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网“兴奋点”开发策略研究——以珠三角绿道网“兴奋点”规划建设指引为例孔婷婷雷志强【摘要】2010年广东省在国内率先全面启动绿道网规划建设工作,2012年6月19日,汪洋副总理在绿道工作会议上提出“以绿道兴奋点的建设为抓手,完善绿道功能,完善绿道服务”。
2012年7月,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开始编制《珠三角绿道网“兴奋点”规划建设指引》。
截止到目前,广东省已建成2000多千米省立绿道贯穿珠三角9市的200多处森林公园、海岸河堤、风景名胜、文化古迹等,并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本文基于广东省绿道及“兴奋点”建设的领先性及在宜居城市中发挥的重大作用,结合《珠三角绿道网“兴奋点”规划建设指引》及广东省绿道网实施现状,总结提出绿道网“兴奋点”综合开发的策略,为今后的绿道网“兴奋点”规划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绿道网“兴奋点”;领先性;宜居;策略1.广东省绿道网规划建设的领先性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启动绿道网的规划建设,其规划理念、建设方式、实施管理条例等在全国具有领先性,可为其他城市绿道网的规划建设提供良好的借鉴与参考。
广东省于2009年首次提出建设全省统筹的绿道网络。
2010年,率先全面启动绿道网规划建设工作,提出“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的目标,将珠三角绿道网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标志性工程。
2012年6月19日,汪洋副总理在绿道工作会议上提出“以绿道“兴奋点”的建设为抓手,完善绿道功能,完善绿道服务”,自此“兴奋点”的规划建设成为完善绿道网体系的重要举措。
2012年7月,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开始编制《珠三角绿道网“兴奋点”规划建设指引》,指导与规范“兴奋点”的开发建设。
2.广东省绿道网规划概况广东省将绿道分成省立绿道和市立绿道两个层级。
前者为连接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绿道,后者为城市内部的绿道。
截止到目前,广东省已建成2372千米省立绿道,市与市之间的18个城际交界面全部实现绿道互联互通。
绿道沿线共新增绿化1572千米,建成161个驿站和休息点,初步配建了停车场、自行车租赁、餐饮、卫生、安保等服务设施。
绿道实现珠了三角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市郊、市郊与农村及山林、滨水等生态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的连接。
同时,珠三角各市结合当地绿道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建设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并和绿道网相接,形成三级绿道网互联互通,密切了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生态联系,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低碳出行、户外运动休闲的绿色空间。
3.绿道及“兴奋点”的概念及内涵3.1涵义“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
“兴奋点”是指能够满足市民多种活动需求的公共开敞空间,可为市民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活动场所和运动健身、文化展示、科普教育、餐饮娱乐、休闲游憩等服务,并与人的活动、城市特色和形象展示、各类品牌等软资源紧密结合,使之成为人民群众便于享用、乐于享用,且与绿道无缝衔接的人性化公共活动场所。
3.2绿道与“兴奋点”的关系绿道及“兴奋点”共同构成绿道网络。
“兴奋点”与一般的绿道休憩驿站不同,不仅能提供常规的休憩、交通、服务等功能,还通过特色资源和人为活动吸引人关注、满足人使用,承担公共空间的效用,与绿道共同构成串珠状的“慢行系统+公共空间”体系。
“兴奋点”既可以在绿道上,也可以位于绿道影响区内,并通过绿道支线与绿道衔接。
图1-1 “兴奋点”与绿道的空间关系示意3.3绿道及“兴奋点”的构成绿道包括人行步道、自行车道、非机动车游径和停车场、游船码头、租车店、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店等游憩配套设施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
“兴奋点”由接驳牵引线、接驳空间和功能空间三部分构成。
接驳牵引线指能通过信息告知、空间暗示、景观引导以及交通引导等牵引使用者前往“兴奋点”的媒介,包括信息、标识、交通等必要的设施系统。
接驳空间指人从绿道行游进入到“兴奋点”基地的转换空间和驻留点,应提供必要的休憩、自行车停放、集散、咨询、零售等功能。
功能空间是“兴奋点”主体功能的空间载体,应当作为人性化的空间场所,满足人在各类公共开放空间的相应需求,承载相应活动。
图1-2 “兴奋点”构成示意图4.绿道网在创建宜居城市中的重大意义4.1绿道及“兴奋点”弥补了城市绿色空间的不足,将城市的功能、肌理进行再组织绿道及“兴奋点”本身即是城市的绿色公共空间,为居民的休闲娱乐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平台,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体验生态环境的捷径。
作为城市的绿色公共空间,有效弥补了城市时代城市建成区公共空间的不足,将城市的功能空间及肌理进行再组织,完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例如广东省绿道沿线新增绿化1572千米,极大增加了广东省的绿色公共空间。
4.2绿道及“兴奋点”作为健康出行方式提倡的“慢”生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提升城市软环境如今人们对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理念愈加重视。
绿道网的建成,缓解了交通压力,降低了环境污染,倡导低碳健康的出行方式及“慢”生活。
同时由于绿道网能够吸引人群参与户外活动,增加了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进而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信任,缓解了紧张的城市人群间的人际社会关系,增加了人们的幸福感。
4.3绿道及“兴奋点”利于凸显城市特色,促进旅游开发,带动经济发展绿道及“兴奋点”将城市中的特色资源进行整合再组织,为城市特色的呈现提供了有效的空间载体。
同时随着近年来生态旅游热的不断升温,户外休闲活动越来越受到青睐,以绿道为触媒的生态旅游发展迅速,从而带动地区旅游业与服务业的发展。
例如广州增城绿道用“藤结瓜”“瓜连藤”的方式,使绿道串联旅游景点、农家旅馆、乡村度假酒店、田间绿色超市、绿道旅游驿站、古村落等休闲度假场所,形成“绿道串珠”休闲旅游格局。
江门市绿道由开平碉楼、赤坎古镇、梅家大院等诸多被影视剧青睐的取景地串联而成文化绿道,成为旅游热线,2012游客数量比往年增加40%。
5.绿道网“兴奋点”开发的策略5.1明确类型,有效整合周边资源,实现绿道与“兴奋点”的功能联动根据建设方式的不同,绿道网“兴奋点”可分为“整合型、补充型、新建型”三种:整合型指在绿道两侧的绿道影响区范围内,现状已有较为完善的“兴奋点”资源,可通过完善标识、交通等接驳设施将其直接整合纳入。
补充型指在绿道两侧的绿道影响区范围内,如已有具有一定价值的零散空间资源但未加以开发利用,可通过挖掘整理并加以体系化的完善,补充慢行系统并与绿道接驳,将其纳入绿道网“兴奋点”体系。
新建型指在绿道两侧的绿道影响区范围内,结合城市既定的规划意图和公共空间体系,建设新的“兴奋点”。
图5-1 绿道网“兴奋点”分类示意图5.2强化接驳,改善“兴奋点”的可达性及系统性除加强绿道与公共交通、公共停车场等的接驳外,同时要加强绿道与“兴奋点”功能空间的接驳,使群众便捷地由绿道进入“兴奋点”。
接驳牵引线应给使用对象留有一定想象空间,并能较快到达兴奋点,不宜过于曲折或过于通达。
作为通往“兴奋点”的重要路径,需用与周围路面色彩不同的色彩进行强调,同时应注意协调,如棕红、墨绿等。
考虑到所有使用者的需求,完善无障碍设计。
接驳空间为进入“兴奋点”的转换与驻留空间,应提供必要的自行车租赁与停放、休憩、咨询、集散、商业零售、餐饮、卫生等功能。
同时作为进入“兴奋点”的第一兴奋处,其设计应与“兴奋点”和谐统一,增强其提示暗示作用,实现对“兴奋点”的提前感知。
接驳设施上完善导向设施的建设,规划建设必要的休息设施和交通接驳设施。
设施应位于视线可达和步行可达范围内,促进更多人使用。
接驳设施的设置与设计应与周围环境协调,避免出现生硬的转接。
5.3完善服务,增加“兴奋点”使用的便捷性,引领绿色休闲生活方式(1)完善标识(导向标识、介绍标识、管理标识),增加可识别性。
接驳牵引线的标识以导向标识为主,注重体现连续性和引导性,充分考虑人的心理习惯和视觉要求,沿线可布设主题雕塑、景观小品等。
接驳空间的标识以导向标识、介绍标识为主,以标牌、信息墙为主要形式,提前对“兴奋点”的性质、功能、特色等进行相关介绍;标牌、信息墙要更多融合本地自然、文化和民俗风情等内容,充分体现地方特色。
“兴奋点”功能空间的标识要遵循生态自然和谐的原则,营造出协调互补的空间形态;标识布局注重体现整体性,设置要分清主次,突出主体标识,配合“兴奋点”生态、教育、休闲等功能的发挥。
(2)灯光设计应注重安全性、整体性、层次感,合理适度照明,节约能源。
接驳牵引线处灯光设计应注意灯具排列方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合理的光源选择、艺术性的灯具风格,灯光应具有较强引导性和标志性。
接驳空间处灯光设计应注意合理照明面的确定、灯具的选择,充分利用环境特点、灵活的灯位配置与灯具安装,使成为进入“兴奋点”的第一兴奋处。
“兴奋点”功能空间内灯光设计应烘托“兴奋点”结构特征、反映“兴奋点”特色、强调综合照明效果。
(3)绿化景观强调生态优先、保护物种多样性,注重落实因地制宜、结构合理、层次丰富、色彩多样的要求。
合理搭配植物,乔灌草及地被植物相结合,同时考虑颜色、季相变化、各地风情等因素,形成连续、有层次的绿化景观界面,避免平淡单调,提升游赏乐趣。
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植被,注重乡土植物开发利用。
景观较好区域不应过密种植植物,应留出视线通廊,确保视野可达各重要节点处。
绿道和接驳牵引线的绿化景观设计应注重植物的遮阴效果。
(4)场地设计以经济、适用、美观为基本要求,践行低冲击开发模式。
场地设计应区分软质和硬质场地,践行可持续开发模式,在保障活动空间的前提下,保留更多以植被、水体覆盖的软质场地。
对于“兴奋点”内承办诸如文艺表演、体育运动、展览及各种公益活动等,需设置硬质活动场地。
场地设计应动静分区合理,动态活动场地与安静休憩区之前应用园林植物或自然地形等构成隔离带,交通流线清晰,避免相互干扰。
(5)完善设施配套,方便群众使用。
绿道网“兴奋点”设施包括管理设施、服务设施、活动设施及信息设施。
管理设施指对使用者提供基础服务与管理的设施总称,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游客服务等设施。
服务设施指服务使用者日常需求的设施总称,包括交通接驳、商业服务、安全保障、环境卫生等设施。
活动设施指在服务型设施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结合“兴奋点”类型及所处自然人文环境,更深入的吸引使用者长时间体验、停留和举办活动的设施总称。
信息设施指为使用者提供网络服务和信息发布的设施总称。
设施配置上要做到以下几点:充分整合,合理布局。
强化现有设施与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加快设施配套完善;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合理确定管理与服务设施的布局,方便使用者,同时便于经营管理与减少干扰,发挥设施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