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1月9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于2000年,每年评审一次,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
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至今,中国已有14位科学家获得这项奖金高达500万元人民币的科技大奖。
本刊按当届与往届顺序依次推出14位获奖科学家事迹简介。
王忠诚1925年12月生于山东烟台,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王忠诚为建立发展我国神经外科事业作出了许多创新性贡献。
他率先提出了“脑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观点,对打开医学界的“禁区”—脑干肿瘤手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迄今已施行手术1100余例,手术死亡率低于1.0%。
在此基础上,他又悉心研究脊髓结构及功能,得出“脊髓对于慢性的肿瘤压迫也同样具有可塑性”的结论,他带领团队已施行髓内肿瘤手术2500余例,无一例死亡和手术致残,手术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
他提出的“脊髓缺血预适应”的观点,对防止脊髓内肿瘤术后瘫痪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王忠诚创建并扩建了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和天坛医院,使之成为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基地。
近年来,他先后主持成立了北京神经外科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并任学院院长。
王忠诚为中国神经外科事业发展壮大、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他仍然工作在医疗、教学和科研一线,为患者、为学生、为医学事业奋斗拼搏。
徐光宪1920年11月生于浙江绍兴,195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先后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1980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他创建了北京大学稀土化学研究中心和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担任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名誉主任。
他曾任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等。
徐光宪坚持“立足基础研究,面向国家目标”的研究理念,将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在稀土分离理论及其应用、稀土理论和配位化学、核燃料化学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基于对稀土化学键、配位化学和物质结构等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发现了稀土溶剂萃取体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规律,在上个世纪70年代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
该理论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稀土分离工业,彻底改变了稀土分离工艺从研制到应用的试验放大模式,实现了设计参数到工业生产的“一步放大”,引导了我国稀土分离科技和产业的全面革新,使我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和应用大国的飞跃,为稀土功能材料和器件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大大地提高了我国稀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串级萃取理论的广泛应用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稀土分离科技和产业竞争中的地位,迫使国外稀土垄断企业纷纷减产和停产,被国际稀土界称为“中国冲击”,影响十分深远。
2000年首次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大奖的两位科学家是袁隆平和吴文俊。
袁隆平籍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1930年生于北京。
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当代神农”、“米神”等。
1953年,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2005年并入西南大学)。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
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1995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吴文俊1919年5月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世界著名数学家。
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现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1985~1987),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主任(1992~1994),全国政协委员、常委(1979~1998)。
他在拓扑学、自动推理、机器证明、代数几何、中国数学史、对策论等研究领域均有杰出的贡献,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他在拓扑学的示性类、示嵌类的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是拓扑学中的奠基性工作并有许多重要应用。
他的“吴方法”在国际机器证明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有广泛重要的应用价值。
当前国际流行的主要符号计算软件都实现了吴文俊教授的算法。
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黄昆和王选。
黄昆黄昆(1919-2005),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先驱,中国半导体技术奠基人。
黄昆1919年9月出生于北京,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的北京大学理科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47年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47年他在研究稀固溶体理论中提出,固体中的杂质缺陷会导致X光漫散射,其强度集中在普通X光衍射斑点附近,20年后确认了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黄散射”。
“黄散射”成为直接有效地研究晶体微观缺陷的手段。
1950年他与里斯首次提出多声子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国际上称此理论为黄-里斯理论。
该理论是研究固体杂质缺陷光谱和半导体载流子复合的奠基性工作。
同年,黄昆综合介质的电磁理论和晶格动力学理论对极性晶体提出了一对唯象方程,它被称为“黄方程”,这一方程是处理极性晶体光学振动的基础。
1951年他从黄方程出发又推导出晶体中的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振荡模式。
他所预见的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振动模式于1963年被证实,命名为极化激元。
现在极化激元成为分析固体光学性质的基础,国际上称黄昆的工作是极化激元领域的里程碑。
1978年他证明了无辐射跃迁的绝热近似和静态耦合在理论上完全等价,澄清和统一了20年来国际上关于无辐射跃迁理论的争论问题。
继而,他又提出了无辐射跃迁中声子统计规律性的理论。
黄昆在固体物理学理论领域、特别是在晶格动力学方面作出的开拓性研究,使他于1980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5年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曾任半导体研究所所长,为我国半导体研究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
2005年7月6日,黄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王选王选(1937-2006),籍贯江苏无锡,生长于上海,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曾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
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
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
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
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6年2月13日,王选在北京病逝,享年69岁。
2002年,获得这一奖项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怡濂。
金怡濂1929年9月出生于天津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
1956年至1958年在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进修电子计算机技术,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年至2000年为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和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
现任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
金怡濂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半个世纪以来,金怡濂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先后提出多种类型、各个时期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巨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并组织科技人员共同刻苦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成果,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金怡濂作为技术骨干、运控部分技术负责人,相继参加了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和多种通用机、专用机的研制。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基于通用CPU芯片的大规模并行处理计算机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实现了我国巨型计算机向大规模并行处理方向的发展。
90年代,他担任国家重点工程—“神威”计算机系统总设计师,使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峰值运算速度从每秒10亿次跨越到每秒3000亿次以上,实现了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历史性突破。
随后,他继续担任新一代“神威”超级计算机系统的总设计师,提出多项创新思想,为系统关键技术指标进入国际领先行列,再次实现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跨越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2003年,刘东生和王永志荣膺这项大奖。
刘东生1917年11月出生于辽宁省。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
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刘东生1946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第四纪地质研究室主任,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专家小组组长,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主席等学术职务。
刘东生院士是我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
他在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科学研究领域中,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使中国在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
他在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理论贡献,被国际学术界公认。
他发表的文章被SCI论文引用2800多次,2002年获国际“泰勒环境成就奖”。
同时,他的研究成果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重建以及东部沙地治理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他热爱祖国,奉献于地球科学事业,在学术生涯中,孜孜不倦,努力进取,团结奋进,做出了重大的科学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