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化学名丙烯吗啡酮、烯丙羟吗啡醇
是阿片类的特异拮抗剂,以前临床应用主要是抢救阿片类中毒,近年来临床证实用于抢救休克,脑卒中及心肺复苏等急症也有显著疗效。
本品具有疗效快、疗效高和耐受性好等优点(尚未有不良反映)的报道。
【作用机制】:近年来实验发现,在各种应激状态下休克、心绞痛
心脏及呼吸骤停、低氧血症及脑卒中机体内可释放大量的B一内啡肽、即B一EP,CT扫描己证实,急性脑卒中及脑局部缺血损害时,脑脊液中B一EP显著增多,休克时的血液中B一EP可较正常时高出10倍之多。
B一EP可抑制前列腺素《PG、尤其是PGE》和儿茶酚胺的循环作用,故B一EP增多或活性增强,是许多应激状态和急性发病过程中的重要诱因。
本品能有效的拮抗B一EP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恢复PG和儿茶酚胺的正常循环机制,逆转应激状态下的恶性循环,给内毒素,低血容量或脊髓横断等所致休克的动物,注射本品后,可迅速改善组织灌流,死亡率从79%降至15%,此外本品还有以下作用:
1、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稳定细胞膜和溶酶体,减少溶酶释放;
2、抑制钙离子内流;
3、降低血管内皮素。
ET水平。
<<ET是最强的血管收缩因子,其升高可致病情加重和死亡>>。
提高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保护神经元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ρ亦日趋广泛。
【药动学:】本品口服吸收较差,因肝首过作用强度,仅为同量注射给药的1%,故均采用注射给药。
肌肉注射后15分钟显效。
静脉注射后迅速透过血脑屏障,1—2分钟起效,脑内浓度为血药浓度的4.6倍,作用可持续1—4小时,蛋白结合率为46%,半衰期为1.5小时,嗜酒者半衰期仅为0.5小时,在体内分布广泛,本品主要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由尿排除。
【临床应用:】
1、休克,:临床在各种应激状态下应用本品,均已获得显著疗效。
综合治疗无效的心源性,过敏性、创伤性、神经源性及感染中毒性休克,及时加用本品后均获得满意的抗休克效果,且疗效随剂量增大而提高,本品应用越早效果越佳。
因此,对其它常规综合治疗疗效差或无效的各种休克,及时加用本品是最佳选择,由于本品作用时间短,抢救时需反复给药,国外许多国家已将本品作为治疗各种原因所致休克的必备药物。
休克时血管的有效循环量锐减,组织灌注不足是血压下降的根本原因,人的机体在缺氧. 缺血的情况下,机体处于应激状态,纳诺酮对逆转休克下降的血压具有辅助作用是因为有效的桔抗了应激状态下大量释放的β-Ep的基础上使前列腺素和儿茶酚胺的循环机制得以修复重建,同时增加心肌收缩力、保护缺血的心肌改善组织灌注在休克出现的前3小时内应用效果更佳超过7小时效果不佳,心脏骤停及心肺复苏过程中机体及器官经历完全血流停止严重缺氧中毒和缺血后在灌注等一系列应激过程,细胞内氧自由基大量增加损伤细
胞的正常结构并可发生在灌注损伤包括β-Ep在内的大量神经内分泌因子,参与了应激反应的过程β-Ep的释放增加了心脑肺的复苏难度。
作为β-Ep有效桔抗剂,纳洛酮能大大提高复苏的成功率,还可β-Ep 所介导的心脑肺功能抑制,使心脏神经的放电增强,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心血管系统使复苏中外源性肾上腺素效应的以更好的发挥,促使心脏复苏成功率上升,还有具有促进自主呼吸恢复增加脑缺血区的血流量减轻脑水肿,降低自由基损伤减轻再灌注的损伤,用纳洛酮治疗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高于常规治疗提高心脑肺复苏的成功率明显。
抗呼吸衰竭的作用明显优于可拉明洛贝林等常规呼吸剂,且可避免长期使用呼吸兴奋剂后产生的医源性碱中毒的副作用。
2、阿片类及非阿片类药物中毒:本品对吗啡、呱替啶及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中毒、手术复合麻醉中毒、乙醇中毒、氯丙嗪、安定等安眠镇静药中毒所致的呼吸抑制。
和血压下降均有显著的逆转作用,且具有显效快安全性高、耐受性好可反复应用等优点。
对乙醇中毒昏迷者,应用本品0.8-1.2mg,0.5小时-1小时即可清醒。
目前尚未见有过量中毒而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
对母体分娩时应用应用阿片类镇痛药引起的新生儿呼吸抑制,经脐静脉给药也有效。
3;脑卒中;国外报道,对13例发病在3-24小时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注射本品0.8-1.2mg,3分钟后5例神经症状明显改善,2例好转。
经3月随访13例中11例存活,10例症状改善,其中7例完全恢复,应用本品愈早效果愈佳。
还有人应用大剂量本品〔每天维持静脉滴注80mg〕治疗38例急性脑卒中也获得较好疗效。
大量资料
证实,急性脑卒中患者脑脊液中B—EP明显增高,B-EP可能是脑卒中病理和生理中的重要因素,本品通过拮抗B-EP或对脑微血管及脑细胎的某些特殊作用而促进脑缺血后的神经功能恢复。
4;心、脑、肺、复苏:心脏呼吸骤仃时,B-EP大量释放,从而损害细胞代谢和心血管功能,使心、脑、肺功能抑制加重。
国外报道,对813例急性发作的意识丧失并伴有知觉和呼吸严重抑制患者回顾性研究表明,应用本品《2mg/kg》5分钟后7.4%的患者症状明显改善,3.8%的患者恢复正常意识,且用药越早剂量越大《首次至少用2mg/kg,然后每小时2mg/kg的速度维持静脉滴注》时疗效越佳!!!5:脊髓损伤:脊髓损伤后局部血流显著减少。
应用大剂量本品《10mg /kg》可明显增加脑和脊髓的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脊髓损伤区域的血流和促进其功能的恢复。
应用本品治疗脊髓损伤可取得显著疗效,且伤后延迟应用同样有治疗作用。
6:急性重度脑损伤:急性重度颅脑损伤后可骤然释放大量B-EP,从而加重脑血管痉挛、脑缺血、颅内压升高、脑水肿和脑神经功能损害。
大量临床治疗研究结果表明,对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本品《每天8mg,连用7天》较单纯常规治疗,可显著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7:纳洛酮能减轻肺间质性水肿,从而有效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有利气体交换,头部外伤引起的耳鸣及眩晕等。
每日给予0.8/mg半个月后症状明显减轻、对于慢性脑梗每日给予1.2/mg 三周后有效率达93.4%。
【其他;】临床应用本品治疗顽固性心绞痛、低氧血症<婴儿
窒息综合症、高原性肺水肿、肥胖性通气不足、一氧化碳中毒、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呼吸衰竭等>蛛网膜下腔出血、应激性溃疡出血、心律失常、精神分裂症〈脑脊液中B-EP〉明显高于正常人。
对迟发性运动障碍及肾缺血均获较好疗效。
有文献报道对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者较高压氧治疗对比,本品及时应用可显著缩短昏迷时间,降低重度一氧化碳中毒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8:有报道对毒鼠强〔四亚甲基二砜四胺〕急性中毒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
【二巯基丙磺酸钠】加纳洛酮联合应用,可增加脑血流量和脑灌注压减轻脑水肿及脑细胞坏死,显著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药物的相互作用】本品可逆转吗啡、呱替啶、美沙酮、芬太尼、及复合麻醉所致的呼吸抑制和血压下降,但对芬太尼和氟哌利多〔氟哌啶〕复合麻醉所致的呼吸抑制逆转效果略差。
同时也可拮抗上术药物的镇痛和麻醉作用,故对上述情况,本品应从剂量〔每次20ug-40ug〕开始静脉注射,逐渐加量,直至患者呼吸、血压恢复而又无明显疼痛感。
【不良反映】本品是一种耐受性好、安全性高的药物,目前尚无中毒病例的报道。
但心室兴奋性过高和急性肺水肿的患者应用本品有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的报道用量过大可见恶心、呕吐、厌食、血压上升呼吸加快等,应注意观察血压及心脏情况的变化。
【注意事项】高血压、心功不全者慎用或减量。
【用法与用量】肌注或静注。
用氯化钠稀释后静脉滴注!成人一
般每次0.4-1.2mg小儿每次0.01-0.03mg/kg如,疗效差或无效,在2-3分钟内可再重复给药。
如上所述,本品用于阿片类镇痛药或复合麻醉中毒时,应从小剂量开始。
国外应用大剂量本品治、疗心、肺、脑、片当巨斥乍复苏和脑卒中及脊髓损伤尚未有引起中毒的报道,但应根
据我国人的耐受性和加强用药过程中病情变化的观察逐渐增量。
【制剂与规格】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每支0.4mg〔1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