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专业课及共同课考试大纲专业课与共同课通用,但出题形式与答题程度要求有所区别古代音乐史部分教材:参看《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配套音响:专业课CD十张一套;共同课七张一套(音乐学系办公室有售)。

一、远古(约前21世纪以前)(一)概述人类在从原始落后的低级阶段逐渐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与生俱来的创造音乐和接受音乐的能力也随之与日俱增。

中国古代的先民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以创造了音乐,并在夏朝以前已经产生了一些作品和乐器。

(二)远古时期的考古音乐资料陶埙:陶土制作,圆形或橄榄球形吹奏乐器。

内空,外有吹音孔和按音孔。

常根据音孔多少来称呼。

骨哨:动物肢骨做成的哨子。

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距今约有9000年形制统一,制作规范长约20厘米,直径约1厘米开管管侧开有7个孔,没有当今笛子的吹孔和笛膜孔有的骨笛上面还留有设计音孔位置的刀痕标记直吹,吹奏时将骨笛斜持,使顶端吹口与嘴保持一定倾斜度,吹奏时大部分气流进入管内,在管内一侧形成气体震荡而发声陶钟:陶土制作的钟考古学家认为钟铎先是由竹、木制成,后来用陶制作,再发展到用铜制作原始乐舞图(三)历史传说中的远古时期音乐••••••••••朱襄氏,葛天氏,伊耆氏,伏羲氏,女娲,神农氏,••••••••••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舜,禹(四)关于中国音乐的起源1,中国音乐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萌芽2,萌芽时期的音乐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3,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具有多民族的特点二、章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771年)••(一)概述(二)历史传说中的音乐作品《九歌》,《九辨》,《九韶》(《九招》),《时日曷丧?》,••••••••《大濩》,《桑林》,《大武》(三)“雅乐”与礼乐音乐1,“雅乐”的来源“雅乐”一词今存文献中最早见于《论语·阳货》雅(夏)原是地名,是周族的发源地“雅”的音乐,实际就是周族的传统音乐2,礼乐制度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相传是周公旦参照夏礼和殷礼制定的;后经汉初文人追记,基本内容保留在《周礼》、《仪礼》和《礼记》中西周礼乐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等极化的音乐制度2)繁复的音乐礼节3,专职乐师的产生和音乐机构的建立专职乐师:黄帝时有乐师伦,舜时有乐师夔,尧时有乐师质;大约夏时起,有“瞽”(盲人)担任乐师巫,是古代祭祀活动中能以歌舞沟通鬼神的人女性巫曰巫,男性巫曰觋音乐机构:瞽宗,是乐师瞽人的宗庙大司乐,是西周时建立的庞大的音乐机构负责人:大司乐职能:1)掌管宫廷贵族子弟的学习2)掌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大司乐中共有一千四百多人4,音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以培养人的思想感情为目的西周的音乐教育包括师、乐、舞三个方面(四)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1,《易经》中的民歌《周易》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一部筮书,即算卦书《易经》相传萌芽于殷周之际2,《诗经》中的早期作品《诗经》中的“二雅”中的周族历史叙事歌、风俗歌都属于西周、甚至西周以前的作品3,四夷之乐是指华夏民族四周的少数民族音乐另: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流入宫廷,丰富了宫廷的礼乐音乐,也促进了西周音乐的发展(五)乐器的发展1,考古发现的古乐器1)埙2)磬3)鼓4)钟2,甲骨文中关于乐器的字1)磬2)鼓3)庸4)龠5)和6)缶7)竽8)乐3,“八音”乐器分类法相传虞舜时已经有之1)金(钟-编钟、钲、铙、铎等)2)石(磬-编磬)3)土(埙、缶)4)革:鼓类乐器,如建鼓、悬鼓、鼗等5)丝(琴、瑟)6)木()7)匏(笙、竽)8)竹(龠、箫、管)(六)乐律学的形成1,古乐器测音与音阶问题由商代无音孔陶埙能吹奏的音来看,商代已经具备产生十二律的音乐基础了2,十二律、五声音阶名称的产生十二律的产生相传在黄帝时代真正的十二律和五声音阶的名称所见最早文献是《国语·周语》和《周礼·春官》3,宫调理论“宫”的含义就是“均”,是指一个八度中的各音位置“调”则是以每宫之中宫音之外的各音为主音的调“宫调”是我国古代音乐基本理论的概称三、春秋战国(前771至前221)(一)概述1、周朝的礼乐制度土崩瓦解,民间音乐蓬勃发展起来(雅乐衰落,俗乐兴盛)2、音乐作品、乐器、音乐表演艺术、音乐基本理论思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3、在诸子百家学说的影响下,各家各派的音乐思想随之产生(二)民间音乐1,雅乐的衰落和俗乐的兴盛俗乐中,影响最大的是郑国和卫国的音乐俗乐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乐律学、乐器学、音乐表演艺术以及音乐美学思想的进步2,《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十五国:周南、召南(楚文化)、邺、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3,《楚辞》音乐《楚辞》源于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依据楚国民间歌调填词的诗作。

著名的《离骚》是根据一首名叫《劳商》的楚国乐曲填辞的。

《楚辞》中最突出的也是最重要的是每部作品末段的“乱”《楚辞》除了有“乱”的音乐段落外,还有“少歌”、“倡”的音乐段落,其结构位置处于全篇中间4,荀子《成相篇》及其他“成相”是古老时代的产物,最初是一种讲述成治道理的职事,担任这种职事的人叫成相句式短小整齐、韵脚密,演唱时必定节奏紧凑,顿挫分明,属于说唱一类的文艺形式(三) 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1,歌唱艺术人们在唱歌实践中,逐渐发现了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演唱者性格之间的关系,以及歌唱艺术的规律2,古琴艺术据传远古的“伏羲氏”时代古琴即已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古琴已相当流行演奏家:师襄、伯牙、师涓、师旷等作品:《文王操》《高山》《流水》《清商》《清角》《清徵》(四) 乐器和器乐音乐•••••••• 编钟,编磬,琴,瑟,笙,排箫,篪,筑,筝,乐队(五) 乐律学1,《管子·地圆》和《吕氏春秋·音律》的三分损益法《管子·地圆》:宫81*3/4=徵108*2/3=商72*3/4=羽96*2/3=角64《吕氏春秋·音律》:从黄钟起一直推算到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2,曾侯乙钟铭中的乐律学文字3,其他有关乐律学的记载刘向《新序·杂事》:“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六) 音乐思想1,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及荀子关于音乐的论述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1)视音乐为一种人的必备文化,和“诗”、“礼”一样,是人受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2)对一个社会来说,孔子认为礼和乐相配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3)孔子的音乐思想随中国儒学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相传为楚国人):1)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视音乐为一种奢侈生活的享受而极力反对之2)对音乐采取片面而极端的看法,为后人所不取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人):提出“法天贵真”,以崇尚自然为根本1)认为音乐之美在乎于其自然,自然的声响是最美的音乐2)对儒家的礼乐观念进行抨击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赵国人):1)强调儒家的礼乐思想,批判墨家的“非乐”论2)认为音乐的目的是感化人心乐与礼相结合,是治理社会国家的重要手段2,《乐记》的音乐思想据考《乐记》为刘德(河间献王)编,是儒家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有抽象概括问题,寻求一般规律的特点,是它的理论价值所在《乐记》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一面,有其相对性《乐记》的主要内容:1)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有着内在的艺术规律2)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感情,和“礼”结合起来,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3)礼乐是治理国家的工具对个人来说,礼乐可以起到节制的作用;对国家来说,可以达到治理国家的效用《乐记》集中了先秦关于音乐的各方面的论述,是一部先秦儒家音乐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中国音乐思想的发展和中国音乐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前221至后589)(一)概述(二)汉乐府乐府机构原为秦代所设汉武帝时扩建乐府,收集了黄河、长江流域和南北许多地方的民间歌谣,宫廷里也由此整理编辑了一些民间歌谣集乐府又吸收了大量的民间乐工乐府的扩建,使朝廷内外民间音乐一时兴盛起来汉乐府的扩建与协律都尉李延年的音乐才华有很大关系汉哀帝罢乐府,乐府就此结束汉乐府的历史贡献:1)大量民间音乐传入宫廷,丰富了宫廷的音乐生活,极大地推动了汉朝音乐的发展2)当时的文人、官吏以民间曲调填写新辞,依民谣的题材再创作,留下许多作品,在文学上形成了“乐府诗”的艺术体裁(三)鼓吹乐与横吹乐一、鼓吹乐: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的合奏乐,其原始形式源自北方游牧民族,秦汉之际渐渐传入中原鼓吹乐的吹管乐器主要是排箫、笳、角等;打击乐器主要是鼗、鼓、铙(汉代曾留下“鼓吹铙歌十八曲”)鼓吹乐作为一种乐队形式,用于宫廷礼仪、宫廷燕乐和军乐(用于军乐的又称为“短箫铙歌”),其中用于宫廷的鼓吹,又成为黄门鼓吹;骑在马上边行边演奏的,又称为骑吹二、横吹乐:其形式、用途与鼓吹乐很接近汉代以后,鼓吹乐和横吹乐都被作为宫廷的礼仪音乐而继承下来(四)相和歌与清商乐相和歌:汉乐府扩建以后,原始的民间歌曲经过乐人们的加工提高,用各种乐器伴奏来表演,被称之为相和歌汉代的相和歌在东晋南渡以后被保存在清商乐里相和歌中艺术的形式和体裁丰富而多样化,其中艺术形式较为复杂的是平调、清调瑟调、楚调和大曲平、清、瑟、楚调属于楚声体系,他们是继承了先秦楚声发展而来相和大曲是一种除主体部分之外,又有“艳”(“楚歌”)、“乱”、“趋”(原是吴地的一种民歌)等段落的多段结构的乐曲,其主体部分称为“曲”;“艳”用于“曲”前,原是楚国民歌的一种体裁;相和大曲的结构形式:1)曲前加艳(瑟调大曲《步出夏门行》)2)曲后加“趋”(瑟调大曲《淖歌行》)3)曲后加乱(瑟调大曲《病妇行》)4)曲前加艳,曲后加趋(瑟调大曲《艳歌罗敷行》)5)艳、趋两段结构(瑟调大曲《艳歌何尝行》)6)富于艺术性的“但歌”(是一种歌唱形式)和“但曲”(是一种器乐曲)清商乐:(“清商”一词初指一首琴曲名,后来文人多把它比喻为美好的音乐)曹魏时期,宫廷里建立了一个音乐机构,名清商署,主管人是清商令东晋以后,汉魏时期的音乐也迁移到了南方,它们和江南的民间音乐一起被统称为“清商乐”清商乐主要由吴歌和西曲构成1)吴歌:即吴声歌曲,产生于长江下游、建邺地区的民间音乐,内容多表现家庭儿女的意趣“吴声”中有一种以旧曲而创新的编曲手法称之为“变”2)西曲:流行于江汉一代的民间音乐,即所谓“荆楚西声”吴歌和西曲在音乐结构上,除主体部分外,还有“和”声与“送”声(五)古琴音乐古琴发展到魏晋时有十三个徽位,其形制大体已经定型1,《广陵散》当今研究者大都认为《广陵散》叙述了“聂政刺韩王”的故事题材2,《碣石调·幽兰》这份乐谱使用文字记录左手按弦位置,右手如何弹奏,这种记谱法是减字谱的前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