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
第一课时
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翻译全文,掌握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背景资料】
一、解题:
(1)志,记的意思,它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
(2)“项脊轩”介绍:(学生读注释1)
二、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对于名字由来有两种解释:
解释一: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
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
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解释二: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二、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
作者自幼苦读,9
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其后20多年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
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
64岁时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上任一年后,病故。
虽然作者仕途多舛,但在文学上,尤其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
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一学一教】
1、录音范读,正音正句读:
2、自由诵读,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
【二学二教】
完成项脊轩纪事年表
先是(15岁之前)有诸父分家事、妪述先妣生前事。
束发(约15岁):修葺南阁子及之后读书轩中。
中有先大母探望、以脚步声辨人和轩四次遭火事。
18到19岁:写了《项脊轩志》的正文。
后五年(23岁)妻魏氏嫁入归家。
中有妻从归问古事,凭几学书事。
有述诸小妹问阁子事。
后六年(28岁):妻亡,室坏不修。
当年有种枇杷树事。
后二年(30岁左右):复葺南阁子。
其后不常居。
其后若干年:亡妻所植枇杷树已亭亭如盖。
(完成附记)
【当堂训练】
说说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翻译全文,掌握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一学一教】
1、自译课文
2、检验文言自译情况
3、指名学生试翻译下列句子
(1).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2).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3).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珊珊可爱。
(4)。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二学二教】
自主学习
(一)、解释加点词
凡再..变矣
先.妣尝一至殆.有神护者
吾妻来归
..
吾妻归宁
..迨.诸父异爨已.为墙
先大母
..婢也比.去,以手阖.门时.至轩中
余自束发
..好.
余扃牖
..而居
大母过.余曰
久不见若.影
而母立于
(二)词类活用(指出用法并解释)1.雨泽下注()
2.使不上漏()
3.前辟四窗()
4.垣墙周庭()
5.东犬西吠()
6.乳二世()
7.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株洲健坤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备课组主笔:汤亚明审核:高二语文备课组2013-1-7
(三)一词多义
1、置:每移案,顾视无可置着()
内外多置小门墙()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客至未尝不置酒()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五十里而一置()
乘疾置以闻()
2、过:日过午已昏()
一日大母过余曰()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愿枉车骑过之()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
3、之: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先妣抚之甚厚
儿之成,则可待乎?
他日汝当用之,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宋何罪之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再:凡再变矣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而:客逾庖而宴
而母立于兹
呱呱而泣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当堂训练】
课时导学案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