生的父亲去世,丁尼生未取得学位就离开了剑桥大学。

第二年他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名为《诗歌》,但并未被广泛接受。

随笔作家亚瑟·亨利·哈兰姆是丁尼生最亲密的朋友,也是他姐姐的未婚夫于1833年去逝。

在痛失密友及作品受到恶评的双重打击之下,丁尼生近10年内未再出版作品。

《诗歌》(两卷本,1842年),赢得了评论家及公众的热烈欢迎。

最好的诗歌包括《拍岸曲》(受贺莱姆之死启发而创作)、《亚瑟王之死》及《洛克斯利大厅》。

丁尼生的长诗《公主》(1847年)与妇女权益有关,并试图证明女人最大的成就就是幸福的婚姻。

(吉尔伯托和苏利文将诗歌改编为滑稽剧《艾达公主》。

)丁尼生一些最好的抒情无韵诗篇就来自于以“泪水,空虚的泪水”开篇的那首诗《公主》。

后来的版本又加入《轻轻地,柔和地》以及其它几首歌。

晚期生涯1850年丁尼生的生活发生了三件大事。

《悼念》终于付梓,自哈兰姆去世以来,丁尼生一直在创作这部作品。

它包括131首短诗,外加一篇序言及后记,是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挽歌之一,也是丁尼生最能经受时间考验的作品。

6月丁尼生娶了艾米莉·塞尔武德(Emily Sellwood),同年11月丁尼生继威廉·华兹华斯之后,成为桂冠诗人。

丁尼生作为桂冠诗人的首部正式作品,是庄严郑重但有点拘谨的《悼惠灵顿公爵之死》(1852年)。

1854年创作了《轻骑兵进击》,以纪念英国骑兵在克里米亚战争巴拉克拉瓦战役(Balaklava)中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

《莫德》,是1855年出版的一部长篇独白诗剧,评论家对此颇有微辞。

1853年以后,丁尼生多数时间生活在自己位于怀特岛法令福德(Farringford)的庄园中,有时会住在自己1868年建在萨里郡阿尔沃的一所房子里。

《莫德》遭到冷遇之后,丁尼生把自己封闭在法令福德,着手创作组诗《国王叙事诗》。

1859年这一系列的第一部分出版,讲述亚瑟王和他的骑士的第一部分,立即获得成功。

《伊诺克·阿登及其它诗歌》(1864年)中的《伊诺克·阿登》是丁尼生最著名的诗歌之一。

其它几部稍为逊色的历史戏剧作品包括《玛丽女王》(1875年)、《哈罗德》(1877年),以及《贝克特》(1879年)。

完整版本的《国王叙事诗》和《得墨忒尔及其它诗歌》于1889年出版,《俄诺涅之死,阿卡巴之梦及其它诗歌》于1892年他去逝后出版。

《民谣及其它诗歌》(1880年)中优美的短篇抒情诗《过沙洲》展示了丁尼生恬静的宗教信仰。

这位伟大的诗人于1892年10月6日长眠不醒。

他的葬礼上来宾朗诵了该诗篇。

他被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角,与乔叟相邻。

作品评价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许多评论家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清教主义、一本正经的态度及过多的多愁善感大加批判。

丁尼生在其作品中浓缩英国中产阶级各种偏见及道德主张,这是他最喜欢的素材。

评论家们经常忽视他的创作技巧和雄辩的口才,过度强调他一味媚俗、过分拘谨及肤浅的乐观主义等缺点。

20世纪中叶,评论家们对丁尼生的重新评价既认可了他诗歌中好的方面,也接受了他的缺点。

他的短篇抒情诗非常精彩,对英国景色、自然风光和天籁的描写十分出色。

他的创作技能几乎是完美无瑕。

时代背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始于1837年,结束于1901年,这七十多年的时间,以一个女王的名字命名,像英国历史上的其他类似年份一样。

而这个并不喜爱文学的女王只钟意一个诗人,那便是阿尔弗雷德·丁尼生(1809—1892):“她(维多利亚)对于文学的兴趣,范围较窄。

她专好丁尼生爵爷”(里敦·斯特莱)。

每一个诗人与他所处的时代都紧紧相连,但没有一个诗人与时代的关系如丁尼生那样微妙。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产业革命接近完成,英国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一方面是英国资产阶级确立和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是小资产阶级纷纷破产,形成和扩大了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大军,1830年,经济危机已达到最高峰。

工厂关门,失业人数急剧增加,在业工人工资下降,大批农民、工人、儿童、妇女挣扎在死亡线上。

在社会出现巨大变化的同时,自然科学也获得了空前的突破,重要的科学发现一个接一个冲击着形而上学的静止不动的世界观。

“这个时代充满着动荡、矛盾、斗争、怀疑、思考、痛苦、不安和焦虑。

”(飞白)同样是“动荡、矛盾、焦虑、痛苦⋯⋯”的年代,但已与浪漫主义时期拜伦、雪莱和华兹华斯他们的那时,有着质的区别。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歌在我国研究界和读书界是比较受到忽略的。

人们以为那是一个保守的时代的产物,出于浪漫主义高潮之后尤其显得贫乏无力。

其实维多利亚时期是一个思想上非常动荡的时期,它的诗歌因反映这种动荡而深刻,在艺术上也有其特殊的贡献。

”(王佐良)如果说,浪漫主义时代的英国诗坛像是一场奢华热闹的盛宴,那么这个时代的则更像一个平静的海面下酝酿的动荡的波浪,清冷宁静,却有着不确定的危险魅力。

浪漫主义的激情和幻想,已经在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思潮中湮灭。

这样一个特殊历史背景的熏陶感染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提供了最为丰富的素材,动荡不安的时代也让诗人对这一时代的观察与感受别具一格。

家庭环境也许有人会说,小小的家庭与跨时代性,这二者相差的也太远了吧,可对于丁尼生而言,家庭,已不再是家庭而是另一种触碰着经历着的实体。

这里就延续传统的丁尼生传记研究的思路——诗人生活经历的影响。

丁尼生的父亲乔治毕业于剑桥大学,拥有相当藏书、聪明有才华具有学者气质,却因为被有钱的父亲剥夺了继承权而被迫成为一个经济窘迫的牧师。

家里有12个孩子(诗人排行第四),是个庞大的负担,更何况乔治本人还是一个癫痫病患者,抑郁症、吸毒、酒鬼和不时的暴力,他一样都不缺。

“这是一个古怪的家庭,他们的父亲会去专心地闻他布道的讲坛,花上半个小时的时间思考应该把自己的帽子挂在哪一个钉子上。

那些儿子们喜欢在散步的时候自言自语,这是他们最喜欢的一项运动,有时发生在白天,有时在晚上。

"丁尼生七岁上学,但学校的生活并没有减轻诗人的童年阴影,那个学校里的男孩子经常受到无故的毒打虐待。

在他去剑桥念大学的时候,家人曾考虑将他的父亲送入精神病院,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用。

但随后,乔治·丁尼生离家出走,直到1830年6月才回到家里来,1831年3月死在家中,留下债务,使丁尼生只能离开剑桥回到家中,未能完成学业。

1833年,他的兄弟爱德华被送进精神病院,并在那里度过了余生;他最喜欢的一个弟弟查尔斯已经无可救药地染上了毒瘾。

而丁尼生的作品受到评论界的严厉批判,尤其是那个以酷评出名的克罗克——据说济慈的主要死因之一就是因为他对他苛刻的评论——的“不公正的批评”,让原本就对评论特别敏感的丁尼生备受打击;那年九月,哈勒姆猝死。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父亲、童年、学校的初始教育对一个人对个性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是丁尼生从哪一个方面来说都有着可悲的经验。

特殊的家庭环境,客观上使得一个孩子形成对世间万物独有的认知,通过他的言语以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

时间通过家庭世界摩擦过滤后的双眼来承接的世界,已不再是原来的世界,那是另一个属于观察者,以及后来者的世界。

现代评论家称丁尼生为“永世的诗人”(Aeonian poet),“永世”是因为诗歌和诗人的魅力,也因为诗歌的内容。

在他的诗歌中,他极力追寻的是一种跨越时间的不朽,他对朋友哈勒姆的怀念,胚胎和母体的关系,民族和国家的进程,人类的信仰和知识冲突,人类的遗产和前景,动植物的进化过程,天文学和地理学方面的新发现,没有一个诗人会如此广泛地关注时间的那么多方面。

那么丁尼生则是完美实现传统与独创性相容的诗人之一。

从少年时代起就有的怀旧情结,让丁尼生对于理解过去的过去性与过去的现存性并不困难;而作为浪漫主义的最后一个诗人和维多利亚时代的第一个诗人,他亦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时间中的地位。

他的诗歌融合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风格,从中可以发现济慈的影响,也可以觉察华兹华斯式的沉思,还有一个时代的信仰危机。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丁尼生是一个具有“跨时代思想色彩的诗人”。

论丁尼生对尤利西斯的创新性改写摘要:英国桂冠诗人丁尼生在名作《尤利西斯》中借鉴了希腊神话英雄尤利西斯的故事。

他并没有拘泥于传统,而是独具匠心地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赋予了经典新的生机和活力。

与其他版本不同,他笔下的尤利西斯被塑造成一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暮年烈士形象。

面对岁月的磨砺和命运的挑战,这位英雄没有选择退缩或放弃,始终积极进取,追寻人生的价值。

这种创造性的改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处于人生低谷期的丁尼生的决心,即效仿英雄从容应对各种变故,积极探索生命的意义。

一、引语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 1809-1892)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想象丰富、技巧精湛、辞藻绮丽、意象生动、音韵优美。

这些特色让他当之无愧地成为继华兹华斯之后的桂冠诗人,在众星云集的英国19 世纪文坛享有极高的声誉。

在其辉煌的一生中,丁尼生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他的重要诗作包括短诗《过沙洲》、《轻骑兵的冲锋》、《伊诺克·阿登》等,以及为纪念挚友亚瑟·亨利·哈勒姆逝世而创作的挽歌组诗《悼念集》。

他不仅承袭了华兹华斯、拜伦和济慈等浪漫派前辈的传统,也深受古代经典文学的影响。

例如他的长篇叙事诗《列王传》和《亚瑟王之死》取材于中世纪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传说,长诗《提托诺斯》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中黎明女神欧罗拉和特洛伊王子提托诺斯的爱情故事。

值得惊叹的是虽然丁尼生钟爱历史题材,在创作中大量借用了这些经典,但他并没有拘泥于传统,而是巧妙地将自己的思索和感受融入其中,赋予了这些经典崭新且独特的涵义,其名作《尤利西斯》就是极好的一例。

该诗源于希腊神话中的著名英雄奥德修斯(希腊名为Odysseus,拉丁名为尤利西斯Ulysses)的传奇故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