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乌鳢

乌鳢

第5章乌鳢乌鳢Channa argus,地方名为黑鱼、乌鱼等,在分类学上属鲈形目、鳢科、鳢属。

乌鳢含肉量高,肉嫩鲜美,富有营养,是我国广泛分布、经济价值很高的名贵淡水鱼类。

第一节乌鳢的生物学特性一、形态特征乌鳢的体形呈圆筒状,尾部略侧扁;头尖、长而平扁,上覆鳞片,颇似蛇头,口大,端位,口裂稍斜并一直延伸到眼后,下颌稍突出;上下颌、犁骨和口盖骨上密布细齿;眼中等大;鳃孔大,鳃耙粗短而稀疏,鳃腔上方有一个密布毛细血管的鳃上器,具有辅助呼吸的机能;体被圆鳞,较大;侧线较平直,但在臀鳍起点上方折断,前后两段相隔1个鳞片,侧线鳞60~67;背鳍和臀鳍均很长,几乎与圆形的尾鳍相连,无硬刺,胸鳍圆扇形,腹鳍短小。

肛门位于身体中点的腹面;鳔一室,较细长;胃呈囊状,具两个幽门垂;肠短,双曲,仅为体长的一半略多。

体背部为黑色,腹部灰白色或浅黄色,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条,头侧边有两条黑纹,奇鳍有黑白相间的花纹,偶鳍浅黄色,间有不规则的斑点,胸鳍基部有一黑色斑点(图10-1)。

图10-1 乌鳢二、生活习性乌鳢是底栖性鱼类,喜栖居在江河、湖泊、水库、池塘中水草丛生的浅水区,偏爱静水或微流水水域环境。

其生存温度是0℃~40℃,生长适温是15℃~30℃。

耐高温也耐低温,冬季潜伏于泥中停食不动。

乌鳢的适应性强,尤其能耐缺氧,即使在无水的潮湿处也能存活较长时间,夏天3~5天不致死亡,冬季可生存两个星期之久。

乌鳢还有十分出色的跳跃能力,尾重500克以上的成鱼可跃出水面1~1.5米,幼鱼也能跃高0.3~0.5米,它们常常借助这一本领向低水位水域逃窜。

三、食性与生长乌鳢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捕食方式是偷袭性掠食,并且很贪食。

苗种阶段主要以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小鱼、小虾为食,成鱼阶段捕食鲤、鲫、鳑鮍、赤眼鳟、麦穗鱼、泥鳅、沙鳅及各种杂鱼虾等。

乌鳢有自相残食的现象,能吞下相当于自身体长2/3以下的同群个体。

乌鳢生长迅速,一般当年鱼平均体长可达15厘米,体重50克左右;天然捕捞的以500克以上者居多,大者3.5~4千克,最大个体达5千克。

其生长速度与温度、食物的丰歉有直接联系。

四、繁殖习性乌鳢性成熟较早,华南地区1冬龄鱼,体长20厘米、体重130克以上就能产卵繁殖,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2冬龄鱼,体长30厘米、体重300克以上方能达到性成熟。

乌鳢的繁殖期在华南为4~9月,华中为5~8月,华北、东北为5~7月,均以6月份为繁殖盛期。

产卵场多分布在水草茂密的静水浅滩区。

乌鳢的怀卵量为每千克体重约为20000粒左右,一次成熟、分批产卵。

产卵前,成对的亲鱼会口含水草筑巢,卵就产在巢中,产卵后亲鱼有护卵习性。

卵呈金黄色,具油球,浮性,直径约2毫米。

水温20℃~23℃时,受精卵经48~60小时可孵出鱼苗;水温25℃~27℃时,经36~45小时可孵出鱼苗。

雌雄亲鱼一直护卫鱼苗摄食,大约1个月后,幼鱼长至4~8厘米时才开始散群单独活动。

第二节乌鳢的苗种繁育一、亲鱼的培育用于繁殖的亲鱼可以是野生的,也可是人工培育的。

体重一般在400~500克,体质健壮、无病无伤。

亲鱼培育池以0.02~0.03h㎡,水深0.6~1米为宜。

体重0.5~0.75千克的亲鱼,每亩可放养100尾。

经常投喂小杂鱼、小虾,雌雄分养,雌雄性比为1∶1。

二、催产与孵化挑选成熟好的亲鱼,按1∶1雌雄配对,注射催产药物PG或HCG,分二次注射。

由于乌鳢在产卵前有争夺配偶的习性,成群产卵时影响受精率,因而注射后的亲鱼可5~6对一起放在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小池中产卵,池中放入一些水浮莲或人工鱼巢。

一般水温20~25℃时,效应时间17小时左右,整个产卵过程需12~14小时,待亲鱼产完卵后,可用盛水的器皿带水捞起受精卵,集中孵化。

可用水泥池、孵化缸、孵化槽孵化。

孵化用水要保持清新,并保证有微流水,水温最好控制在25~30℃,孵化密度为10万粒/立方米。

刚产出的受精卵呈金黄色,渐转为深灰色,未受精的卵呈白色。

水温20~22℃,孵化时间45~48小时;水温25℃时,需36小时;水温17℃以下或33℃以上孵化率很低。

三、苗种培育1.仔鱼培育刚孵出的仔鱼体长4毫米,浮于水面,靠消耗自身的卵黄维持生命。

可暂养在池深60厘米的小水泥池中,每平方米放1.3万尾。

3~5天后卵黄消耗完,仔鱼开口摄食,此时应立即投饵。

以蛋黄浆、水蚤、枝角类、桡足类及其幼体为主要食物。

4~5天后,移入鱼苗培育池中。

2.苗种培育以小池为宜,面积100~300平方米,水深0.5~1米。

下塘密度为每亩放养10万~20万尾。

刚下塘鱼苗摄食水蚤、轮虫、枝角类等,尚需补充人工配合饲料;2周后,鱼苗体呈橘红色,投喂大型的甲壳类和剁碎的蚯蚓;3周后,投喂蛆、蚯蚓、小虾仁等活饵和剁碎的低质鱼肉。

此时苗种密度很大,应及时捕捞分筛,以每亩放养7万~8万尾为宜,继续饲养,当鱼苗长到10厘米左右,即可出售或转塘进行成鱼养殖。

第三节乌鳢的成鱼养殖乌鳢的成鱼养殖模式较多,如混养、单养、集约化养殖和网箱养殖等。

一、混养当前混养乌鳢的方法,常采用在家鱼的成鱼或亲鱼池中进行少量搭养,以充分利用池塘水体,清除池塘中的野杂鱼及其他水生动物,减少野杂鱼与养殖鱼种争饲料、争氧气、争空间,保证了养殖鱼类的生态环境,减少饲料成本,提高养殖鱼类的产量,与家鱼混养时,乌鳢的鱼种要有选择性,家鱼的鱼种要比乌鳢的体长大一倍以上,以免受到乌鳢的危害。

乌鳢的每亩投放量通常为30~40尾,体长选择10厘米左右,最好比家鱼鱼种晚一个月(5~6月份)下塘。

生产中一般不需给乌鳢投饵。

到年底,乌鳢可长到4~5千克。

一般可采用家鱼的成鱼养殖池单养乌鳢,并在池塘周围添设网栏,以防跳跃逃窜,池水深一般为15米,水面上种植水浮莲、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以达到隐蔽、遮荫、改良水质的作用,养殖池在投放鱼种前,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

5月中旬到6月中旬投放鱼种。

乌鳢的放养密度随鱼种的规格不同而决定:3~5厘米的鱼种,每亩放养5000~10000尾;10~15厘米的鱼种,每亩放养4000~6000尾;20厘米以上的鱼种,每亩放养量一般在1500尾左右。

以后随着鱼种的逐渐长大,应该逐渐降低放养的密度,最后每亩控制在1000尾以内。

到年底鱼体可长达3~5千克,亩产乌鳢可望达到400投放鱼种时,同一养殖池中的乌鳢规格必须严格一致,在养殖生产过程中,需多次拉网过筛,按大小规格分池稀养,以防乌鳢相互残食。

单养乌鳢时,必须不断地捞取大量野杂鱼、蝌蚪等或收取动物内脏进行投喂。

如果活饵料不足时,可给乌鳢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其原料可采用:野杂鱼肉酱、黄豆粉、花生饼、酵母粉,少量的粘合剂、维生素及适量微量元素,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要保持在40%以上。

人工配合饲料的日投量约占鱼体体重的5%左右,每天投喂两次,根据当天的天气、水温、鱼类的活动情况、摄食情况等来灵活地掌握。

三、小水体集约化精养集约化养殖是指在土池中单一养殖乌鳢的一种养殖模式。

这种养殖方式的产量比较高,并且能集中管理。

1.池塘要求乌鳢精养池以土池为好,不但造价低,而且适合其生活习性,便于调节水质,而且不损伤鱼体。

水面100~300平方米即可,水深1.5米以上,池底有10~15厘米淤泥,鱼池四周环境安静,排灌方便。

鱼种下池前,鱼池彻底排干,以生石灰清塘消毒,10天后灌水放鱼。

鱼池周围设拦网高1米以上,池塘中央或一角移植水葫芦或水花生等水生植物,约占养殖水面的1/5~1/6,以调节水质和供鱼隐避、摄食。

2.鱼种投放一般2~3月份投放鱼种,鱼种规格为50~80克/尾,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每平方米5~6尾,同池鱼种规格应大小均匀,鱼种下池时以1%~2%的盐水消毒。

3.饲料投喂乌鳢属肉食性鱼类,目前人工养殖乌鳢多数投喂小鱼、小虾等鲜活饵料,也有的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人工投喂鲜活饵料时,要注意新鲜、洁净,并用2%~3%的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后投喂,投喂量为鱼体重的6%~8%,每天定时、定位投喂2~3次。

如鱼、虾不足,也可投喂其它动物性下脚料,投喂时切碎并消毒。

4.饲养管理乌鳢集约化精养的特点是高密度,因而饲养管理要注意:(1)经常加注新水,防止水质恶化。

(2)雷雨天,防止乌鳢起跳上岸或“过道”逃跑。

(3)每15~20天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水调节水质,饲料台每星期用10克/立方米生石灰消毒一次,一旦发现鱼病及时治疗。

四、网箱养殖1.网箱制作与设置 60目尼龙网布自行缝制成规格10米×2米×1.5米敞口式网箱,设置在近池塘增氧机处或池塘流水处。

2.乌鳢鱼苗放养放养鱼苗规格1厘米左右,放养密度为每箱4尾。

3.饲养管理乌鳢苗入箱起,取鲤鱼、鲫鱼和螺蚌肉做成肉浆,肉与水之比为1:2,每次加入适量的食盐,投喂的原则是吃多少投多少。

日投喂3~4次。

日常管理上,注意及时清洗网箱,根据所需流水、启动增氧机,使箱内外水体加快变换,改善网箱水质。

五、病害防治1.预防保持水质清新、饲料新鲜充足,先期用药对水体、食台、渔具等进行消毒。

对捞起的病鱼、死鱼应及时深埋处理。

2.常见病治疗(1)水霉病。

因鱼体受伤,体质虚弱感染水霉或绵霉所致。

症状表现为体表像棉絮状,病灶处充血或溃烂,最后因衰竭而死亡。

防治方法:拉网操作和运输时,尽量避免鱼体受伤,鱼种受伤必须用3%~4%食盐水浸洗消毒。

放养鱼种规格大小基本一致,并保证饵料充足。

(2)腐皮病。

鱼体因受伤感染嗜水气单胞菌而发病。

症状表现为病灶溃烂、红肿或脓肿,严重时出现断尾,口腔、头部溃烂,不久即死亡。

防治方法:定期用1克/立方米漂白粉全池泼洒预防。

(3)腹水病。

池水恶化,鱼体感染细菌发病。

症状表现为鳞片竖起,似“松果”,眼球外突,皮下积水,肌肉水肿,腹部膨大,肛门红肿。

防治方法:保持水质清新,投饵做到“四定”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发现此病,及时投喂药饵。

100千克鱼用新诺明6克拌饵投喂,3天一个疗程,2~3个疗程即可治愈。

(4)烂鳃病。

鳃寄生中华鳋或感染革兰氏阴性杆菌而发生烂鳃。

症状表现为鱼体发黑,独游水面不怕人,鳃部粘液增多,鳃片红肿。

防治方法:寄生虫性烂鳃病可用0.3克/立方米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每月一次,有较好疗效。

细菌性烂鳃病用1克/立方米漂白粉全池遍洒消毒杀菌。

复习思考题:1.乌鳢是如何摄食的?2.如何进行乌鳢的苗种培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