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及指导思想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及指导思想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及指导思想新华社3月16日受权全文公布了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二五”规划》),共计16篇、62章。

我国从1953年开始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为“一五”计划,然后以此类推。

“十一五”开始称“五年规划”。

我国已经编制和实施了11个五年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是2011-2015年,所以我们称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一、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四个阶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从一开始就强调要增强规划编制的开放度和透明度。

第一个阶段是基本思路研究阶段。

根据国务院的部署,70多家权威研究机构对41个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专项研究。

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009年底形成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文稿。

第二个阶段是中央建议制定阶段。

从去年4月份开始,在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下,“十二五”规划建议起草组,历时半年制定并经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个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指明了方向。

第三个阶段是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阶段。

中央建议出台之后,国务院成立了以发改委牵头、12个部门参加的规划纲要起草小组来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

在整个编制过程中,还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平台、电子邮件等方式,在全国发起了“共绘蓝图,我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历时两个月,收到了64709份意见、建议。

第四个阶段是经全国“两会”讨论通过规划纲要阶段。

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96.6%的(赞成2778票,反对59票,弃权38票)赞成票表决通过了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决议。

吸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修订并正式公布的规划纲要与此前公布的草案相比共进行了38处修改。

从这四个阶段可以看得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是一个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的过程。

“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句话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

为什么国家的《“十二五”规划》要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来编制呢?这是中国特色的决策机制,也是党实现对国家领导权的行之有效的机制。

照现在的正常情况,每一届中央委员会要召开七次全体会议,也就是从一中全会到七中全会,它们召开的时间和任务大致如下:一中全会: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结束后随即召开,主要是由中央委员会选举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总书记;根据政治局常委的提名,通过书记处成员;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批准中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书记、副书记和常委人选。

换句话说,就是中共自己的高层需要一中全会来加以确认的。

二中全会:次年的年初、“两会”之前召开,要研究提出换届选举时的国家主席、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的人事安排建议。

三中至六中全会(一中全会决定中共领导层、二中全会研究国家领导层,从三中全会开始就全力研究一些新的、带有战略性的、全局性的问题):从二中全会召开的当年起,每年的第四季度召开一次全会,主要审议决定经济建设、党的建设、未来五年的规划建议和民主政治建设等事务。

七中全会:在新的全国代表大会前夕召开,主要任务是为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做好准备工作。

编制一个科学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离不开对“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的准确评估。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简单而言,这五年取得的重大成就,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讲:第一,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五年年均增长11.2%,比“十五”时期年均增长速度提高了1.4个百分点;国家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比“十五”末增长了1.6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已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

第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五年累计新增就业人员5771万,转移农村劳动力45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比“十五”末增长了1.8倍;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全覆盖;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第三,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进展。

“十一五”的时候,我们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作为约束性的指标提出来,这是一个非常有先见的举措。

经过努力,完成了19.1%。

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第四,体制改革有序推进。

取消了农民的农业税,集体林权的改革全面推进,资源税的改革顺利实施,包括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教育文化体制改革,都在整体推进,发展活力不断显现。

第五,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居到世界第二位;进出口总额也跃居世界第二位(货物出口额跃居第一位),外商直接投资跃居第二位,境外投资明显加快;外汇储备超过了2.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在世界500种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品产量的“世界第一”属于中国。

特别是我们有效地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

毫不夸张地讲:十一五期间,我们的大事办得漂亮、成功,难事办得稳妥、扎实,急事办得及时、有效,喜事办得喜庆、振奋。

比如我们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战胜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隆重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5.12”灾后重建工作,今年是“5.12”三周年。

如今重建灾区流传一句话: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百姓。

真所谓“地震2分钟,重建2、3年,跨越20年”啊!这样的重建速度,让世人惊叹。

有人拿四川灾区重建的奇迹与国际比较:日本1994年大阪神户大地震,10万户37万人无家可归,最后一户入住新房用了7年时间;美国2004年新奥尔良市飓风造成27万户无家可归,《时代周刊》报道,到去年6年时间过去了还有一半灾民流离失所;台湾“912”大地震,重建也用了6年。

这些灾害,破坏程度、受灾人数,重建规模,均无法与“512”汶川大地震相提并论,但是,我们的重建仅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

这样的速度,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只有在中国才能做到。

据说,去年香港特首曾荫权到灾区后感叹道,如果在香港干这个事,两年时间估计规划还没有通过呢!连战、宋楚瑜两位先生到灾区看了重建,连声赞叹说“共产党了不起”。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无须讳言,在我们的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也存在着风险和挑战。

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无疑是我们在“十二五” 期间能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预期目标的一个巨大挑战。

三、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其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这一指导思想,从战略的高度,用非常简洁的语言,阐述了“十二五”规划应达到什么目的,为什么要达到这个目的,以及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等重大问题。

指导思想可以看出:“十二五”规划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1、“十二五”规划最突出的特点是第一次明确提出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所谓五年规划的主题,就是五年规划的本质要求。

“十二五”规划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发展,而且一定要科学发展。

所谓五年规划的主线,就是贯穿整个五年规划期的中心任务,也是把各方面任务联结起来的内在逻辑的核心。

“十二五”规划的中心任务和内在逻辑的核心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二五”规划纲要从指导思想到政策导向,到发展目标,到重点任务,都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在确定发展指标的时候,尤其是把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这些方面唐书记将在后面讲到。

2、长短结合。

五年规划是一个中期的规划,所谓“短”,我们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过去,虽然全球的经济出现了缓慢的复苏,但还是在危机的阴影或者是危机的泥潭中艰难地跋涉,所以我们还要搞好和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的各项政策、举措的衔接,以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

所谓“长”,我们就要围绕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来编制“十二五”规划,也就是说经过“十二五”的努力,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所以我们力求在规划中做到五年与十年、当前与长远相结合。

3、体现扩大内需的导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点就是调整需求结构,推动经济发展转向由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注重建立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4、坚持民生优先的原则。

就是要让全国各族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如果说我们过去的五年规划比较注重增长的话,那么我们这一个五年规划更加突出了民生的保障和改善。

当然,不是说过去“保增长”不应该,因为当时在解决温饱,在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上,我们必须保持经济的增长。

所以过去五年规划中,把“增长”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这是完全必要的。

我们现在有了这样一个发展的基础、物质的基础,现在我们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所以在收入分配的问题上、在就业的问题上、在提供公共服务的问题上,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十二五”规划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要求。

规划纲要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篇幅最长,内容最丰富,措施最具体。

5、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把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