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教育学)

高校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教育学)

教案
学校:
教师:
课程:小学教育学
授课对象:W09中文、英语、综理
课程名称:《小学教育学》
课程主题:第八章教学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授课对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教学的概念,帮助学生厘清教与学的词源,分别从中国古代的词源与西方词源上,理解教学的内涵。

掌握教学的意义,从学校整体工作上把握教学的重要性。

掌握教学的一般任务。

2.能力目标:本次教学希望使同学们能真正的了解和掌握教学的内涵,并且认识到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掌握一般的教学任务,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3.情感目标:希望通过此次授课帮助中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要求学生认识到,从教学的本质来看,教学是双边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的。

所以,学生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的盲目学习。

二、【教学内容】
1.介绍教学的中西方词源、教学的概念。

2.分析教学的意义——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性。

3.分析在小学阶段中教学的任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对于教学的内涵的理解,要让学生认识到教学活动的本质,以及与学校中其他各项工作的联系。

处理方法:重点讲解;从词源角度分析中西方教育家对教学的认识,帮助学生厘清概念。

2.教学难点:对于教学任务的认识和把握,除了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之外,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也是教学的任务,如何认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是教学难点。

处理方法:注意采用提问引导、音乐资料、书等方式,关注学生的课堂反映,把握讲解速度;利用与学生的互动和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等,随堂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并通过记录学生的课堂回答,及时反馈信息。

三、【教学单元的分析】
《小学教育学》第八章第一节主要介绍教学的意义与任务,在学生认识教学的意义之前,应补充介绍教学的词源及内涵,让学生首先对教学本身有清晰的认
识,在此基础上再介绍教学的意义,便于学生的理解。

当学生厘清教学的概念后,介绍教学的意义。

首先介绍在学校工作的种类,然后介绍教学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
1、教学的词源
中国: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的教与学的含义中开始讲解,“教”字最早的含义是一个父亲手持鞭子在鞭笞一个跪在地上的孩子,其表达的含义有教育是灌输式、强制性的。

“学”字表达的含义是在篱笆墙围成的房子内有一群孩子,表达的含义是学生学习得场所。

从古代甲骨文的字形当中,了解教学二字及我国早期教学的内涵。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一句话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学,养子使做善也。

”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及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教育理念,即重视礼仪道德等伦理教育,教育方式单一,强调灌输式教育。

西方:西方教学一词源自拉丁文的pedagogy,最初有“教仆”的含义,指的是在贵族家庭中承担教育贵族子弟任务的教师,他们地位低下,仅仅相当于佣人,由此引发学生讨论英语中教学的词汇,比如teach、educat、study等词汇,以及介绍西方早期的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内心,重视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活动,比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2.教育的概念
现代教学的内涵,一般认为是“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对于概念的理解,首先是认识到教学活动是一个双边活动,既包含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学活动是一个双边性活动,既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同时也贯穿着师生的交往互动。

讨论案例:什么是真正的双边活动?
一位老师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有这样一段师生双边活动:
老师问:“邱少云身上是怎么烧着的?”
学生回答:“敌人打出的燃烧弹烧着的。


老师又问:“邱少云身后有什么?”
学生回答:“有一条水沟。


老师再问:“邱少参跳进水沟里没有?”
学生回答:“没有。


老师接着问:“邱少云最后怎么样?”
学生回答:“牺牲了”。

问题:有人认为这是教学的双边活动,你认为是吗? 为什么?
展开案例,引导学生讨论,案例中的师生对话,是不是就是双边活动呢?提问部分学生,指导学生积极发言。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案例:案例中的师生对话不是双边活动,教学是双边活动,是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同时也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独立思考问题的学习活动。

而案例中,教师的提问不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所以学生的回答也不具有主体性,教师所提问题均是显而易见的,在课文中可找到答案,不需要学生进行思考,所以案例中的活动不是教学的双边活动。

进一步思考问题:如果你是这位教师,你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3.教学概念的厘清
1)教学与教育
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2)教学与智育
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

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

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3)教学与上课
上课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方式。

就当前我国的情况来看,班级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4)教学与自学
教学与自学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比较复杂,因为学生的自学有两种,必须加以区分。

一种是在教学过程内、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

它包括配合教学进行的预习、复习、自习和作业,它是教学的组成部分。

另一种是在教学过程以外,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其内容广泛,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4.教学的意义
教学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教学在传承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促进青少年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上(对个人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在学校工作中居于主要地位(教学在教育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具体如下: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通过恰当的教学可以有计划地较简捷地将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个人精神财富,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在短时间内达到人类发展的一般水平,保证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教学不仅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和综合实践活动在内的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规范传授给学生,为他们在智能、品德、美感、体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的地位)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机构,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就需要通过教学、课外校外活动、生产劳动等途径来实现。

教学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所占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广,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全面深刻,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也最大。

所以,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既是由教学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多年来教育工作经验的总结。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为主,但不意味着可以轻视甚至忽略其他工作,应当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5.教学的任务
1)学习基础文化科学知识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其他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

2)培养各种能力
教学的任务除了传授知识之外,培养能力同样十分重要。

学习能力: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一生都意义重大。

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技能,如阅读、计算、预习、复习等,重视启发引导学生。

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初入小学的学生规则意识不强,学校是他们完成社会化的场所。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以及公共秩序。

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小学生的人际交往态度和能力,使其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能够信任和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善于与人合作。

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教学活动应促进他们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乐于思维的习惯。

实践能力:教学活动应当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将学校教学与自然和社会联系起来,将书本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创造能力:小学教师对于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首先应是保护、鼓励和宽容,这样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发展。

3)养成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自信、诚实、勇敢自信等品质;养成理解他人、接纳他人的情感;养成责任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课后反思
1.你认为教学的意义是什么?
2.如何认识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