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秦陵地宫未解之谜

秦陵地宫未解之谜

武则天的无字碑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武则天;了解无字碑反映出来的历史状况。

2、过程与方法:根据资料,通过“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发现、体验、探究”步步深入了解武则天并体会无字碑的历史价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无字碑所体现出来的古代中国工艺、美术、造型等方面的高超技术;体会武皇帝的历史影响力;通过探索历史真相,解释历史现象,体会历史学习的乐趣,感受历史学科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武则天的功过。

2、难点:探寻无字碑体现出来的历史真相。

三、教学内容概况简介: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又被称为武则天或武后,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的女皇帝。

她从一个才人一步步爬上皇后宝座,直到最后建立大周朝。

登上帝位之后,武则天一方面消灭异己,一方面励精图治。

在她统治时期,整个社会向前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而民间关于武则天的传说有很多。

武则天死后,留下一块无字碑,千百年来引得人们纷纷猜测。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离开了人世。

刚刚复辟成功的唐朝君臣赶紧公布了武则天的遗书。

因为朝廷不愿意承认武则天的皇帝地位——武武则天则天的这份遗书不叫“遗诏”,而被称为“遗制”。

在其中,武则天宣布了三点“遗愿”:第一,重申自去帝号,自愿做回“则天大圣皇后”;第二,“祔庙”,把自己的牌位放到李唐皇室的宗庙中;第三,“归陵”,即和丈夫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一起。

根据武则天的“遗愿”,唐朝君臣很快就将武则天的灵柩葬入了唐高宗的乾陵。

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陵前并立着两块巨大的石碑,西侧的一块叫“述圣碑(或称述圣纪碑)”,东侧的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

“述圣碑”是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碑,她还亲自撰写了5000余字的碑文,黑漆碑面,字填金粉,光彩照人。

东侧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

自秦汉以来,帝王将相无不希望死后能树碑立传,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个女皇帝的石碑却没有刻一个字。

无字碑是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凿而成的是中国历代群碑中的巨制,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量达98.9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

碑额未题碑名,只有碑首雕刻了八条螭龙,巧妙地缠绕在一起,鳞甲分明,筋骨裸露,静中寓动,生气勃勃。

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腾空飞舞的巨龙,线刻而成,龙腾若翔,栩栩如生。

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或称狮马相斗图),其马屈蹄俯首,温顺可爱;雄狮则昂首怒目,十分威严。

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因而这座无字碑历来闻名遐迩。

据有关史书记载,唐高宗死后,乾陵的选址、设计以及营建,都是在武则天直接指导下进行的。

作为乾陵地面的主要大型石雕——无字碑也很有可能是当时树立的。

又从无字碑与述圣纪碑相互对应来看,很可能两碑是同时树起的。

由此看来,无字碑无疑是武则天树立的。

这块武则天精心设计并树立的无字碑在整个乾陵陵园的石雕中,不仅因处于显著位置而引入注目,而且以其精湛的雕刻艺术,独特的丰姿韵味,以及种种富于传奇色彩的传说故事而倍受青睐,名播八方。

游客们到乾陵来,几乎都要在无字碑前驻足,或凝眸注视,或摄影留念,或指点评说。

无字碑在无数游人眼中不仅是乾陵的象征,更是女皇武则天的象征。

同时无字碑也昭示着武则天深深的无奈。

一、武则天的功1.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

”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

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

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

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比如,中诏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武则天重用了各种各样的人才,为了广揽人才,武则天还创立了“自荐”和“试官”制度,鼓励官吏和百姓自荐,以求进用。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派出存抚使十人到各道搜荐人才。

许多落选的士人和乡村教师都被荐举。

武则天选官虽滥,但只要发现不称职的,就立刻废黜甚至诛杀,务职真才实贤。

耿直的人,确有才干的人,只要不被武则天怀疑为谋反者,武则天还能尽力予以保全或重用。

例如,被酷吏诬告的狄人杰,不但得到平反,还升任宰相,又如仇人后代上官婉儿,能诗善赋,不但受到宽宥,还被武则天留作近侍,倍加恩宠。

著名的文学家骆宾王参加了反对武则天的叛军,并写了檄文声讨她,让人惊讶的是,武则天不仅不生气,还想重用他,后来玄宗开元年间的名臣姚崇、宋璟、张九龄,也都是在武周时被提拔起来的。

天授元年(690年),策词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首创由皇帝亲自策门举人殿试。

长安二年(702年)又开始武举,此后“每岁如明经,进士之法,行乡饮酒礼,送于兵部。

”如期进行考试。

据请人徐松所著。

《登科记考》统计,在贞观23年中,录取的进士共205人,而在高宗和武则天统治55年中达1000余人,平均每年录取人数较贞观时增加一倍以上。

另外,武则天在辅佐高宗时已开“南选”。

武周代唐后,“南选”更盛,并成为经常的制度,从而使岭南、福建等边远地区人才,得到科举入仕的机会。

2.经济发展武则天执政期间,继续推行均田制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她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规定以农业政绩的好坏作为对地方州县官员升降的标准,重视和提倡兴修水利。

在独掌政权的二十一年里,地方水利工程19项武遇天时代手工业也在发展,主要有采矿业、铸造业和纺织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她还令人编了一本《兆人本业记》的农书,颁行天下,指导农业生产。

在武则天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粮食储备丰富。

长安四年(704年)时增加到了615万户,3714万口。

武则天所处的时代仍是庶族地主势力不断上升,士族地主势力趋向衰亡的时代。

在武周代唐过程中及武周建立之后,统治集团内部的士庶之争接连不断,武则天正是借助庶族势力的支持,才压制住士族势力的反抗,建立并巩固住武周政权的。

在武则天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由于隋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及唐太宗贞观之治奠定的基础。

也由于武则天沉重打击了旧士族和贵族、大官僚集团,执行了一些具有进步性的政策,所以社会经济呈现出发展的趋势。

武周政权建立后,她感到整个西域过于辽阔,不易管辖,遂于长安二年(702年)把天山以北地区从安西都护府划出来。

另署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域子)。

安西四镇自垂拱二年(686)起为吐蕃所占。

武则天不甘心失土,乃于长寿元年(692)遣王孝杰等大破吐蕃,恢复了四镇。

武则天还非常重视著述,召学士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等著述。

3.国力很强盛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因此,衡量和评价任何一个帝王的好坏、是非功过,都要看其如何处理各民族的关系,能否维护国家的版图和主权。

武则天执政的时代,继承了唐太宗的民族怀柔政策和“降则抚之,叛则讨之”的策略,对吐蕃、契丹、突厥等族贵族的侵扰和叛乱,采取了坚决抵抗、讨伐的态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主要表现在,长寿元年(692年),武则天批准西州都督唐休璟收复“安西四镇”的请求,并慧眼识英雄,在众多的将领中擢拔王孝杰为全军主帅、武威军总管,率军大破吐蕃,一举收复“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勤、碎叶),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派兵镇守,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长安二年(702)十二月,武则天又在庭州设置北庭大都护府(故城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与安西大都护府分别管辖天山南北两路,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版图完整,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增进了与中亚人民的友谊。

4.文化已发达武则天在位时裁文史,光耀文史。

重视古建筑的修建,较著名的有长安大雁塔、松山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和乾陵。

兼容三教,使其发展。

武则天本人遵儒、宠道、信佛,她派人把三教之精华汇为一本《三教诸英》。

发展科举,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开放殿试,增加制举次数和常举难度。

二、武遇天也是一个有过失的人物1.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族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

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而不甘埋没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以达唯我是从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择手段地去报复一切的心理,这一点在她以后从政乃至于“南面称孤”的一系列政治斗争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成为她一生功过参差的修养、品德、性格和心理根源。

武周代唐后,武则天更是放手对她的政敌进行打击,她用计除掉了所有反对她的人,欲“尽诛(李唐)皇室诸王及云卿中不附已者,连亲身骨肉也不放过,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地位,武则天不惜杀害了一代忠臣长孙无忌,用毒酒杀死长子李弘,贬黜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以及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等。

她对胆敢违抗自己的朝中重臣韩瑗、抑弼等。

一概严惩不贷;对于王皇后,萧淑妃这样的”姐妹辈,选是诬告上许多罪名,再让她们受尽非人的折磨,最后置于死地,连她们的女儿也不放过。

神功元年(697年),武则天借箕州剌史刘思礼谋返案,诛杀李元素、孙元亨等“海内名士”36家,其亲党连坐流窜者达一千多人。

武则天还奖励告密,以收受告密信件,制造恐怖,又重用周兴、索元礼、来俊臣等酷吏,专办所谓谋反大案,使被告人惊恐战栗、望风自诬,并广加牵连,以构成大狱。

周兴、索无礼所杀各数千人,来俊臣所破至千余家,李唐宗室被杀的达数百人,大臣被杀的达数百家,此外,剌史、郎将以下被杀者更是不可胜数。

因此,要说武则天是个暴君,也有一定的根据。

武则天崇佛教、建寺院、筑明堂、造天枢、铸九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打击攻敌中也不免滥杀无辜。

官吏大增也必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在她统治时期尽管社会经济上升,但逃户问题已经日益严重,府兵制开始走向破坏,武则天重用武氏宗室武承嗣、武三思、武攸绪及武攸宁等人,并大封武氏宗人为王。

大臣吉琐等人深以嗣君之选为虑,武则天也感到作为女子,死后只能入李家宗庙享子孙祭祀,所以接受臣下建议,于圣历元年(698年)迎还庐陵王李显复立为太子。

2.历史上对她贬斥最多的是她曾拥有几个男宠,这便成为她千古难泯的丑闻,成为文人墨客颠来倒去的话题,以至于连同她创造的卓著业绩也随之淹没了。

武则天宠幸的人主要有薛怀义、沈南蓼及张易之、张昌宗等。

有关无字碑为何无字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

武则天从公元655年做皇后开始,到公元705年被迫退位,前后参与和掌握最高权力达五十年之久。

如果从唐高宗死时算起,也有二十一年。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杰出的女皇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