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与艺术系学前教育专业声乐电子教案

教育与艺术系学前教育专业声乐电子教案

教育与艺术系学前教育专业声乐电子教案授课教师:李滨琰教学目的:通过发声训练和歌曲作品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原理和方法,达到发声、气息﹑共鸣的协调统一;具备一定的歌唱审美能力和演唱能力,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声乐教学和演唱的合格人才。

教学内容:声乐发声原理;发声技巧;作品分析:作品表达教学要求:理论要求:从理论上掌握歌唱发声的生理原理,了解歌唱器官,建立正确的歌唱观念。

技术要求:1.对气息和声音有一定的控2.进一步稳定歌唱状态,并做到上下声区基本统一。

3.要求吐字清楚、准确。

4.有基本独立分析处理和表现声乐作品的能力,演唱较为完整、生动。

教学重点:进一步调整、稳固学生的歌唱状态;强调歌唱中气息、声音、情感的良好配合,对作品的理解和演绎能力。

教学难点:稳定歌唱状态;作品理解与作品表现。

教学方法:讲授、示范、讨论、实践;授课地点:声乐实训室A组教材选用:《声乐》一、二、三、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声乐的基础知识(1-4周)一、授课课题:《送别》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习歌唱的基本发声方法。

(2)基本发声方法在歌曲中的运用,学习歌曲《送别》。

(3)学习儿歌表演《花孔雀》。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演唱歌曲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歌曲的能力。

(三)思想目标:通过《送别》的演唱,让学生感受友人离别感悟人生的深沉意象,同时体验用古典诗词填词的学堂乐歌的特点,受到美的熏陶。

三、学生分析:(1)学生初次接触到科学的发声方法训练,不能适应身体各部位的要求;(2)学生原来学习和喜爱的是流行歌曲,对艺术歌曲不太接受;(3)学生要从小声哼唱到大声歌唱,需要一定的过程。

四、教材分析:(1)牢固地掌握歌曲的基本发声方法、调动全身演唱,是不容易让学生协调的;(2)这首歌曲以中声区为主,学生需要统一声音演唱。

五、教学方法:讲解、示范、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重点:(1)歌唱的基本发声方法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统一。

(2)演唱歌曲声音规范。

七、教学难点:(1)“外”“涯”“角”几个开口音高音吐字的口腔位置。

(2)高音乐句“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的气息支持。

钢琴、多媒体设备、谱架、音响九、教学过程:(一)简要地介绍歌唱的发声原理(气息冲击声带产生声音,通过人体共鸣器官打开和运用,声音扩大和美化)。

呼吸原理:腹式呼吸法,体会自然叹气时小腹的收缩力及腰部四周的扩张力。

运用共鸣腔体全身歌唱的原理:感受和体会打哈欠时的自然状态找到共鸣腔打开的感觉。

(二)练声1.歌唱发声中的发声训练;(1)5 4 ︱3 2 ︱1 —‖U……………………(2)1 2 ︱3 2 ︱1 —‖U……………………(3) 1 2 3 4 ︱5 4 3 2 ︱1 —‖U……………………(4)5 5·︱3 3 ·︱ 1 1 ·‖U O U O U O训练要求:(1)练习速度:中速稍慢。

(2)同无声的呼吸练习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用叹气时的感觉使气息支持发声。

(3)与打开喉咙(打哈欠的状态)的练习相结合。

(4)喉头稳定、喉部肌肉放松,母音清楚、准确,声音均衡连贯。

(5)练习4,由U过渡到O母音时,喉、咽腔打开的状态不变,只是嘴由小圆形张开得稍大些。

训练方法:(1)老师示范,提出要求,讲解练习的要点;(2)学生按要求做发声练习,教师随时指导;(三)歌曲练习1.欣赏示范曲,了解歌曲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情感。

2.唱曲谱,熟悉曲调。

3.将词放上去,咬字正音。

4.深入学唱歌词,并从中找到在发声上存在困难的母音,通过有目的的强化训练加以解决。

5.完整演唱歌曲。

6.加强发声歌唱的流畅性,感受声乐作品的艺术性。

(四)要求:1.用缓吸缓呼的换气方式,控制气息的过快流失。

2.“道”“拂”“浊”“声”“之”“涯”“角”“浊”“余”高音用相应母音的逐一解决。

3.高音乐句“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体会高位置与深呼吸的对抗作用。

4.表达出婉转、深沉的。

(五)儿歌学习。

1、按节奏型拍手诵读歌词。

2、跟琴识谱,唱会歌曲。

3、按节奏型用轮唱方式诵读歌词,形成2个声部的诵读。

4、轮唱儿歌。

十、布置作业《花非花》一、授课课题:《花非花》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训练歌唱的呼吸方法。

(2)学习歌曲《花非花》。

(3)准确把握歌唱的情绪。

(4)学习儿歌表演《乡间的小路》。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演唱歌曲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歌曲的能力。

(3)培养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

(三)思想目标:(1)通过咏唱《花非花》,知道珍惜光阴和美好事物的道理(2)感受以我国古典诗词为题材的声乐作品中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

三、学生分析:(1)学生初次接触到科学的发声方法训练,不能适应身体各部位的要求;(2)学生原来学习和喜爱的是流行歌曲,对艺术歌曲不太接受;(3)学生要从小声哼唱到大声歌唱,需要一定的过程。

四、教材分析:(1)牢固地掌握歌曲的基本发声方法、调动全身演唱,是不容易让学生协调的;(2)这首歌曲以中声区为主,学生需要统一声音演唱;(3)歌曲情绪起伏不大,演唱平稳,需要学生在气息的支持下连贯的演唱。

五、教学重点:(1)歌唱的基本发声方法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统一。

(2)演唱歌曲声音规范。

(3)演唱歌曲的情绪把握。

六、教学难点:(1)第一乐句后半句“雾非雾”的高位置起声。

(2)高音乐句“来如春梦不多时”的“多”字气息与高位置的对抗感觉。

(3)“去似朝云”的“云”字七度音程下行声音的连贯性。

七、教学方法:讲解、示范、启发式教学。

八、教学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谱架、音响九、教学过程:(一)练声1.呼吸训练:缓吸缓呼2.哼鸣 5 4 3 2 ︱1 —‖m3.i 7 6 5 —︱4 3 2 1 —‖A练习1:面部保持微笑兴奋的状态,口鼻同时呼吸,吸气后平稳而深入练习2:体会以鼻腔为中心的面罩共鸣的形成;加强母音发声的高位置练习3:注意口腔打开以及旋律的清晰。

(二)作品分析:《花非花》曲调优美,形式短小,连前奏在内,只有10小节。

白居易的诗给人以朦胧感,黄自的音调更好地表现出这种意境。

白居易的《花非花》节律规整,奇丽缠绵,为千古传颂之佳作,而黄自的音调则完美地再现了原作的意蕴,该曲不愧一首短小而精美的艺术歌曲,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歌曲继承了诗的意境,节奏平衡,旋律委婉,含蓄,带叙述性。

结构为四句体单乐段形式。

第一句的动机,强调“非花”的“非”字,后半句上四度模进,再强调“非雾”的“非”字,一开始就描绘出这覆盖着一层薄纱的意境。

第二句结束在属音上,是进一步的叙咏,后逐级下行,后为平述的音调,具有谜的色彩,也增加了“问”的期待。

第三句转折,由低向高婉转上扬,好似春梦,并非春梦。

第四句由高向低趋于平衡,看似朝云,却非朝云。

最后,恬淡地结束,追惜、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三)新歌学习1. 欣赏示范曲,了解作品的思想情绪。

2.唱曲谱,熟悉曲调。

3.将词放上去,咬字正音。

4.科学处理作品的气息特点,解决演唱中的呼、吸与换气关系。

5.通过母音训练,解决咬字吐字和发声共鸣问题。

6.加强歌曲的艺术处理,完整地表达作品。

要求:1.用缓吸缓呼的换气方式,咏唱歌曲。

2.从高位置说“u”母音过渡到唱“雾”字。

3.通过“o”母音反复练唱,找到“多”字的共鸣。

4.大跳“云”字的归韵。

5.结束句渐弱渐慢处理,追惜、思念的意境表达。

(四)儿歌学习1.教师示范两次《乡间的小路》。

2.教师逐句教授两次。

3.教师两句教授两次。

4.学生自己演唱。

5.师生、生生分角色一问一答方式演唱。

6.加入手势音阶扮唱。

十、布置作业《雪绒花》一、授课课题:《雪绒花》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继续学习歌唱的基本发声方法。

(2)训练基本发声方法在歌曲中的运用,基本能做到声音统一,学习歌曲《雪绒花》。

(3)让学生准确深入把握歌唱的情绪。

(4)学习儿歌表演《数鸭子》。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演唱歌曲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歌曲的能力。

(3)培养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

(三)思想目标:通过《雪绒花》的演唱,感受外国人民对祖国的祝福和热爱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三、学生分析:(1)学生已对歌唱的发声方法和呼吸方法有一定了解;(2)学生用上所学的歌唱方法来演绎这首歌曲还需要不断启发。

四、教材分析:(1)牢固掌握歌曲的基本发声方法,调动全身演唱,是学生不容易协调的,需要不断巩固和练习;(2)这首歌曲旋律上下行走向清晰,声音要求有力度的控制;(3)3拍子的强弱规律,演唱时气息的连贯很重要。

五、教学重点:(1)歌唱的基本发声方法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统一。

(2)演唱歌曲声音规范。

(3)演唱歌曲的情绪把握。

六、教学难点:(1)随旋律上下行走向,乐句渐强渐弱的声音控制(2)结束句“祝我祖国万年长”高音的延长七、教学方法:讲解、示范、启发式教学八、教学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谱架、音响九、教学过程:(一)练声1.呼吸训练:缓吸急呼2.哼鸣 5 0 5 0 5—︱5 4 3 2 1 —‖m3.5 6 5 4 5 4 ︱3 4 3 2 3 2︱1—‖ma mo ma mo ma练习1:面部保持微笑兴奋的状态,吸气像闻花,呼气像吹灯练习2:顿音演唱注意气息向下找喉头位置的发声感觉;要注意顿和连的结合,加深面罩共鸣的体会(二)新歌学习1.熟悉歌曲的旋律,了解作品的思想情绪。

2.气息、唱法、音色和咬字吐字的处理。

3.歌曲演唱难点的重点突破。

4.完整演绎作品,突显作品的艺术性。

要求:1.解决缓慢呼吸的状态下,声音在八度内的统一。

2.结合发声方法,讨论歌曲的表现和处理,力度变化,逐句演绎,讨论,修改,示范。

3.拍律的体现,优美深情的风格体现。

4.结束开口音高位置的延长。

(三)儿歌学习1.聆听童声示范《数鸭子》。

2.分组自学会儿歌。

4.分组演唱。

5.分组角色扮演表演唱。

十、布置作业《故乡的小路》一、授课课题:《故乡的小路》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继续训练歌唱的发声方法,声音须在气息的支持下发出。

(2)学习歌曲《故乡的小路》。

(3)准确把握歌唱的情绪。

(4)学习儿歌表演《娃哈哈》。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演唱歌曲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歌曲的能力。

(3)培养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

(三)思想目标:通过《故乡的小路》的演唱,抒发思念家乡、思念母亲的情感,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共鸣。

三、学生分析:(1)学生不断练习发声法,基本消灭大白嗓;(2)学生原来学习和喜爱的是流行歌曲,对艺术歌曲不太接受,特别是不和谐的音层演唱很困难。

四、教材分析:(1)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创作歌曲,旋律流畅舒展,吐字要求圆润、深情;(2)这首歌曲曲调跌宕起伏,需要学生在气息的支持下连贯地演唱;(3)本单元的儿歌《娃哈哈》很熟悉,留出时间让学生相互教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