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

(一)预防性措施
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
体时间长,接种量小,接种次数少。

易被污染,一般必须冷藏保存。

②死菌(疫)苗将免疫性强的活菌(毒)株灭活制成,或提取菌体成分制成多糖体菌苗等。

优点是勿需减毒,生产过程较简单,含防腐剂,不易被污染,易于保存;缺点是免疫效果较差,接种量大。

③类毒素是将细菌外毒素用甲醛封闭毒性中心而又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如白喉、
破伤风类毒素等。

2)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

由于抗体半衰期短,难保持持久而有效的免疫水平。

主要在有疫情流行时使用。

①免疫血清用毒素免疫动物取得的含特异性抗体的血清称抗毒素。

免疫血清主要用于治疗,也可作紧急预防使用。

250~
按照科
规划,对适龄儿童实行预防接种;并根据传染病流行趋势,在流行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炭疽和钩端螺旋体等疫苗接种。

计划免疫的程序是根据有关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因素、卫生设施等条件,由国家对不同年(月)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作统一规定。

只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才能充分发挥疫苗效果,避免浪费。

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初种(初服)起始月龄、
接种生物制品的间隔时间、加强免疫时间和年龄范围。

实施计划免疫,冷链是保证疫苗接种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所谓“冷链”(cold chain)是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到使用单位,为保证疫苗在贮存、运输和接种过程中,都能保持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而装备的一系列设备的总称。

(4)预防接种效果考核:预防接种效果的考核包括免疫学效果评价和流行病学效果评
要。

可以针对不同病种按照季节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感染性疾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二)防疫措施
是指疫情出现后,采取的防止扩散、尽快平息的措施。

1.对患者的措施关键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

(1)早发现、早诊断健全初级保健机构,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普及群众的卫生常识是早期发现患者的关键。

诊断包括临床、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资料等三个方面。

临床上发现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及体征可早期诊断;实验室的病原学诊断,较为客观、正确;流行病学资料如接触史、既往病史和预防接种史等往往有助于早期诊断。

此外,年龄、职业和季节特征等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2)传染病报告疫情报告是疫情管理的基础,也是国家的法定制度。

因此,迅速、全
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或疑似患者应以最快方式逐级报告给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

法定报告人发现乙类传染患者或疑似患者,以电话或传染病卡报告疫情。

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站报告。

法定报告人确诊或疑诊丙类传染病中的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
患者,按规定向有关卫生防疫站报告疫情。

丙类传染病中流行性感冒,除霍乱、痢疾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为仅在监测点上进行监测的传染病。

监测点上的法定报告人,对确诊、疑诊的上述五种传染病,按乙类传染病报告方法报告疫情。

对疑似病人应尽快确诊或排除,发出订正报告。

患者死亡、治疗、形成带菌者或有后
12
临时隔离室或家庭隔离的方式进行隔离。

有些传染病患者传染源作用不大,勿需隔离。

一些隐性感染较多的传染病,隔离患者的措施,并不能达到控制疾病扩散的目的。

2.对接触者的措施接触者是指曾接触传染源或可能受到传染并处于潜伏期的人。

对接触者进行下列措施可以防止其发病而成为传染源。

(1)应急预防接种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可对其接触者进行自动或被动免疫预防接
种。

(2)药物预防对某些有特效药物防治的传染病,必要时可用药物预防。

(3)医学观察对某些较严重的传染病接触者每日视诊、测量体温、注意早期症状的出现。

(4)隔离或留验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必须严加隔离,在医学观察同时还需限制行动
点在杀虫。

经水传播传染病的措施重点在改善饮水卫生及个人防护。

消毒是指消除和杀灭传播途径上的病原体。

消毒可分为预防性消毒及疫源地消毒。

预防性消毒指平时预防性措施中饮水消毒、空气消毒、乳品消毒等;疫源地消毒指对现有或曾有传染源的疫源地进行的消毒,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

疫源地消毒又可分为①随时消毒:指在现有传染源的疫源地对其排泄物、分泌物及所
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以迅速将病原体杀灭;②终末消毒:指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对疫源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

一般是针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的疾病,才进行终末消毒。

需要进行终末消毒的主要疾病有:霍乱、伤寒、副伤寒、疾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肠道传染病;肺鼠疫、肺结核、白喉、猩红热等呼吸道传染病;炭疽、鼠疫等动物源性传染病。

(三)治疗性预防
杀虫灭鼠工作。

(五)检疫
目前我国实施两种检疫,即国境卫生检疫及疫区检疫。

1.国境卫生检疫是指为了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入和由国内传出,在一个国家国际通航的港口、机场、陆地边境和国界江河的进出口岸设立国境检疫机构,对进出国境人员、
交通工具、运输设备以及可能传播检疫传染病的行李、货物、邮包等实行医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的措施。

在我国依据国家对外政策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检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检疫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进行。

2.疫区检疫疫区系指在其国境内报告疫病疫情的卫生行政机关根据流行病学原则划定的一个地区。

此地区无需与行政边界线相符合,人口特征、密度、流动性或媒介和潜在的动物存储宿主能支持所报告疫病的传播。

国内遇有甲类、乙类传染病爆发、流行时,县
都可成为传染源;通过密切接触、空气、水和食物、医源性传播、诊疗器械和设备、生物媒介等传播;而新生儿、慢性疾病患者、老年人、免疫力低下患者和接受各种侵入性操作的患者成为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

在传染病的流行期间,医院作为诊治场所,引起医院感染的暴发和流行的危险性更大;②内源性感染:病原菌来自自身体内的条件致病菌,通常是机会感染;③母婴传播:是医院感染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早期对孕妇进行严格检查和定期保健,对感染者及时隔离和治疗是必须的。

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包括:
1.建立健全管理组织根据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1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应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临床科室、消毒供应室、手术室、临床检验部门、药事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主任委员由医院院长或者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担任。

(3)严格执行隔离技术规范,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4.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和耐药菌监测管理,定期整理提供病原种类、细菌耐药性、抗生素使用情况等有价值的数据资料。

5.医院感染的监测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建
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与控制措施。

监测工作应作为常规,定期、定点、定项目地进行,监测医院感染的发生、分布,以及影响因素。

6.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和医院感染的暴发,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采取有效的处理和控制措施,积极救治患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