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今天将参观“世界第八大奇迹”之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秦俑博物馆是一个专题性遗址博物馆,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的一个陪葬坑。
为了节省时间,到达秦俑博物馆之前,我想先向大家介绍一下秦始皇。
秦始皇,姓嬴名政,生于赵国都城邯郸。
13岁继承王位,22岁亲政,39岁力挽狂澜,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王朝——秦朝。
为了巩固政权,加强思想政治统治,他设郡县,废分封,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和法律制度。
“功过三皇,德高五帝”,自称始皇帝。
为了抵御匈奴侵扰,修筑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当时,修筑长城是件劳民伤财的事,但今天它已成为我们的骄傲。
开通灵渠,为南北水上交通作出了贡献。
但“焚书坑儒”使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受到严重摧残,也使我们看到他凶残的一面。
征集几十万刑徒修建“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以供享乐,为人民生活带来沉重负担,所以历史上也称其暴君。
不过,秦始皇也使勤勉的,五次出巡,公元前210年暴病死于河北沙巨,享年50岁。
死后葬于骊山脚下的陵墓中。
秦始皇帝陵南靠骊山,与渭水相邻。
据史书记载“骊山山南多美玉,山北多黄金”,秦始皇便是贪其美名而葬于此的。
大家看向窗外,这就是秦始皇陵。
呈方上封土堆,规模之大修建不易,所以修建陵墓的石料均用人力从外地运来,且骊山河渠呈南北向,必须将河渠进行人工改造以保证陵墓不被水侵。
陵冢高120米,但经2000余年风雨,
现仅46米了。
为避鬼魅侵扰,陵上栽有大量松柏,因此,当年秦陵为一座人工松柏山。
尽管秦陵地宫仍未发掘,但仅发掘的陪葬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便已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好了,关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我就先讲这么多,等到了我再给大家作详细介绍。
秦俑坑是1974年西杨村几个农民意外发现的。
根据发现先后,编为一、二、三、号坑。
秦俑坑是秦军的缩影,“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生动的再现了秦军的威武。
你们想看到中国2000年前的地下御林军吗?请随我到下一个展厅参观。
现在,我们面对的是秦俑馆一号坑,坑里就是号称“地下御林军”的秦兵马俑。
面对威武整齐的庞大军阵,大家一定会有许多问题吧,现在我就为大家进行详细的解释。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兵马俑一号坑,它是三个俑坑中面积最大的。
东西有230米,南北宽62米,深五米,有两个足球场大小。
一号坑是由步兵和车兵组成的军阵,呈长方阵排列,由前锋、后卫、主体、侧翼4部分组成。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面东而立的前锋部队了,他们手持强弓劲弩,身材高大,都以骁勇善战而著称。
再看俑坑的南北两侧和居于尾部的西端,各有一排武士面外而立,他们是军阵的两翼和后卫,起到防止敌人从左右两侧和后方袭击的作用,位于俑坑中部的是由步兵和战车组成的38路军阵主体。
这一有锋、有后、两侧有翼的偏列,为我们主动再现了古代“前后整齐,四方为绳”的兵法布阵,是绝无仅有的立体兵书。
7000多的出土陶俑,1.8米的平均身高,都是世上所
仅有的,并且陶俑军阵规模之大,气势之磅礴,在视觉上也给我们产生强烈震撼。
在一号坑以北20米处,就是秦始皇兵马俑的二号坑。
是由步兵、骑兵、车兵、混合兵组成的军阵,呈曲尺形,6000多平方米,由4个可分开独立的小部分组成,能攻能守、反应迅速、自我保护力强,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反应最快的部队了。
体现出古代阵法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阵中有阵、营中有营,互相勾连,可分可合的无穷奥妙。
二号坑中出土大量陶俑,种类不一。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二号坑中出土的将军俑。
将军由于身份特殊,处处显得与众不同。
将军身穿双重战袍,战袍外的铠甲形制特殊。
双肩及胸前扎有两个花结,表明他曾二次立功。
我们看到,这个将军的腹部微微隆起,说明早在秦代时便有了将军肚。
参观完上层人物,我们现在来看看骑兵俑。
其装束也有别于步兵俑和车兵俑。
身披短小铠甲,肩上没有披护,下身穿小皮裙。
这样的装束是为了方便骑兵上下马作战设计的。
古代对于“秦之锐士”骑兵的挑选有着不亚于现在挑飞行员的标准。
身高要1.73米以上,年龄40岁以下,同时对反应、体质、行动都有严格标准。
秦代对战马也有选择标准,战马要求1.33米,这一鞍马正好符合了这个标准。
秦俑强大艺术感染力,不仅来源于它的博大,他对个体的塑造也是细致入微的。
甚至体现于秦俑的发簪上,不信我们来看。
发簪盘在头的右边,并在发梢处结蝴蝶结。
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仿佛使我们看到2000年前秦人的审美观念。
至于发簪结右,则是因为秦人尚右。
大家可能早就听说过,我国古代名将那些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故事吧,那么秦始皇这支庞大的地下军团的指挥军幕又是怎样的情形呢?三号坑的参观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
三号坑位于二号坑以西、一号坑以北25米处,呈凹字形,520平方米,是三个俑坑里最小的。
细心的游客一定发现这里的陶俑排列与之前完全不同。
三号坑呈相向夹道式排列。
所持均为仪仗用兵器铜,证明这里可能是一个地下军队的指挥部。
在北厢房又发现有动物,残鹿角等祭祀用品,也许是战前占卜、祷告场所。
我们看到在这个南厢房,两边都站有武士俑,特别是在正厅,警卫最多。
由此看出这里是召开军事会议的场所。
所有这些为我们描绘出地下军阵的指挥部。
好了,秦俑坑我们就先参观到这里,下面我将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时铜车马展示。
如果说秦俑坑是大中显武的活,那么铜车马展厅就是小里透文了。
前者把我们带入干戈相交的战场,而后者则使我们感受到舒适的宫廷生活。
它们虽然都是秦陵的陪葬物,但却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不同的秦代特色。
大家这边走,去了解不同前面的秦代生活。
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侧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的铜车马。
按发现顺序,编为一号、二号铜车马。
据考证,这两乘车体积均为真车真马的1/2处处都是依真人、真车、真马制造的,使多少人赞叹不已,因此,它们有“青铜器之冠”的美誉。
这两乘车都是驷马单辕,呈前后纵向排列。
前面的一号车叫“高车”“立车”是用来保护后面2号车安全的,因乘坐这车要保持站立姿势而得名。
车上圆形华盖与方形车厢体现“天圆地方”思想。
我们现在看到的便是二号铜车马了。
它叫“安车”,坐这辆车温暖舒适得名,制作工艺之高超和造型艺术之精妙令人赞叹不已。
我们可以看到中间拉车的两匹马叫“服马”,两边的两匹马是拉车的叫“骖马”,马的项圈由42节金、42节银焊接而成,焊接点用24倍放大镜才能看到。
我们再来看一下二号车的华盖,最厚处仅为4毫米,最薄处仅为2毫米,且为一次烧铸而成,这即使在现在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个华盖就像龟壳一样,表明始皇长寿的希望。
这个车厢由前驭式与后乘式两部风组成,前室供御手乘坐,后室宽大,供主人所坐。
每个车轮上辐条有30根,古人30天为一月,以车轮象征日月轮回的宇宙观念。
我们再来看一下安车的驭手。
他头戴冠,背负青铜剑,但由于始皇多疑,尤其荆轲刺秦后,猜疑防范之心更为加重,所以连驭手所佩剑都是拔不出来的,这样即保有了威严,也不必担心被暗杀了。
但始皇当时乘坐的是一辆六匹马驾辕的纯金车,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安车,不过它可能也作为陪葬品埋在这附近吧,说不定不久便会发现。
希望到时候各位能够再来一睹皇家车队的迷人风采。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