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1..天气:天气是指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2.气候:指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段时间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3.气压:指大气压强,即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1cm铅直空气的重量。

4.露点:指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

5.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传播能量的方式称辐射。

6.太阳常数:就日地平均距离来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面积内,1min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7.地面有效辐射:地面放射的辐射与大气逆辐射之差。

8.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

9.地面辐射差额:某段时间内单位面积地表面所吸收的总辐射和其有效辐射的差值。

就全球多年平均言,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为0,但在35s~~~35n之间为正值,其余为负值。

10.空气与外界交换能量的方式:传导、对流、辐射、湍流、蒸发(升华)和凝结(凝华)。

11.位温:把各气层中的气块循着干绝热的程序订正到一个标准高度1000hpa处时气块所具有的温度。

12.饱和水汽压: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点时的水汽压。

13.大气稳定度:指气块受到任何方向的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14.冰晶效应:在云层中,冰晶和过冷却水共存的现象很普遍,如果当时的实际水汽压介于两者饱和水汽压之间,就会产生冰水之间的水汽转移现象。

水滴因不断蒸发缩小,冰晶不断凝结增大的现象。

15.影响蒸发的因素:水源、热源、饱和差、风速和湍流扩散。

16.水汽凝结的条件:A.凝结核或凝华核的存在,B.大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暖水面蒸发、空气冷却)。

17.露、霜:地面或地物由于辐射冷却,使近地表面空气层也随之降温,当其温度达到露点以下,即空气中水汽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就会有水汽的凝结,出现微小的水滴温度在0℃以上称为露,温度在0℃以下出现的白色冰晶称为霜。

18.雾凇:形成于树枝上、电线上或其他地物迎风面上的白色疏松的微小冰晶或冰粒(晶状雾凇、粒状雾凇)。

19.雨凇:是形成在地面或地物迎风面上的透明的或毛玻璃状得紧密的冰层。

20.云的形成条件:热力对流、动力抬升、大气波动、地形抬升。

21.云的分类及阶段:积状云(淡积云、浓积云、积雨云);层状云(卷层云、卷云、高层云、雨层云);波状云(卷积云、高积云、层积云);特殊云状(保状,絮状、球状等等)
22.人工降雨: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地补充一些形成降
水所必须的条件,促使云滴迅速合并增大或凝结,形成降水。

23.云滴增长的过程:凝结增长(凝华)增长、冲并增长。

24.影响气压变化的因素:温度、海拔、空气运动。

25.气压变化的原因:水平气流的辐合辐散、不同密度气团的移动、空气垂直运动。

26.气压场的基本形式:低气压、低压槽、高气压、高压脊、鞍形气压场。

27.作用在空气上的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惯性离心力、重力。

28.地转风: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的风。

特点: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随纬度增高,风速减小;背风而立,北半球高压在右,低压在左。

29.梯度风: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除了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外还受到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梯度风。

梯度风平行于等压线;绕低压中心逆时针旋转,高压相反;南半球相反。

30.热成风:由于水平温度梯度存在而产生的地转风在铅直方向上的速度矢量差。

风的大小与气层平均温度梯度和气层厚度成正比;风向与平均等温线平行;北半球背风,高温在右,低温在左。

31.气团:指气象要素(温度、湿度、大气静力稳定度)在水平分布上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

32.锋:两个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的气团相遇,所形成的狭窄过度区域。

特征:锋面有坡度、气象要素有突变(温度场、气压场、风场)、锋面附近天气变化剧烈。

33.锋的分类:根据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和结构状况,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

34.中高纬度的天气系统:大气长波、阻塞高压和切断低压、极地涡旋、高空低压槽和切变线、低涡。

35.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天气的影响:西太平洋副高是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最大的一个天气系统,在它的控制下出现干旱、炎热、无风天气。

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度的变化对我国东部的雨季、旱涝以及台风路径等产生重大影响。

是向我国输送水汽最重要的天气系统,我国夏季降水的水汽来源。

西太平洋副高北则气旋和锋面系统活动频繁,常形成大范围阴雨和暴雨天气,成为我国东部的重要降水带。

平均每年2-5月雨带位于华南,6月位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进入梅雨期;7月中旬移到黄河流域,江淮副高控制进入伏旱;从7月中旬到8月初,雨带主要位于华北、东北地带;9月起开始南移。

异常年份,副高脊线第一次北跳偏早,第二次偏晚,结果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长涝灾严重;其次是第一次偏晚,第二次偏早,形成空梅,江淮流域旱灾。

36.气候系统的属性:热力属性(空气、水、冰和陆地表面的温度);动力属性(风、洋流以及与之联系的垂直运动和冰体运动);水分属性(空气湿度、降水等等);静力属性(大气和海水的密度和压强等等)。

37.天文辐射: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时空分布是由太阳与地球间的天文位置决定的。

其分布特点:天文辐射能量得分布完全因纬度而异;夏半年获得天文辐射量最大值在20°-25°的纬度带上,由此向两极递减,最小值在极地;冬半年北半球获得天文辐射最多的是赤道;天文辐射的南北差异随冬夏半年不同,同一时期随纬度不同;夏半年与冬半年天文辐射的差值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加大的;在极圈内有极昼极夜,期间天文辐射为零。

38.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洋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的现象。

38.海陆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39.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40.山谷风: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比较弱时,在山谷白天地面风常从谷地吹向山坡,夜晚地面风常从山坡吹向谷地。

41.焚风:沿着背风坡向下吹的热干风。

42.峡谷风:当空气由开阔地区进入山地峡谷口时,气流的横切面积减小,加速气流前进,从而形成的强风
43.气候变化的时间: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历史时期气候变化、近代时期气候变化。

44.台风的移动路径:西移路径(海南岛,越南一带登陆)西北路径(江浙,台湾海峡一带登陆)转向路径(菲律宾以东海区向西北移动,转向东北,在大洋消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