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参考书目必读书目:1)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二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夏日之阳】段鹏老师的书是重中之重。
学习初期,尤其是对于新同学/三跨同学,我建议建议认真看这一本书,直到吃透为止。
理由是这本书比较容易懂,但是框架又比较全,适合入门。
看书的目标不是毫不思考的从头到尾流水账一样看一遍,而是尽力抓取传播学的框架。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完一章后,分析这一章的标题为什么这样设置。
以及章节之间为什么这么摆。
慢慢的,你就建立了一个模糊的小框架。
再慢慢看书,细化它。
等你比较完整的建立了传播学的框架,其他书也不过就是往这个框架里做个填充,就简单很多,顶多有一点儿小小的外延和补充。
不要辜负了“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这本书的名字。
也不要问该多长时间看完这本书。
这一本书需要学生“精读”,什么时候吃透这本书,什么时候再看别的。
2)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夏日之阳】胡正荣老师成名之作的第二版。
本书修订于2005年,之前一直是考试的核心书目。
但现在来看,这本书有三大缺点:第一,新媒体时代逐渐来临,给整个传媒业界、学界都带来巨大的变革转型。
而这本书出来的时候却正值广播电视大行其道,所以很多东西过时了。
因此里面的东西只能当作基础知识来看,看完了还要结合新媒体时代的具体情况去思考。
可是咱们学生哪会知道这些,所以就容易被带歪了囧;第二,本书缺失了很大一部分内容:它没有系统介绍批判学派!!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5w框架下的研究)分庭抗礼,这里却缺了他们的内容,导致学生很难从这本书里提取出经验学派vs批判学派vs技术学派的最基础大框架,加上之前又缺少传统媒体vs新媒体的时代背景,所以这本书现在大打折扣。
虽然MJC考研更偏向经验学派,但是最基本、最知名的几个学派不能不了解。
第三,本书难懂囧……文字晦涩深奥,有时候觉得它根本就是谷歌翻译出来的唉呀妈呀我这样说老师不太好~每个字都认识可是连起来就是不知道啥意思,所以还是建议大家以《传播学基础》为核心,以本书为补充复习比较好。
Ps:总论和基础两本书在传播效果章节是一个字没改完全雷同的。
哎,基情啊……传播学基础前面写的挺清晰的,但302页到314页“传播效果研究的普遍取向”那写的根本没人看得懂。
如果你看到这里了,觉得晕头转向,不要犹豫,放弃这里,没有关系的~以后再说。
3)王军:《传媒法规与伦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夏日之阳】传媒法规伦理这个部分考的题目比较简单而死板。
按大纲上的点自己做一下笔记就行了,不用全看,重在理解。
段鹏的《传播学基础》里面也有媒介伦理渊源和媒介伦理相关的内容,有师姐说:“如今年考题出了李天一事件媒介伦理分析,可以用媒介伦理的最小伤害原则,善意原则。
或者把媒介渊源的各种观点说一下解释一下也很好啊,比如康德的绝对命令,就是一切向善。
等等吧。
”媒介伦理不同书内容会有一些出入,这方面考试也比较爱联系实际,所以理解就行,重在成理。
4)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12【夏日之阳】我们从大众传播时代走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四大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也还没有过去。
在大众传播时代与新媒介时代交接的年代,苦逼的就是学生……学生既要知道传统媒体和相关理论、应用,又要知道新媒体和相关理论、应用。
段鹏老师的《传播学基础》因为浓缩,所以混乱,难以理出头绪。
胡老师的《总论》对新媒体甚至就没有提及。
这时候学生需要两本书分别介绍大众传播理论,和网络传播。
所以针对两部分,分别给了两本书。
刘海龙的《大众传播理论》第1章就不要看了,从第2章开始看,看到最后,可以把《基础》和《总论》不明白的部分给弥补了。
另外其第12章有关媒介生产的内容是前两本都没有的,所以值得一看。
这本书需要在看完《传播学基础》的基础上看,效果会比较好。
《网络传播概论》是为了补充新媒体时代的内容而提供的。
我其实不看重书本身,我更看重知识框架的梳理。
而书只是辅助搭建框架的工具。
本书胜在浅显易懂的介绍了新媒体时代的框架变化和理论变化,因此被我挑来作为参考书目。
其中上篇第1-5章简单看看,不重要。
下篇第6-11章很重要。
越理论化的东西越需要咱们注意放慢速度,仔细看,细细思考;尤其是第11章,谈及网络舆论、网络政治民主、网络社会文化与网络媒介素养问题,需要认真看。
总的来说这本书适合泛读,大家边读边思考,然后写写画画就可以了。
挑重点的做做笔记即可。
另外近几年出现的热点还要补充补充论文,这样一番下来,无论是电子媒介(大众传播)时代,还是网络(新媒体)时代,以及两个时代之间的转换关系,都不会有什么问题。
大家随便复习复习,考上研究生,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想想还有些小激动!5)许颖:《媒介融合的轨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夏日之阳】网络传播很重要,且考纲又专门分出一节,研究媒介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
因此我们需要对此进行补充。
这本书引经据典,也是专硕的师哥师姐推荐的。
但是你只需要泛读有关媒介内容生产的部分,做个笔记就好了,无需全看。
拓展书目:1)《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传播学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夏日之阳】这本书是中国传媒大学现任的某些青年教师们在他们硕士时代所编纂。
当时的他们好认真,旁征博引,写出的一本笔记性质的复习资料。
是框架最为完整的一本书。
除了参考书之外,这本辅导资料是我推荐的最重要的书,学生最好手中有一本。
其作用仍然是框架类书籍,但是传播学的内容很全,同学能精读完这本书的话,至少大众传播的基础理论是不会有问题的。
但它也同样有缺点:新媒体时代来临了,他也是面临淘汰的资料之一。
书貌似有点多。
但是同学们不要被吓怕。
我们的目标不是看完多少多少本书,而是借助书的力量,更清晰、完整的搭建我们的知识框架和体系。
这才是最终要求。
如果你已经很清楚传播学大概都在说什么,知识体系也比较完整了,大可去图书馆借阅,不必买这么多书。
2)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夏日之阳】此书有价值,可作为拓展阅读。
并且440大纲上有关世界传播新秩序的描述,本书就叙述的很详尽。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参考书目新闻传播基础主要分为新闻史、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三部分。
由于新闻传播基础考的略显死板,因此背诵的力气可能比理解要多些(当然这不意味着可以不理解就死记硬背)。
具体来说知识点可以在我列出的参考书目里找到,因此就不赘述选择该参考书目的理由了。
新闻史袁军、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第二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新闻理论雷跃捷:《新闻理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夏日之阳】雷跃捷的书太老了…需要补充…但是话说回来,新闻理论几十年来都没有变过。
老不老也无所谓,考的非常死。
绝大多数都是背。
少量内容需要理论联系实际。
新闻业务梁一高:《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谭云明:《新闻编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王振业:《新闻评论写作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补充】王振业、李舒《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夏日之阳】其实业务书没有特别规定,找四本采写编评的按大纲做个笔记就行了。
采写编评一方面是记,一方面是用。
写出好的新闻评论,是高分的必经之路。
【附录1】334考试大纲第一章媒介与社会第一节理解传播媒介一、传播的含义与类型二、传播的过程与要素(一)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二)传播的五个关键要素三、传播媒介的界定与分类(一)传播媒介的界定(二)传播媒介的类型第二节媒介的社会功能一、守望与预警的功能二、协调与商讨的功能三、传承与教化的功能四、娱乐与商业的功能第三节媒介的社会影响一、媒介与政治舆论二、媒介与经济发展三、媒介与社会文化四、媒介与国际关系五、媒介的效果与效果理论(一)效果与效果研究(二)媒介与说服(三)媒介与议程(四)媒介与教养第四节社会中的媒介一、社会制度与媒介环境二、科学技术与媒介发展第二章媒介的形态与发展第一节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一、口语传播二、书写传播三、印刷传播三、电子传播四、数字多媒体传播五、媒介形态沿革的规律与特征第二节传统媒介及其传播特征一、报纸及其传播特点二、广播及其传播特点三、电视及其传播特点第三节互联网及其传播特征一、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二、网络传播的媒介特征三、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一)网络中的人际传播(二)网络中的群体传播(三)网络中的组织传播(四)网络中的大众传播第三章媒介内容生产第一节媒介内容生产的外部环境一、媒介制度(一)媒介制度及其功能(二)媒介制度的类型二、媒介产业(一)作为产业的媒介业(二)媒介产业的特点(三)媒介产业的全球化三、媒介组织(一)媒介组织的类型(二)媒介组织的结构(三)媒介组织的管理第二节媒介内容生产的流程一、报纸的生产(一)报纸的选题与策划(二)报纸的采访与编辑(三)报纸的版面设计(四)报纸的出版发行二、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一)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二)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制和播出(三)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与频道化三、网络媒体的内容生产(一)网络媒体平台的设计与维护(二)网络媒体内容的采制和编辑第三节媒介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一、媒介融合与全媒体传播二、媒介融合对媒介内容生产的影响三、媒介组织结构的调整与生产流程的改造第四章媒介伦理与法规第一节媒介伦理知识一、媒介伦理概述(一)媒介伦理的理论渊源(二)媒介伦理的一般原则二、媒介伦理的失范(一)有偿新闻与新闻敲诈(二)媒介管理中的寻租腐败(三)媒介内容中的歧视与偏见(四)媒介内容中的文化与道德问题第二节媒介法规与政策一、媒介与公共生活的法规控制(一)媒介与国家安全:煽动、泄密、危害统一(二)媒介与社会秩序:谣言、暴力、色情注:原文直接写的1、3,没有2二、媒介与权利(一)媒介与人格权利:名誉、隐私、肖像(二)媒介与著作权利:侵权、赔偿(三)媒介与言论权利:表达自由、隐性采访、信息公开三、媒介产业的政策与法规(一)报刊业管理规制(二)广播电视业管理规制(三)互联网行业管理规制四、媒介行业的自律与他律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大纲第一部分中外新闻事业史(一)中国新闻事业史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3、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4、《字林西报》5、《万国公报》6、《申报》7、对外国人早期在华办报的分析与评价8、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9、王韬和《循环日报》10、康有为与强学会报刊11、梁启超和《时务报》12、维新派办报活动、办报思想及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3、戊戌政变后的改良派报刊14、《苏报》和“苏报案”15、《民报》16、革命派与保皇派报刊的论战17、章太炎的报刊活动18、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活动及其办报思想19、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业务的发展20、民国初期新闻事业的短期繁荣21、民国初期政党报刊的堕落22、癸丑报灾23、民初著名记者24、《新青年》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25、《每周评论》26、《共产党》月刊27、五四时期报刊业务的改革28、《向导》周报30、国共合作后的统一战线报刊31、五卅运动中新闻界的斗争32、工农运动高潮中的工农报刊33、北洋政府统治地区私营大报的发展34、中国境内第一批广播电台及国人自办广播电台的出现35、国统区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形成36、民营广播事业的发展37、国民党对新闻事业的控制38、红色中华通讯社和《红色中华》39、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界40、《申报》的改革41、邹韬奋的报刊活动42、斯诺与《西行漫记》43、范长江的新闻活动44、延安《解放日报》及其在整风运动中的改革45、延安新华广播电台46、《新华日报》的创办及其斗争47、上海“孤岛”时期新闻界的抗争48、“拒检运动”49、国民党新闻统制的强化50、解放区反“客里空”运动51、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解放战争中的转移和宣传工作52、毛泽东、刘少奇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53、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建立54、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闻报道及新闻工作的改进55、1956年新闻工作的改革56、《人民日报》的改版57、六十年代初新闻工作的调整和改进58、“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59、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工作(二)外国新闻事业史1、手抄新闻2、古罗马《每日纪闻》3、古腾堡印刷术及其影响4、皇家特许制度与“星法院”5、约翰•弥尔顿与《论出版自由》6、资产阶级政党报刊时期7、便士报与廉价报刊8、本杰明•戴与《太阳报》9、近代西方大众化报刊出现的历史条件10、《泰晤士》报11、《费加罗报》12、通讯社出现的历史背景13、路透社、哈瓦斯社、沃尔夫社14、“三社四边”协定15、《新莱茵报》创办经过和内容特色16、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报刊思想17、斯克里普斯报团18、《纽约时报》19、普利策、赫斯特与“黄色新闻”20、“扒粪”运动21、《真理报》22、日本广播协会(NHK)23、“白虹贯日”事件24、广播的诞生与早期发展25、美国三大广播公司26、爱德华.莫罗27、世界广播电视事业的体制类型28、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第二部分新闻理论(一)绪论1、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1)世界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2)中国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3)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成果2、新闻学的概念、内容及地位(1)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2)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二)新闻1、新闻的起源与本源2、新闻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3、新闻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异同(1)新闻与信息(2)新闻与舆论(3)新闻与宣传(4)新闻与历史(三)新闻传播1、新闻传播的基本要素2、新闻传播的基本流程3、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四)新闻价值与新闻选择1、新闻价值(1)新闻价值理论的产生及其社会背景(2)新闻价值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3)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4)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2、新闻选择的标准(1)新闻价值标准(2)新闻宣传政策选择(3)新闻伦理及法规选择(五)新闻真实性原则1、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内涵2、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要求3、新闻失实的产生原因4、防治新闻失实,提高媒体公信力(六)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及客观与公正原则1、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及其要求2、客观报道原则的内涵及要求3、公正报道原则的内涵及要求4、坚持客观公正与立场倾向的统一(七)新闻出版自由与媒体的社会责任1、新闻出版自由(1)“新闻自由”口号的由来(2)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和相对性(3)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实质(4)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和特点(5)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2、媒体的社会责任(1)“社会责任理论”的产生及其社会背景(2)“社会责任理论”的贡献及局限性(3)媒体社会责任的内涵及要求(4)“公共新闻学”的产生及内涵3、坚持新闻出版自由与媒体社会责任的协调统一(八)新闻舆论监督1、新闻舆论监督的内涵2、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3、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与“以正面宣传为主”原则的协调统一(九)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基本方针1、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1)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产生与发展(2)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三为”方针(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2)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3)不断提高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自觉意识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1)“三贴近”原则的内涵(2)“三贴近”原则的基本要求4、坚持新闻舆论正确导向、提高新闻宣传效果(1)坚持新闻舆论正确导向的基本要求(2)提高新闻宣传效果的基本要求第三部分新闻业务(一)新闻采访1、新闻记者的产生和发展2、新闻记者的常见分类3、新闻采访的内涵与性质4、新闻采访的常见方式及基本要求(1)访问的内涵及基本要求(2)观察的内涵及基本要求(3)书面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4)电话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5)互联网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5、新闻采访的特殊方式及基本要求(1)隐性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2)体验式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3)追踪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6、采访准备的内涵及基本要求7、新闻敏感的内涵及培养方法8、新闻线索的内涵及获取方法9、采访角度的内涵及选择技巧10、新闻发布会的内涵及采访技巧11、突发事件的内涵及采访要求12、旅行采访的内涵及要求(二)新闻写作1、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1)选择典型事实说话(2)通过再现场景说话(3)运用背景材料说话(4)借助“直接引语”说话2、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真实性、时效性、可读性、针对性3、新闻角度的内涵及选择方法4、新闻跳笔的内涵及运用方法5、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6、消息的内涵、特点与优势7、消息写作各环节的内涵及基本要求:导语、主体、结尾、新闻背景8、各类消息的内涵及基本写作要求(1)事件性消息(2)非事件性消息(3)描写性消息9、通讯的内涵、特点10、消息与通讯的区别11、通讯写作各环节的内涵及基本要求(1)提炼主题(2)通讯选材(3)通讯的结构12、各类通讯的内涵及基本要求(1)人物通讯(2)事件通讯(3)工作通讯(4)风貌通讯(5)社会观察通讯(6)专访写作(7)新闻特写(三)新闻编辑1、新闻编辑的内涵及特点2、新闻编辑在新闻工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3、新闻编辑的基本要求4、编辑策划(1)编辑策划的内涵(2)编辑策划的意义(3)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5、新闻稿件的分析及选择6、新闻稿件的修改7、制作新闻标题(1)新闻标题的内涵及功能(2)新闻标题的特点(3)新闻标题的类型8、新闻稿的配置9、版面和图片编辑10、专刊与副刊编辑11、广播节目编辑特点与要求12、电视节目编辑特点与要求13、网络编辑特点与要求(四)新闻评论1、新闻评论的内涵及特点2、新闻评论的地位及作用3、新闻评论的类型4、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5、新闻评论的选题6、新闻评论的立论7、新闻评论的论证8、各类新闻评论体裁的内涵及基本要求(1)社论和编辑部文章(2)评论员文章和特约评论员文章(3)专栏评论(4)短评(5)编者按(6)述评(7)广播新闻评论(8)电视新闻评论(9)网络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