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山汉墓讲解词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龟山汉墓参观。
非常荣幸能够为各位做讲解服务,我是本次导游xxx。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座汉墓于1981年2月由当地的农民开山采石无意间发现,1993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
墓的主人是西汉第六代楚王襄王刘注与夫人。
墓的总面积为700多平方米,容积达到2600多立方米,几乎掏空了整座山体,是目前徐州地区唯一能够确定墓葬主人身份的汉代楚王陵墓。
1996年被国务院定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荣膺20世纪100项中国考古大发现之一。
2005年被列入“十一五”期间保护单位100处国家重点大遗址保护专项。
该墓工程浩大,设计巧妙,施工精细,被誉为“中华一绝,千古奇观”。
现在让我们继续了解墓葬的主人-----刘注。
汉朝是古代徐州社会发展的兴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才辈出,它总共有400多年的历史,分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总所周知,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布衣登上皇帝宝座的人,徐州是他的故乡,公元前202年,由于刘邦初定天下,骨肉不多,所以大封同姓王,以此来巩固政权。
为确保刘氏江山的稳固,高祖曾与诸大臣刑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攻击之”。
他把自己的弟弟刘交封到徐州,管辖36城,封为楚王。
这张图片为历代楚王的一个世系表。
作为诸侯王,他是封国内的最高统治者,一般由皇帝封立,诸侯王薨,王位由王太子承嗣,若太子早卒,即有其他子或孙继立。
墓主人刘注就是刘邦同父异母的弟弟刘交的重孙,刘注在位13年,时值汉武帝统治的鼎盛时期。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组照片是山体没有被挖掘之前的原貌,这座山犹如一只乌龟。
头朝北,尾向南,故得名为龟山。
今天我们参观的这座汉墓就在此山腹中。
从下面的这组照片中,我们可以了解该墓发掘现场时的情景,这些巨大的条石是用于堵塞甬道的,每块塞石都重达6吨以上,主要是作为防盗之用。
当时堵塞甬道的塞石,分上下两层,总共26块,把56米长的甬道从头到尾全部堵塞,接缝严密,连一枚硬币都难以塞进。
经专家确定,汉墓的甬道在当时处于龟山的半山腰,并且从塞石的质地判断不是本山的石头,是从西南很远的地方运来。
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汉代,古人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庞然大物运输到此地,并塞在这狭小的甬道内的呢?这可以说是难解之谜了。
另外每块塞石的所在位置都有它特殊的编号,这就是发掘南墓道的照片。
大家可以看到在展厅中陈列着许多珍贵的文物,您首先看到的是一组鼎。
说到鼎,它最初的作用只是作为炊具-----相当于咱们现在的锅,后来才改为祭祀所用,成为身份的象征,史书记载天子可用9鼎,士大夫7鼎,诸侯王5鼎。
旁边是一组药浴的实用器物,都是以青铜为主,这其中包括铜浴盆、铜臼、铜杵、铜量。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龟山汉墓的出土文物中的精品代表------鎏金铜熏,国家一级文物,曾出展四个国家。
高22.3厘米,通体流金。
所谓鎏金,是指在饰物的表面镀一层金,起到防腐的作用。
造型和纹饰都十分精美,是罕见的工艺珍品。
它上盖可以打开,里面盛放点燃的熏香,幽香四溢,让人心旷神怡。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沙盘,由它我们可以想象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条件下,古人是怎样在这样一座大山腹内打凿出两天近乎平行的甬道的。
而古人在修建墓葬的时候,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对山体进行勘测的,我想这些问题就连我们现在的考古学家也难以得出精确地结论。
因此这也成了龟山汉墓的一个未解之谜。
通过这个沙盘,我们会看到整个墓的设计既科学又合理。
它分别由南北两条墓道、两条甬道以及15间墓室构成。
最为突出的部分可谓是它的两条精确地甬道,相对平行。
这个时期的墓葬大部分建在山体内,主要是因为:一个是汉代的葬制,再者是因为古人认为,如果平地起坟的话,目标太明显,建在山体内,一方面象征基业永固、死后也要威风,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防水淹没、防盗的作用。
我们来共同看一下徐州地区墓葬的分布图。
我们这座城市比较特殊。
四周都是山,而且有黄河流经,是山围水绕的地方,徐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说到汉朝,封在徐州的楚王就有13个,他们都是刘姓诸侯王,权利仅次于朝廷。
依汉代葬制,地方诸侯王薨后应埋在其分封国内,徐州地区发现的汉代诸侯王均是凿山为墓,工程浩大,且神秘莫测。
现在已经发现了8处。
其他汉墓主人的身份有待进一步考证,唯一确定身份的就是龟山汉墓。
确定身份的根据是什么呢?正是这方龟钮银印,它质地为白银,印纽上方是一直爬行的乌龟。
它翘首远眺,憨态可掬。
其背甲、腹甲刻有文饰,下腹镂空,眼鼻雕刻精致。
下方用小篆刻了“刘注”二字,字体厚重含蓄,为研究汉代王侯印不可多得的实证。
关于这个印章,还有一个有趣的来历,那是1982年的11月份,附近的一个农民在墓室里面捡到刘注的印章,挂在自己身上达4年之久,由于该农民不清楚它的特殊作用及其价值,其间还试图把上面的刘注二字磨掉,直到1985年文物普查时,才从他手中征集过来,为确定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早在1972年的时候,首先发现的是它的陪葬墓,只有20平方米,据推测墓葬的主人可能是刘注的姐妹或者是女儿,其出土珍贵的文物就多达720多组。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主墓没有被盗的话,陪葬品应该是无法估量的。
由于龟山汉墓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汉代工匠巧夺天工的建筑技艺。
因此,《龟山汉墓参观记》一文,于1999年入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
2005年又入选国标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
全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读到《龟山汉墓参观记》这篇课文,将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了解龟山汉墓了解汉文化的博大精深。
各位游客这边请,这边展柜里面是极具汉代特色的陶俑。
其特点是:造型特别,色彩斑斓,可谓是栩栩如生,体积虽小,但比例准确,这也代表了汉代陶俑写意、简朴的成熟风格。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塞石是南甬道上层的第一块石头,上面印有四十八个字,依次是:“帝百上石,楚古尸王通于天述葬棺椁不布瓦鼎盛器令群臣以葬去服毋今玉器后世贤大夫幸视此书目此也心者悲之”。
这48个字中,题首四字明显大于正文文字,用笔舒缓而意态凝重。
这48字表现了书体由小篆向隶书演变的过程中的古拙,是中国书法自定义时代,西汉早期古隶之一,夜市古代碑刻考古的重要发现。
这段刻铭,无论从书法艺术还是文字内容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字的大体意思是说:我虽身为一代的楚王,敢于向上天发誓,墓葬中没有放置任何金宝玉器和值钱的陪葬品,只放置了棺木和尸体,如果后人有幸看到这段文字,应该产生同情之心,所以没有必要再动我的墓穴了。
我们考古工作者在龟山汉墓北侧的陪葬墓中,就出土了720多组珍贵文物,更何况这座主墓呢,也许正如人们常讲的那句话:此地无银三百两!现在大家看到的是龟山汉墓的第一个组成部分------墓道。
它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因此它拥有南北两条墓道,而墓道又分为内墓道和外墓道两段,其特点是内墓道窄短,呈喇叭口状,而外墓道近似于长方形有比较宽大。
在墓道的两侧还可以看到筑起的夯土墙。
其主要用于封闭裸露在外的墓道,同时还起到保护墓葬的作用。
考古专家清理墓道时发现,龟山汉墓的墓道有别于徐州其他的大型汉代墓葬,其墓道平整,宽阔,夯土层也建造的十分精细,因此众多专家推断认为龟山汉墓是徐州地区汉代墓葬发展的高峰时期。
由于历史原因,龟山汉墓在1981年墓葬发掘时并没有被全部发掘出来,直至2005年我们对龟山汉墓进行了保护和展示二期工程,今天两条墓道才得以展现在我们各位面前。
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就是南墓道。
它全长22.1米,是当年运输楚王襄王刘注的棺椁进入墓葬的唯一通道。
为了更好的保护历史文物,也为了更全面,更清晰的吧两千多年前古人留下的历史遗存展现给大家,在墓道保护工程中,我们用玻璃搭建的这个栈桥,就是想通过古代与现代两种建筑设计手法,向大家展示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文明。
在墓道的两侧,我们各位还可以看到两个方形的土堆,这就是我们刚刚讲到的夯土墙,也称封土。
由于在汉代的龟山溪路,也就是现在的入口处,山势十分平缓,墓道将被裸露在外面,聪明的古人为了封闭墓道,保护墓葬的隐密,同时为了防止人为地破坏和自然地侵蚀,于是在这个部分修建了夯土墙。
这段夯土墙的特点是:下厚上薄,顺着山势东高西低,长4.6米,宽3.3米,墙体较为坚硬,做工也十分精巧,总共分为十三层,每层都用碎石隔开,界限十分明显。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部分是甬道,它高为1.78米、宽1.06米、长56米。
甬道沿中轴线开凿,最大误差仅为5毫米,精度为万分之一。
各位游客,可以从这条激光线来看,甬道与红线几乎绝对平行,是世界上打凿精度最高的甬道。
在进入甬道后,各位游客可以用手触摸一下四壁,您会发现它十分的光滑圆润。
这全部是当时工人打磨过的,而上面的夹角也呈直角。
这样形状规则的塞石就能严严实实的封闭整个墓葬。
走到这里,各位游客,还可以发现原来平滑的石壁上出现了块石形状。
这是由于龟山是石灰岩山体,在打凿时出现了塌方,聪明的工匠们用规则的人条石镶嵌在上了。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十五间墓室的第一间,马厩。
这间墓室面积为22.2平方米,中间的水池为饮马的水槽,石头是拴马桩。
当时在此出土了两件文物,一件是陶盆用来作马的食槽,另一件是陶俑,象征着马夫。
不过这间墓室最大的特色还在于它的墓室顶部。
类似于草原上的蒙古包,使用四角攒尖顶,乍一看像是四块巨石拼砌而成,其实它是一个整体。
在还未发明火药的汉代,全部依靠工匠手工雕凿。
讲到这,有人要问,为什么要在墓里打造马厩?一个简单的马厩值得费那么多功夫吗?在汉代初年,经历了常年的战乱,社会经济十分困难,百业待兴,连皇帝也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样的马。
正可谓“天子不能具纯驷,将相乘牛车。
”汉朝从高祖刘邦到“文景之治”都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力图发展经济。
而马不仅仅是重要的军事、运输、生产工具,也成为贵族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所以养马业在汉朝倍受重视,出现在刘注的墓里也就不奇怪了。
这里面的一间是楚王的车马室,也就等于我们今天的车库。
中国古代陆地交通工具以马车为主,但在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的封建社会,并不是每个人乘坐的马车都是一样的。
皇帝、诸侯可以乘坐四到六匹马的车,并且车体宽大,车内可座可卧,还可以调节温度。
而一般的官员、贵族就只能坐一批到两匹马的车,而车体和功能也大大的缩水了。
刘注作为一代楚王是大权在手的诸侯王,所以车马室中摆放的正是四匹马的马车。
在看过马厩里的四角攒尖顶后,您也许留意到了这间墓室的顶部,与前面的不同的是这间墓室使用了五坡顶。
由于面积较大,为了防止塌方,工匠掏空四周时,在中间留下一根石柱,用来支撑墓室,我们称为擎天柱。
像这种中心柱结构,虽然与敦煌石室的中心柱结构不同,但是就建筑研究的角度来看,至少在西汉初年墓室中就已经采用了这种结构了,对研究西汉的建筑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现在请各位随我来到对面的小车马室。
这间车马室,面积5.91平方米,为四角攒尖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