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中国史教案

新中国史教案

广东省佛山市第三中学高考中国近现代史讲义新中国史教案一.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国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二.分期:1.按社会性质划分为两大阶段:⑴.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1949.10~1956年底)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底~21世纪中叶)1.按历史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⑴.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10~1956年底)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①.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阶段:(1949.10~1952年)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恢复国民经济。

即实现全国大陆的解放,挽救濒于崩溃的经济;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追歼残敌,剿匪作战,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展“三五反”运动,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发展生产;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53~1956年底)这一阶段主要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一阶段主要工作: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施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召开一届人大制定宪法;⑵.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这一时期主要任务是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主要工作: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0年间,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成功与失败相伴,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在两大问题上一再发生错误,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二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

⑶.文化大革命时期:文革十年动乱时期(1966.5~1976.10)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这一时期历史的主要特点是:左倾错误始终占据统治地位;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和操纵了文化大革命,并把它推向了极端;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并以党和人民的胜利,结束了这场内乱。

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年以来这一时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①.徘徊中前进的两年:1976.10~1978.12这一阶段,一方面党和人民批判四人帮,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另一方面中央主要领导人提出并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继续左的路线,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拨乱反正,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12~1982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现伟大的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了阶级斗争为纲,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进行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③.改革开放全面展开:1982年至今十二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十四大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总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中共领导中国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的历史,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1956)1.过渡原因: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目标;②历史已经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③中共最高革命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2.过渡的条件:①社会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准备了必要的前提;②政治条件:中共领导地位的确立,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形成,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和巩固,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③经济条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及在国民经济中领导地位的确立,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必要的经济前提;④国际条件: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广泛展开,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世界和平进步力量增长,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3.过渡时期党的任务: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4.过渡过程:①.1949年~1952年: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建立起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巩固了政权,恢复了经济;②.1953年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三大改造;③.1954年制定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的政治制度;④.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5.过渡性的表现:①.社会主要矛盾: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②.社会阶级结构:由多种成分并存,到都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③.社会经济结构:由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④.国家政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过渡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既具有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又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联合起来,对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实行专政。

新中国成立以前,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民主专政,担负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它只进行了对封建土地制度的变革,并不改变民族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也不改变农民的个体所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经济上: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并存。

7.过渡的特点:①.中国是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一般的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②.中国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情况下向社会主义过渡,通过改造实现社会主义革命③.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保持政治联盟,采取和平手段、改造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同步进行。

8.过渡过程中创造性的重大举措、依据:①.经济上: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限制、利用”,打击投机倒把,合理调整工商业,土地改革中保存富农经济,采取赎买政策,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现和平过渡。

依据:建国初期,经济形势严峻,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经济;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是落后的生产方式;民族资产阶级愿意与共产党合作。

②.政治上: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实行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依据:民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保持政治上联盟,三大改造完成,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③.民族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依据: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国民政府的民族压迫、歧视政策,使少数民族地区落后。

④.外交上:中国提出与友好国家,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依据:美国实行冷战政策,遏制共产主义;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新兴民族国家独立;中国为打破外交孤立,寻求和平发展环境。

△.新中国的成立:1.历史条件:⑴.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⑵.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⑶.七届二中全会和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⑷.全国人民拥护在共产党领导下迅速成立中央人民政府;⑸.新政协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意义: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⑵.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⑶.新中国的成立,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4.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形势:⑴.国内:人民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国民党残敌负隅顽抗,大批特务、土匪进行破坏活动;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状态;⑵.国际:美国和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扼杀新中国;新中国面临着外部侵略的威胁;5.党和人民政府的任务: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

这三大任务,互相联系,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其中最主要的任务是巩固人民政权。

6.中共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采取的措施和进行的斗争:⑴.政治上:①.召开新政协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②.追歼残敌,剿匪作战,和平解放西藏。

实现祖国大陆统一;③.进行抗美援朝。

使中国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④.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⑤.展开镇反运动。

取缔旧社会遗留的丑恶现象,使我国社会秩序得到安定;⑥.开展“三五反”运动。

抵制资产阶级的腐蚀,打退不法资本家向社会主义的进攻,在工商业中进行一次普遍的守法经营教育,开始建立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监督;⑵.经济上:①.没收官僚资本。

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②.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经过“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全国物价稳定,人民政府赢得人民信任;统一财经,将全国主要财政经济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初步确立了以中央集中统一为主的财政经济管理体制;③.合理调整工商业。

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④.领导人民恢复和发展生产。

在农村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在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确立工人阶级领导地位,提高工人生产积极性;⑶.外交上:①.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不承认国民政府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取缔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②.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同苏联等国建立外交关系;积极同邻国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与国际事务;(如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破了美国在外交上孤立中国的政策。

△.新中国初期(1949~1952年)人民政府巩固政权的斗争,从不同的角度看具有不同的实质任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