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教案熊和石头人2

音乐教案熊和石头人2

音乐教案:熊和石头人
设计意图
音乐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它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往往通过声音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直接、生动、形象地表现某种事物、情感和思想〃然而又凝聚着深刻的、微妙的、难以言表的概括与抽象。

同时〃音乐又是一门知识性、技术性很强的艺术〃音乐的创作与表现必须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巧〃音乐作品的欣赏则同样要有一定的常识和感知能力。

可以说〃音乐是一门很“难”的艺术。

那么〃怎样在“难”的音乐和幼稚的孩子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呢<那就是游戏。

所以设计了此活动《熊和石头人》。

探索音乐活动游戏化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

音乐游戏之美〃在于它不只是音乐技能的摹仿〃它是游戏活动中对音乐的感受、体验、理解〃对歌词、动作孩子味十足的创编〃更能活化幼儿的创造细胞〃开启智慧之门。

活动目标:
1.能用强弱不同的声音演唱歌曲〃并尝试根据歌词曲内容创编表演动作和游戏。

2.在歌曲的表演与游戏活动中能积极参与、大胆表现〃体验表演与游戏的快乐。

3、学玩音乐游戏《熊和石头人》。

在学习歌曲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4、能根据教师提供的舞曲音乐即兴舞蹈〃并在"熊"出现时能保持自由造型不动。

5、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及控制性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图谱、大熊头饰、已初步学会歌曲的演唱。

活动过程:
一、复习并熟练歌曲的演唱。

1.T:“老师带来了一首歌曲的图谱〃我们一起看一看〃你知道是哪一首歌曲吗?”
(评析:以图谱帮助幼儿回忆歌曲〃这样的呈现方式显得很自然〃这样的逐步唤醒法也比较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
2.复习演唱歌曲。

3.老师也来唱一唱〃鼓励幼儿听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4.(结合图谱提问) T:“哪一句最特别<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前半句和后半句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要这样唱<”
前半句:告诉大家大熊来了;后半句:赶紧轻轻地隐蔽〃别让大熊发现。

5.幼儿集体演唱歌曲〃要求能用强弱不同的声音表现歌曲的最后一句。

(评析:这一环节里包含了听辨强弱和表现强弱的学习点〃结合歌曲情节进行的先听辨
后学唱的教学策略〃帮助幼儿理解了“怎么样<”“为什么<”两个问题〃使之后的学唱变得轻松。

)
二、自由探索表演〃为歌曲创编表演动作。

1.T:“这首歌曲真好听〃如果加上动作表演一定更美〃我们可以为歌曲配上哪些好看的大作呢<”(鼓励幼儿找个好朋友唱唱、想想〃为歌曲配上好看的动作)
2.鼓励幼儿三两分组〃讨论歌曲的表演〃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3.请个别幼儿尝试表演。

(关注动作的节奏和美感〃并鼓励相互学习。

)
(评析:仔细分析歌曲我们会发现〃歌曲内容非常简单〃在动作表演上基本没有什么难度〃鼓励幼儿“唱唱、想想〃为歌曲配上好看的动作”〃使这一环节的学习变得自主〃同时〃也为表演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

)
4.尝试第一次表演。

5.讨论交流:“你觉得哪一句不太会表演<”引导幼儿探索适合的动作并相互学习。

(评析:鼓励幼儿提出自己学习中的困难〃通过相互的学习帮助解决〃这里既体现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理念〃也是在帮助幼儿丰富一个学习方法。

)
6.帮助幼儿梳理表演动作〃再次表演。

关注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

(也可以表演给个人老师看)
7.T:“刚才歌曲里唱到大熊来了〃听〃是谁来了<”为什么觉得是大熊来的<听了这段音乐你有什么感觉<”
8.随乐模仿大熊的表演。

1)幼儿学习用双手在膝盖上一拍一次“学熊走”。

2)幼儿学习模仿大熊表演。

(评析:将大熊的表演这一次学习环节分为了两个部分〃有效地帮助幼儿更好掌握一拍一次这个节奏〃为之后的游戏打基础。

)
三、根据歌曲内容〃尝试设计游戏方案〃并快乐游戏。

1.提出歌曲可以变成好玩的游戏。

“把这首好听的歌变成游戏一起玩一玩。


2.讨论游戏方案〃鼓励幼儿说说变成游戏可以怎么玩<(a角色b情节)
1)启发提问:游戏要有谁<大熊什么时候出现<大熊出现前小朋友做什么<大熊出现后小朋友怎么办<
2)练习变石头人的本领。

(提出相关要求)
3)大熊可以把谁带走<
4)预设游戏方案:歌曲前半段幼儿自由演唱并表演〃唱到“大家可别乱跑”时〃幼儿变
“石头人”〃老师弹奏大熊音乐〃大熊角色出场〃将动的“石头人”带走。

3.快乐游戏。

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做一些小结和和提示〃也可以对石头人的扮演提出新的要求〃游戏可进行2~3次。

4.学习"熊走"动作。

鼓励幼儿在"熊走"音乐声中〃用不动的动作扮演"熊"〃并合拍地行走。

5.小结〃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熊和石头人》是一个以游戏为主的韵律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深受小朋友的喜爱〃我觉得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材本身它具有游戏性〃有情节〃小朋友对有情节的游戏〃特别是凶猛的动物吃小动物的游戏特别感性趣;
第二〃歌曲里面的小动物:小鸟、小兔、大熊等是小朋友比较熟悉〃又比较喜欢的小动物〃小朋友对模仿小动物表演具有天然的喜好;
第三〃幼儿对石头人的造型非常喜欢〃平时孩子们经常玩“木头人”的游戏〃孩子们对做出一个造型控制不动〃非常感兴趣;
第四〃歌曲简单〃唱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表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小朋友感兴趣〃那么〃学起来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活动特点:
1、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注重了曾曾深入不断提高的原则。

无论是在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上还是在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都注重了使活动有重复、有变化〃曾曾深入〃不断提高教学目标〃使幼儿始终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整个教学活动是:演唱歌曲-表演歌曲-创编动作、创编造型-完整游戏。

先由易到难分步练习曾曾突破重难点后再完整游戏。

单个环节:如在创编动作这个环节〃先让幼儿集体听音乐自由创编-独立创编-创编两人表演的动作、三人、多人表演的动作。

创编“石头人”造型也是这样:一个人造型、两人造型、三人造型到多人造型。

幼儿游戏时〃也是一遍有一遍的变化和难度。

2、注重了动静交替的原则。

幼儿生理、心理活动的重要规律之一就是“节律快”。

他们疲劳的快〃恢复的也快;注意集中的快〃转移的也快。

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注重了活动多变化和动静活动多交替的原则〃以确保幼儿在一个时间片段中能够有较丰富的学习收获。

比如:让幼儿集体跳舞到单独个别创编表演〃表演后老师小节评价、提问〃让幼儿有适当休息等。

3、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教师始终作为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除了以可爱、推拙的形象、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以自己的形态感染幼儿外〃还挖掘了此活动的价值〃采用了适宜的方法如:表演法、游戏法、交流讨论法、赏识激励法〃审美熏陶法等对活动加以整合〃达到了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不足之处:
比如在欣赏音乐时还不够投入〃在欣赏音乐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音乐表现出不同的表情及动作〃这样孩子们才会更好地投入进去。

比如在幼儿表演环节〃我还能够适度再“放”一些〃更多地鼓励幼儿多样化的表现〃对于幼儿创新能力和表现力的培养会更加有利。

活动比较好地发挥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很多环节如对表演动作的探讨、对游戏方案的设计都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使幼儿能够分成投入地沉浸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地学、有效地学。

这虽然是一个歌唱教学活动〃但是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老师以歌曲为载体〃将节奏、速度、强弱等音乐元素整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使幼儿的综合音乐素质在唱唱、演演、玩玩中非常自然地得到了锻炼〃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使活动更加地
扎实有效。

老师还比较好地关注到了艺术活动的审美价值点〃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把动作做得更美、更有节奏感〃实现了艺术活动的价值。

孩子们在音乐声中玩的不亦乐乎。

总之〃整个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学习的游戏性和动作性的特点〃让幼儿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锻炼〃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通过这个活动〃我收获很多〃也相信经过不断的进行课后反思〃一定能提升自己的业务教学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