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现状与发展韩嘉玲非常高兴,我以为这样冷门的一个题目不会有同学来听,结果那么多同学来关心农村教育,让我感到非常高兴,现在就将我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一些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偏重讲贫困地区,我先介绍一下,我大概在90年和91年在贵州省黔东南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作扶贫工作,所以你们等会看到的一些照片就是当年在那边工作时的一些情况,有一些也比较早,但也可以反映一些农村教育的情况。
还有一些照片是2000年在甘肃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所做的一些有关教育的调查研究。
那么农村教育应该包括那一些呢?我想农村教育应该是指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各种教育。
农村教育应该包括三种类型。
第一种就是农村的正规教育,正规教育基本上指的是学校里面的正规教育,或者是学校里面的义务教育,当然教育里面又分为义务教育以前的和以后的,我想我今天会比较集中在贫困地区农村的义务教育这一块,不过我还是要指出农村教育不是只包括农村的基础教育或义务教育。
还有一个就是非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不像学校教育,它没有固定的形式,比如说学期的开始和结束,基本上是一个没有固定形式和场所的,非正规教育很重要,它不是一个学历教育,基本上是和农村的发展相关联的一种教育,比如中国现在在贫困地区做了许多这种小儿信贷的服务,借钱给农民,让他们去养鸡养鸭,在此过程中教他们一些农村的实用技术,这种实用技术的教育就是属于非正规教育。
在我国,可以把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包括扫盲教育都可以归入农村非正规教育。
事实上我国过去在农村的非正规教育方面做得是非常好的,特别是在建国初期的时候有关扫盲的时候做了很多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农村教育,创造出很多丰富的农村教育的形式,这样的一些形式至今还被许多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传播和借鉴。
我们出去看到就问,你们这是从那里来的,他们就说这是从你们中国传来的,可是我们过去创造出来的形式丰富的农村教育我们已经不太熟悉了。
比如说在过去在扫盲的过程中,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回家教他们的祖父母的那种包学小组,或者是在树荫下,工厂里及在农村各种场合所进行的各种教育,比如说在冬天农民不能种地的时候开办的冬学班,比如说在街头放了一些识字牌,强迫你去认一些字,如果你不能认字就不能过去,虽然有一些强迫的性质,但这也是一种推广的模式。
当时在牧区的时候,因为牧区非常分散,很多孩子上学很困难,所以就建立了所谓的马上学校,老师骑着马到牧区的每一个点去给孩子上学,或者在湖泊区的那种船上学校。
当时有各种各样形式农村教育,可是今天完成了扫盲的工作以后,那些形式的教育已经很少了。
最后一种就是所谓的informal education,我不知道怎么翻译,它就属于一种没有组织、没有事先计划的一种教育模式,比如是阅读看报纸、广播、电视、民间文化传统等形式,这个在以前农村也是非常丰富的,有一些放映对到农村去传播知识,这些都属于informal education,这些我们今天都不会讲,今天我们就针对农村学校里这种义务教育的情况。
基本上,我们国家到2000年时候基本上已经普及了义务教育,什么叫基本普及呢?事实上,大概是85%的地区的人口普及了义务教育,换句话说就是还有15%的地区没有普及义务教育,甚至还没有普及所谓的六年义务教育。
所以我们以为好像是大部分普及了,其实还有很大的一块,而在这种所谓完成教育验收,或者是这些统计数目事实上和现实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去的甘肃的4个贫困县,有两个县已经完成了普初验收,实际上这两个县是被别人要求在2000年或者2001年必须完成普初验收的,事实上这两个县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没有办法达到要求,可是因为要完成这个任务,所以它到了2000年的时候为了完成达标,它就必须造一些数字,为什么我们会发现这个现象呢?因为我们在甘肃的调查项目中我们做了一套经费的分布调查,中英合作项目中的1500万资金要分配给他们,怎样决定分配呢,那就不能用传统的指令式的我觉得差我就给你多,我觉得差就给你少,它是用一些指标来做,就是你的教育条件越差,没有完成普初的学生越多,我们给你越多的钱,所以那两个达成普初验收的学校就觉得很冤枉,他们已经有95%的学生入学了,因为要验收必须要入学率在90%以上才能验收,他们拿到的钱就比较少,我们就说我们当时就要求你们实事求是的来报数字,所以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知道验收常常是因为上级的一个指令,让它完成,它就必须完成,所以造成了我们普及义务教育实际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这里有两个数字,这是我们在甘肃调查的4个县的数字,抱歉因为有两个县我们要隐藏他们的名字,因为这些数字与他们上报给国家的数字不符。
以全国范围来说,普初的程度是非常高的,可是在这个统计数字后面,落到一个省或者是一个县的时候,差距就很大了,比如说像这个县,它是这个地方最贫困的县,所以它的女生比例特别低,即使是这些数字我们也认为是有一些水分的,这还是一个县的全部统计数目,如果你到一个乡或者是到一个学校,那个差距就更大,平均的统计数字它会掩藏了很多细微真实的情况。
这是我们1990年在贵州省少数民族的一个村里做的调查,可以看出,全国、贵州省、它的县、它的一个乡,比例相差很多。
不要看一个表面的一个统计数,因为中国的数字一平均以后就会相差很大。
一个县的统计数会掩藏一个乡的真实情况,一个乡的统计数又会掩藏一个学校的真实情况。
所以我们从一些定性的研究一些个案研究可能更能了解真实情况。
我觉得在农村义务教育里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国家投入的不足,大家都知道,我国农村教育的一个投入体制是分级管理分级办学的体制,基本上这个体制是农村的义务教育由乡或者是由村一级来承担,在东部的农村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原先又乡一级来承担义务教育是想鼓励地方办学,开拓更多的教育投入的方式,可是这种教育体制在西部地区就特别影响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我们可以从一些统计数字来看,95期间的财政预算内拨款来看,对普通高校的拨款增幅是155.8%,对普通高中是123.9%,对义务教育拨款增幅是98%,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比例就更低,可是农村学校占我们所有学校的比例要超过70%,那么多的人用的经费那么少,所以你就可以了解我国的教育财政拨款是比较强烈的往高等教育,往高中流动的。
换句话说,教育到底是走精英教育还是走大众教育的路线呢,在我看来,目前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教育基本上是将有限的资源输向精英教育的路线,我们在来看底下的几个数据,我国国家的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是比较低的,基本让乡一级的政府承担了更多的教育经费,你看,这是国务院发展中心在去年做的一个调查,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个义务教育的投入大部分集中在乡一级,乡一级承担了78%,县占了11%,所以说县和乡是义务教育经费的注意来源,省是9%,中央只有2%。
在中国比较贫困的地区,县和乡是基本没有能力来承担义务教育的重担的,其实乡镇一级的负担就是农民负担,也就是义务教育由农民来买单,因为乡镇一级是一个吃饭财政,所以,在越是贫困的地区越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的工资是由县政府来给,或者是由农村的教育附加费来负担,所以越是贫困地区,他的民办教师越多,民办教师的经费也是由农民来负担,学校的建设设施是由农民来集资办学,如果农民没有力量集资,那这个学校就形成危房,当然,世行给了一些如“贫一、贫二”这样的资金,但这些投入是有条件的,基本上是要求通公路,通电等几通的条件,这些基本上就集中在乡一级的中心校才能得到这样的资助项目,边远的贫困地区是很难得到这些扶贫的贷款的。
当然有的地方也得到了如希望工程、手拉手的一些项目,可是这也是集中在那些通公路,可以供人家参观的地方才能得到。
比如我们在贵州,县城里已经有两所学校了,可是有一个水电局捐了一所学校,就捐在这所学校的中间,所以全县只有四所中心,有三所在县城,只有一所在乡里,那么最边远的乡离县城有七八十公里,那里没有学校,他的学生就要走很远的路到县城在来上学。
所以,学校的建设设施也基本是由农民来集资。
那么,更重要的是,学校的公用经费基本是来跟学生收取的,我映像很深的是1995年我在贵州省县教育局调查时,在局长办公室和居长做访谈的时候,一个乡村教师走了50多公里来找他,要五块钱的办公经费,学校里基本上没有办公经费。
我们在甘肃的时候,学校的办公经费很多都是0,或者是0.16。
我最近在北京做打工子弟学校研究,他们的办公经费一学期有600多块钱。
所以这个差距是没有办法比的。
北京财政很富裕,所以它可以由北京的地方财政来支持,可是农村的乡政府,有时连老师的工资都发不起,不可能再拨给老师这种办公经费了,只能靠向学生来收取,来维持一般的正常运作。
我国现在形成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越是不发达的地方,老百姓的教育负担就越重,县一级的教育经费主要是用在县城中,那么县级以下的教育经费只能向农民收取,所以越是贫困地区,他的民办教师、带课教师的比例就越高,危房比例也越高。
我们一边在说我们的教育经费很少,城市中的示范校和重点校就越发豪华化,城市化,贵族化,这些学校中有游泳池,有豪华的塑胶跑道的操场,如北京的示范校80中,听说投资了两三个亿,当然,有一部分是它向银行贷的款,可是学校向银行贷款的钱从那里回来呢?还是跟学生收取学费,因为家长都希望让孩子上好学校,也心甘情愿的掏钱,所以就形成了两级化的情况,一方面我们的教育资源很希缺,另一方面我们又把这样希缺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几所学校,去培养所谓的精英,我也不知道这样的精英以后能否上北大,还是都去了美国,我不知道这样的教育资源分配是否公平,是否有利于国家整体的发展。
教育的体制和政策就是在这样的教育分配制度上应该起着去缓和而不是去加大这种差距,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里面,国家应该对教育资源希缺的地方倾斜和扶持,而不是加大差距,而人为地造成起跑点的不平等。
这是我们在甘肃调查的学生辍学的原因,书本费是主要的原因,你们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书本费并不高,为什么他们负担不起,他们一年的总费用才102.47元,但这是一个很贫困的地区,当地人均收入一年的总数才有300到500块,而且他的现金收入会更低,所以,这样就造成了当地农民一个相当大的负担。
这是一所中学,书本费是100多块,这里的50块是微机建设费,就是电脑,这占了几乎1/3的比例,我问他为什么要上微机,他说,县里面说了,如果不上微机,那么他们与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就会越来越大。
我和他们了解到他们的孩子一般念到初一初二,如果他觉得自己升学无望,基本上就辍学了,回家种田或打工去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为了上学还有交上50块钱的微机建设费,实际上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而且我觉得,如果学校要让孩子上微机,也应该是学校掏钱,而不是农民为了学一个他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到的东西而花出那么大的代价,因此这样的收费导致他们小学以上的就学率很低,大概就是20-30%最多不超过40%,当地的情况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