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保护的基本原理线路正常运行时:Z=U/I=
Z1L+Z L d≈Z L d Z=U/I=Z1L+Z L d≈Z L d为负荷阻抗值大角度在30°左右
线路故障时:Z=U/I=Z1L k=Z k
为故障点到保护安装处的线路阻抗即短路阻抗值小角度在60°~90°左右
利用线路故障时阻抗下降的特点构成
低阻抗保护习惯称距离保护
•特点:
保护区基本不受系统运行方式的影响
能够区分短路与负荷状态•应用:
110K V及以上线路
基本原理•概念
距离保护-反应故障点至保护安装处的阻抗(距离)并根据阻抗的大小(距离的远近)
确定动作时限的保护。
用符号表示。
测量阻抗-保护安装处母线电压与流过保护的电流的比值。
又称为感受阻抗。
Z M=U/I
整定阻抗-当Φs e t=Φz L 时保护区末端至保护安
装处的线路阻抗。
用符号Z s e t表示•基本原理①线路正常运行时:Z M=Z L d>Z s e t保护不启动
②线路故障时:Z M=Z1L k =Z k>Z s e t保护不启动Z M=Z1L k=Z k≤Z s e t 保护启动
③启动后的保护动作时限与距离有关保护1:Z M1=Z A B+Z1L k=Z1(L A B+L k)
保护2:Z M2=Z1L k
距离长时限长,距离短时限短,从而保证选
择性
•基本原理
①线路正常运行时:Z M=Z L d>Z s e t保护不启动
②线路故障时:Z M=Z1L k =Z k>Z s e t保护不启动
Z M=Z1L k=Z k≤Z s e t保护启动③启动后的保护动作时限
与距离有关保护1:Z M1
=Z A B+Z1L k=
Z1(L A B+L k)
保护2:Z M2=Z1L k
距离长时限长,距离
短时限短,从而保证选
择性三段式距离保
护•组成
距离Ⅰ段:ZⅠs e t.1=
K r e l×Z A B
K r e l-可靠
系数取0.8~0.85
可保护线路全长的
(80~85)%瞬时动作
距离Ⅱ段:Z
Ⅱ
s e t.1=
K r e l×(Z A B+Z
Ⅰ
s e t.2)
t
Ⅱ
1=t
Ⅰ
2+
Δt=0.5s
可保护线路全长及下
级线路始端的一部分
距离Ⅲ段:整定阻抗按躲
过线路的最小负荷阻抗整
定
动作时
限按阶梯时限原则确定
保护区较广包括
本级、下级甚至更远
一般Ⅰ、Ⅱ段作为主保
护,Ⅲ段作为后备保护
•主要元件及其作用
1.电压二次回路断线闭锁
元件:TV二次断线时将
保护闭锁
2. 起动元件:被保护线路
发生短路时立即起动保
护,判断是否是保护范围
内的故障。
3.测量元件:测量短路点
到保护安装处的阻抗,决
定保护是否动作。
4. 振荡闭锁元件:也可以
理解为故障开放元件。
在
系统振荡时将保护闭锁。
5.时间元件:设置必要的
延时以满足选择性。
•工作
情况
①正常运行时
起动元件及测
量元件ZⅠ、ZⅡ、ZⅢ均
不动作,距离保护可靠不
动作。
②线路故障时
起动元件动
作,振荡闭锁元件开放,
测量元件ZⅠ、ZⅡ、ZⅢ
测量至保护安装处的阻
抗,在其保护范围内时动
作,保护出口跳闸。
③T V二次断线
闭锁保护并发
出断线信号
④系统振荡
起动元件不动
作,振荡闭锁元件不开放,
将保护闭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