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6泉州传统戏剧服饰制作流程及其衣料特色_江美灵_郑高杰_陈思敏

16泉州传统戏剧服饰制作流程及其衣料特色_江美灵_郑高杰_陈思敏

泉州,别称刺桐城,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作为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深远厚重。

随着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在泉州地区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并流行于该区域的戏曲剧种,即“地方戏”。

泉州,是中国南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有“戏曲之乡”的美称,至今保留着多项地方特色剧种,有诙谐幽默的高甲戏、清雅优美的梨园戏、灵动鲜活的木偶戏,魔幻绮丽的打城戏等,各有其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中戏剧服饰作为传统戏剧的重要载体,是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戏剧服饰是一种由生活化服饰加工提炼而成的艺术化了的服饰,介于生活服饰与非生活服饰之间,其品种多样,工艺精美,是一个既丰富多彩,而又颇具概况性的服饰艺术体系。

传统戏剧服饰具有服饰艺术的特性,包含面料(材料)、款式、色彩、图案纹样和制作工艺(刺绣)等基本要素。

戏剧服饰作为舞台上的视觉形象之一,在戏剧表演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戏剧服饰必须重视其基本要素的掌控。

通过考察泉州市艺术馆(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泉州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和石狮市天福工艺社和石狮市文化馆等单位,并针对泉州传统戏剧服饰的相关内容访问了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天福工艺社负责人,从而获得了戏剧服饰的相关文字及图片资料。

通过对所获得的一手资料进行整理与具体分析探讨,作阐述如下。

1泉州传统戏剧服饰的工艺特色1.1制作工艺流程泉州传统戏剧服饰的制作流程大体上与现代服装生产制作过程相似,但是戏剧服饰作为服饰中一个特殊的类别,其工艺流程仍然存在着差异。

其制作工序主要有确定尺寸、材料选择、染色、开料、印花、配线、刺绣、篦浆、劈剪、成衣和后道等。

其工艺流程及制作如下。

1.1.1确定尺寸戏剧服饰作为一个特殊的种类,不像现代服装中的大批量生产。

戏剧服饰一般是个人定制,不同的演员身材存在着差异,所以制作之前要根据所提供的信息确定好成衣尺寸,制作出符合要求的戏服,以便于符合演员表演时展示身段及技巧的需要。

1.1.2材料选择基于戏剧表演的特点,选择材料时关键在于材质利于表演,面料是重点之一,此外,辅料的选择也需要重视,例如绒球、珠子和亮片等,这些对戏服的整体效果有着重要影响,进一步也影响着人物形象与舞台表演效果。

1.1.3染色对于戏剧服饰这种特殊舞台服装,色彩相对比较重要,用色较为讲究。

在以往戏服制作中,制作者一般都不会购买现成颜色的材料,为了能够控制好色彩,采取自己染料的方式。

现在随着科技的融入与戏服的改良,染色这一环节基本上舍弃,制作者根据个人需要购买各种颜色的材料。

1.1.4开料开料,即类似于现代服装制作中的排版排料。

戏服泉州传统戏剧服饰制作流程及其衣料特色江美灵,郑高杰,陈思敏(闽南理工学院,福建石狮362700)【摘要】归纳整理了泉州传统戏剧服饰的制作特点和衣料特色,着重从其精湛的制作技艺与材料选用进行研究。

认为此项研究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即拯救泉州传统戏剧服饰及制作技艺,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研究先从泉州传统戏剧服饰的探索着手,希望能够为之后更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泉州地区;传统戏剧服饰;制作工艺;材料选用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4.03.017中图分类号:T S9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101(2014)03-0049-04收稿日期:2014-03-16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泉州传统戏剧服饰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312710018作者简介:江美灵(1991-),女,福建漳州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主要成员。

通讯作者:郑高杰(1982-),男,河南漯河人,闽南理工学院讲师,硕士,石狮市纺织服饰创意设计人才,福建省优秀服装设计师,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教师。

的开料要严格按照尺寸要求,对于衣片中不断开处要紧靠布料双层对折线,缝份放量大小要准确,先排大后排小,一些零部件如领子、飘带等尽量排好位置,以使得材料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提高利用率,严格遵循排版排料原则。

1.1.5印花戏剧服饰都有较为固定的传统花样,随着社会发展,改良后的戏服花样在不脱离传统戏剧服饰规制的情况下形式更加多样。

戏服中常用花样有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等,两者按其构成形式都属于连续式纹样,现在戏服上的印花一般都是通过机器印上的。

1.1.6配线由于工艺的限制,以前配线较少,随着工艺水平的发展,现在的配线种类繁多,也比较方便。

配线过程中要注意线的牢度与原料相近,线的色泽与原料相同,线的粗细与用途相宜。

1.1.7刺绣刺绣工艺是传统戏剧服饰制作过程中最复杂漫长的一道工序,也是最能体现戏服制作工艺区别的一项传统技艺。

泉州刺绣又称“刺桐绣”,品种繁多,有金葱绣、乱针绣、绒线绣、打子绣、发绣、熟绣和剪绒绣等。

金葱绣是泉州刺绣的特长,在戏服中应用最多。

而乱针绣和剪绒绣两种创新刺绣技法的出现,使刺桐绣工艺又有了新的发展。

泉州刺绣的针法多样,仅用于绣花的刺绣针法就有平针、斜针、转针、接针等10余种。

如今,刺绣这门手艺在泉州已不多见,而石狮的天福戏具绣庄成了闽南地区仅剩的一家戏具绣庄,制作刺绣品。

1.1.8篦浆何为篦浆,就是在绣花片上上浆。

首先要检查面料是否干净整洁,确定辅料齐全,然后固定好绣片,接着上浆,主要是为了调整面料硬度,例如蟒、靠等戏服需要硬度较高的面料以体现出挺括的效果,上浆后裁剪方便,有利于粘衬布,另外领子、蟒袍下摆等需要加厚的部位。

随着工艺的发展,贴裱的材质由衬布取代棉布,最后需要整体熨烫。

1.1.9劈剪劈剪相当于把排版放过缝份后的衣片裁剪出来。

由于戏剧服饰是单件单套,需用手工裁剪,不同于现代服装企业中的裁刀机器能多层同时裁剪。

1.1.10成衣将裁剪出来的面辅料衣片进行缝合,制成成品。

缝合时要注意工艺上的处理。

1.1.11后道后道,即后整理,是戏剧服饰制作过程中最后一道工序,需要在戏服成衣上加缝各种饰件,如系带、亮片、珠子和腰带等,最后进行大整烫并叠放好。

戏服不能下水清洗,一般都是反叠,避风保存。

1.2特色装饰技艺金苍(葱)绣1.2.1金苍(葱)绣概述泉州别称刺桐城,泉州绣品古称刺桐绣。

金苍绣是刺桐绣的一种特长技艺,与唐时“蹙金绣”工艺相同。

蹙金是一种刺绣方法,罗缎底子,上面用金绣线绣出各种美妙纹样,由于绣线包金箔其状如葱,民间叫金葱绣,泉州话“葱”、“苍”同音,雅化为金苍绣。

泉州地区金苍绣传承了古老的刺绣技艺,用绣线拼成花纹图案固定在绣底上,以显示“高花”。

有学者称,唐代的蹙金绣只在古代文献和唐代白居易的诗词中提起过,它的工艺早已失传。

而在泉州、石狮,金苍绣依然传承与蹙金绣工艺相同的刺绣技艺,是民间艺术的活化石,佐证了闽南文化的历史源流,与古泉州的社会形态、民俗风情、及至地方戏曲的繁荣联系紧密,历史久远。

泉州金苍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色彩鲜艳,立体感强,有传统艺术特色和鲜明的泉州地方文化特征,富有重大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泉州金苍绣技艺”于2009年列入第三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福建省的所有戏剧服装、头盔都在石狮“福”记定做。

“石狮金苍绣技艺”于2010年列入第二批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1.2.2金苍(葱)绣制作流程及针法泉州、石狮金苍绣品的制作工艺流程有画稿,将图画在稿纸上;打孔,沿画稿上线条刺出细密小孔;绷布,将缎布绷在木框上;印图,用颜色粉浆搽过图纸,将图印在布上;金葱平绣,用金葱线勾绣,或绣荔枝跳,或龙鳞迭甲,绣出色彩丰富的图案;金葱凸绣,用棉花堆缝图形,用金葱绣出荔枝跳,或菠萝绣,或龙鳞迭甲,形成构图饱满的图案;上浆,在绣布背面均匀涂上米浆;组装,将绣片裁剪成形,缝制成品等8道工序。

特种针法有荔枝跳、菠萝凸、三叠线和龙鳞迭甲等。

图1、图2是由课题组考察拍摄的金苍绣的图样。

图1金苍绣(一)1.2.3金苍(葱)绣工艺特色金苍绣作为闽南手工刺绣的奇葩,是一项珍贵独特的传统手工艺。

传统的“金葱绣”一般要经过描图、固定、绕线、合成四大步骤,其中在海绵上面绕上金线是最关键的一步,不仅下针要准,而且还要够力,貌似简单的步骤却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因此,其手工工序繁琐,费时费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耗费人力、精力和时间的金葱绣逐步被电脑刺绣所取代。

纯手工制作的金葱绣精致华丽,电脑刺绣虽然相似度极高,但仍然不如手工刺绣效果佳。

另外,以前所采用的金葱线成分是金箔,现在为了节省成本改用化学纤维成分的金线,这对金苍绣的整体效果表现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2泉州传统戏剧服饰材料选用何谓材料?材料在艺术设计领域中通常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天然材料指自然界中存在的原始材料,又可分为未经加工和已加工材料。

人造材料指自然材料的化学物理性能经过重新组合后的再造材料。

面料(材料)作为服装的基本要素之一,不仅可以诠释服装的风格和特性,而且直接左右着服装的色彩、造型的表现效果。

材料的选择运用恰当与否,是衡量戏剧服饰设计和制作可行与否和设计优劣成败的标准和重要因素。

所以,我们必须加以选择、利用、发挥材料与特定需求相适应的质地特性和表现力,因材施艺,各行其是。

2.1泉州传统戏剧服饰材料的选择与表演的关系材料选用得如何对戏剧演出效果有着直接影响。

戏剧服饰是人物造型不可或缺的部分,戏剧表演具有唱、念、做、打等特点,所以,戏剧服饰除了塑造人物外,还应该帮助演员表演,使舞蹈动作更舒展得开和更美。

因此,传统戏剧服饰在选择用料上多数用丝织品,丝织品比较柔美,有利于表演。

2.2泉州传统戏剧服饰的材料及特色泉州传统戏剧服饰在制作过程中所采用的面料随着历史的演变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以往时代,戏服制作用料讲究,其面料选用多数为丝型面料,主要有锦类、缎类、绸类、纺类、绒类等丝型织物。

基于当前的社会情况,传统戏剧服饰消费群体相对狭窄,并没有像其他产业那样带来很高的经济价值,受经济成本的制约,现在泉州传统戏剧服饰面料材质的选择中,真丝缎较少甚至没有,多数为化纤材料,其中色丁布的应用较为广泛。

2.2.1锦类锦的特点是外观五彩缤纷,富丽堂皇,花纹精致古朴,质地较厚实丰满,采用的纹样多为龙、凤、仙鹤和梅、兰、竹、菊以及文字“福、禄、寿、喜”、“吉祥如意”等,再配合上几何纹样,构成具有浓郁特色的花纹图案。

锦类织物多用作装饰布,在戏剧服饰中多用于边缘处,例如制作腰带、领带等。

2.2.2缎类缎类包括绉缎、软缎等。

绉缎,是真丝缎中的一个品种,一面缎纹平滑光亮,另一面呈绉纹效应。

织造时强捻纬丝以两根左捻、两根右捻相间织入,经练漂后因退捻作用而使织物一面呈现起绉效果,另一面则在有光泽的缎面上显出隐约的鱼鳞形绉纹。

该绸面平整光滑,质地紧密,手感柔软润滑,色泽鲜艳而不耀眼,使织物有雍容华贵之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