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我们国家实行免疫规划制度,为了宝宝的健康,使宝宝免受常见传染病的侵扰,从宝宝出生开始,就给宝宝接种各种疫苗,以预防常见的各种传染病,比如乙肝、水痘、麻疹、流行性脑膜炎等。
在接种疫苗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给宝宝带来伤害,给宝爸宝妈带来心理上的困扰,下面就常见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相应的处理方法进行一下介绍。
我们一般把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分为两类,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一般反应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局部红肿、硬结、过敏性皮疹,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异常反应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一、发热
发热是疫苗接种后一种常见的一般反应,偶合发热非常常见,即宝宝在接种疫苗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
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疫苗发热,多数温度低,持续时间短,1-3天,不需任何处理即可痊愈,极少数会出现高热。
偶合发热,温度可能会较高,持续时间长,必须进行治疗。
宝宝发热在≤37.5℃时,应加强观察,适当休息,多饮水。
宝宝发热>37.5℃或≤37.5℃并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异常哭闹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低热长期不退,也应及时就医。
有热惊厥史的宝宝,低热也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
二、局部红肿
在接种疫苗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伴疼痛。
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红肿直径>30mm,一般在24~48小时逐步消退。
红肿也是疫苗接种后一种常见的一般反应。
红肿直径<15mm的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
红肿直径在15~30mm的局部反应,早期冷敷,用干净毛巾包住冰块或冰水混合物,敷于接种处,能让局部温度降低,会逐渐使血管收缩,减少组织充血,可消炎化痛,阻止硬结发生。
红肿一般在24小时内就会达到高峰,红肿发展初期,症状不明显,家长很难发现。
家长发现红肿,基本上已到极期。
冷敷注意事项:1、时间不能持续过久,每敷20-30分钟应停一会再敷;2、经常观察皮肤变化,如发现皮肤苍白、青紫、麻木
感应,表示静脉血淤积,应停止冷敷,否则会造成冻伤,特别是儿童皮肤非常敏感,3、不建议用湿毛巾,避免泡开针眼,引起感染。
晚期热敷,准备温热水适量,放平热水袋,去塞,灌入热水至1/2~2/3满,逐渐放平,排尽袋内空气,拧紧塞子,倒提热水袋并轻挤一下,检查是否漏水,然后擦干表面,装入布套,放于接种部位;也可以用干净的热毛巾代替;每日数次,每次15分钟。
热敷可增强局部循环,减轻疼痛、促进炎症消散。
注意事项:1、水温不宜超过50℃,以避免烫伤。
2、避免热水袋与患者的皮肤直接接触。
3、热敷和冷敷顺序一定不能弄错!土豆片敷,采用新鲜土豆片洗净后切成厚3~5mm薄片,覆盖在患处,外敷面积稍大于红肿部位面积,1~2h更换1次。
土豆含有大量的淀粉,具有高渗的作用,且含有胆甾烷衍生物茄碱及龙葵碱,具有兴奋平滑肌和加速血液流通的作用,从而可使局部红肿热痛的症状消失,具有散淤、消肿、止痛、消炎、促进组织细胞修复的作用。
红肿直径≥30mm的局部反应,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接种卡介苗出现的局部红肿,不能热敷!
三、硬结
接种含吸附剂的疫苗容易出硬结,一般在急性炎症(红肿)后,吸附剂不易吸收,炎症持续时间较长,局部形成硬结。
可用处置方法:1、热敷,方法同前。
2、硫酸镁溶液外
敷,0.50%硫酸镁50ml,加热水10ml,热敷15-20分钟,上按热水袋保温,每日2-3次。
3、外敷10%复方鱼石脂软膏,可消肿和缩短硬结持续时间。
4、外敷云南白药,白药用食醋溶解,上复纱布,用食醋保湿。
以上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炎消肿,促进硬结软化、消退。
四、过敏性皮疹
荨麻疹最为多见,接种后数小时至数日发生。
先有瘙痒随后发生水肿性红斑、风疹团。
皮疹大小不等,边缘不整齐,压之褪色。
速起速退,不留痕迹。
有奇痒。
还可能出现麻疹样皮疹,大斑块样皮疹,一般出现在躯干部,皮疹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
处置方法,1、鼓励宝宝多喝水或输液,促进体内致敏物质的排出。
2、症状轻微可无需处理。
3、可根据病情适当服用抗过敏药物或解毒药。
4、皮疹有破溃要预防继发感染。
严重者要立即就医。
接种疫苗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其实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是很低的,尤其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概率更是极低,为了宝宝的身体健康,我们应该及时给宝宝接种疫苗,以抵抗各种传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