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数据中心项目融资方案1.项目概述1.1建设背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我国顺应这种发展趋势的要求,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过程;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我市将依托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吸引集聚一批知识密集、信息密集、创新密集的先进制造业和高度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利于优化社会管理、改善民计民生,有效促进城市公共资源协调,高效配置,提供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有利于加快打造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通过促进全市信息化、智能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我市的辐射能力。
长期以来,政府各部门部拥有着大量城市基础数据资源,但由于管理分散,制度规不健全,造成重复采集、口径多乱、数出多门;各部门的指标数据自成体系,标准不一,共享程度较差。
随着政府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管理职能的转变,就要求必须能够全面、准确掌握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强化政府部门掌控决策信息资源的能力,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需求越来越紧密,但当前部门间信息共享多是点对点方式,没有统一的数据交换管理平台。
因此各部门对加快解决数据资源分散管理、数据共享不足的问题需求十分迫切,需要建立城市公共数据中心以解决以上问题。
1.2建设容1、标准规体系制定与我市公共数据中心采集、管理与发布,以及与公共数据中心建设相关的各项必需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及指导文件等。
2、统一制度和考核标准要加强做好公共数据中心建设中的制度建设,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有章可循。
要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应用层次的管理和使用人员开展培训,要加强对数据库中心建设和数据应用工作的考核评定,并纳入到年度工作目标考核。
3、公共数据中心调研、收集、更新和建设公共信息基础数据库,包括地理空间基础数据,人口基础数据、法人基础数据、建筑物与房屋基础数据、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并在此基础上与城市运行、公共服务、业务应用结合,实现数据抽取、清洗和挖掘分析,构建满足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各业务应用系统所需的城市运行数据库、业务共享数据库以及满足公众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应用需求的公众服务数据库,为我市智慧城市建设、管理、领导决策和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1.3建设规模本项目建设总投资估算为1200万元。
1.4功能定位依托智慧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系统的建设,可以实现各委办局、各所辖地区的经济社会综合数据采集交换,为各部门提供更广泛的信息共享支持,一方面数据信息从各委办局、各所辖地区整合接入,另一方面也为政府和这些接入部门提供全面的共享服务。
同时,以智慧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指标体系建立为基础,整合来自各委办局和各所辖地区的、经过审核转换处理的数据资源,可实现对经济社会信息的统一和集中存储,确保数据的唯一性和准确性,为今后政府工作提供一致的基础数据支持。
依托智慧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可有效整合各政府部门所掌握的全市经济社会信息资源,满足政府业务对统一数据资源共享需要,进而提升形势分析预测水平,对政府在发展规划、投资布局、资源环境、管理创新、科学决策等业务提供强有力支持,提高了政府部门掌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能力。
1.5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1.5.1社会效益公共数据中心的建设完成,进一步丰富了XX市公共基础数据,包括地理空间、法人、人口、房屋、宏观经济等,可以通过我市的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基于空间未知的实时信息资源交换,提升城市资源建设和利用率,效益显著。
基于智慧城市云平台提供的多类型、多时相、多来源的信息资源,有力的支撑了各业务部门的业务系统建设,实现跨部门协同办公,节约了办公成本,提升部门信息化和城市管理水平。
项目建设将为智慧城市建设强大的基础数据和平台软件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提升我市信息化建设水平。
1.5.2经济效益我市公共数据中心库的建立,可以为我市带来以下诸多经济效益:➢减少各类信息库建库成本通过公共数据中心的建设,可以形成统一的公共基础数据库,降低信息采集、建库和维护方面的投资成本,避免了重复投资。
以地理信息基础库为例,通过建立我市公共地理信息基础库,规划、国土、城管、交通、公安等部门共享统一的地理信息资源,可以避免不同部门对基础地理数据的重复采集。
➢促进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公共数据中心将对各类数据进行整合,形成完整、全面、统一的信息库群。
信息库群的对外公开应用可以促进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人口信息可以应用于教育、医疗等领域,各领域可以人口分布、结构特征等情况针对性地开展各自业务等。
➢提升城市形象,引导行业发展,吸引企业投资公共数据中心的建立,可以快速建立部门信息的公有化,有效支撑我市正常、健康的运行,更好地为各个部门、公众、企业提供信息资源服务。
通过宏观经济库、法人库的建立,可以规企业的良性发展,指导经济政策、指标的更改,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2.发展环境分析与目标2.1SWOT分析2.1.1优势分析XX市在政策保障、区位发展、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有着非常好的优势,为全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1.1.项目优势本项目结合我市实际,科学梳理分析城管、公安、民政、计生、工商、地税、国税等部门的业务数据,基本建成以地理信息、法人信息、人口信息、房屋信息、宏观经济信息为支撑的我市公共数据中心。
构建各种时空可视化的信息系统,实现跨部门的协同共享,促进各部门业务系统的深化应用,推动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市公共数据建成后,可以大幅度减少公共基础数据的建库成本,节省财政投入资金,同公共数据中心的建立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业务数据共享,并为部门之间业务协同、优化行政流程提供了数据基础。
同时公共数据中心的建立可以有效整合XX市的各类信息资源,各类信息资源的公开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市民和企业,为市民的生活、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2.1.1.2.地域优势XX市,隶属于维吾尔自治区,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处亚欧大陆中心,有着广阔国际市场的空间优势。
XX市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优势明显。
XX市素有“西域咽喉”的美誉,城市中心地处乌昌地区“半小时经济圈”,“乌昌石城市群”核心区东距乌鲁木齐市30公里、国际机场18公里,312国道(乌昌大道)、乌奎高速公路和联通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北疆铁路穿城而过。
作为东联地,西出中亚、欧洲市场主通道的核心区,特别是中央站在国家战略层面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XX市必将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发展机遇,将自身建设成为向西开放、开拓中西亚市场的黄金枢纽和桥头堡。
随着乌鲁木齐机场迁建、乌昌大道二期和乌昌城际轻轨项目的即将启动,XX市将形成空运、铁路、高速公路等现代交通方式于一体的大交通、大流通格局,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和突出。
2.1.1.3.国家政策和本地规划的优势在十八大政府报告指出的“新四化”的发展指引下,智慧城市建设是推动城市更好、更快的集约化发展的理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镇域社会经济作为宏观经济的基础,其地位与作用日益显现,其发展状况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
工业化和信息化则是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镇域经济的重要驱动力量,而智慧城市对于中国城市化道路有重要的意义。
在《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2030年)》与《XX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快信息化建设。
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着重应用、资源整合的原则,加快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大力推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推动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深度融合,提升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
启动数字我市体系建设。
”2.1.1.4.收入大幅增加,资金有保障优势2013年末,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358.66亿元,同比增长20.29%;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62.72亿元(含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49亿元,同比增长25.53%),剔除州财政“三税”分享收入5903万元后,全市实际完成财政总收入62.13亿元(含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90亿元,同比增长26.13%)。
2014年1-6月份,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75.6亿元,同比增长22.6%;地方财政收入22.2亿元,同比增长45.7%,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2.34亿元,同比增长29.12%。
我市近年经济快速发展,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智慧城市”建设资金已列入财政预算,资金有保障。
2.1.2劣势分析XX市信息化基础建设较为薄弱,各类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不全且分散在多个部门,例如规划、国土都有各自的地理信息系统,具有二维图等地理信息数据,但是缺乏城市三维模型、实景影像、倾斜影像等先进的地理信息资源,在整合五大基础库和其他库过程中,也有必要完善各类信息资源库的采集和更新。
2.1.3机会分析2.1.3.1.国家政策支持我市地处北疆,属于少数民族自治州,同时又属于西部地区,是“十二五”重点规划发展地区,它同时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边境地区开放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国家侨务政策等。
所以我市自治州已经成为中国开放政策最为富集的经济区域,对我市发展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政策环境。
国家对口援疆工作全面展开,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
近几年援疆省市国有企业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带头参与我市重大项目建设,为我市带来了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理念以及高水平的企业管理队伍,各项工作体现出了援疆工作机制领先、项目建设领先、促进当地劳动力就业领先、深化改革领先、改善民生领先“五个领先”,对推动XX市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和久安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对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形成长远竞争力和经济优势,推动XX市跨越式发展和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2.1.3.2.新型城镇化大力建设XX市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工作,在《XX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牢牢把握‘十二五’时期XX市大企业、大项目落地和城市经济加快发展的有利契机,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以提升人口聚集能力和综合承载力为突破口,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加快培育一批特色小城镇,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推进。
”2013年委托、、等地编制乌昌大道街景整治、公共交通、抗震防灾等6个专项规划。
目前抗震防灾专项规划方案、南片区核心区总部基地启动景观规划方案已编制完成;10个乡镇总体规划和53个行政村规划通过验收。
XX市紧紧围绕“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目标,2013年投入33亿元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乡环境明显改观,建成区面积达6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至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