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航运金融服务的内涵和创新举措

航运金融服务的内涵和创新举措

航运金融服务的内涵和创新研究一、航运金融服务的内涵。

航运金融是指航运企业运作过程中发生的融资、保险、货币保管、兑换、结算、融通等经济活动而产生的一系列与此相关业务的总称。

航运金融的出现是由航运业本身特点所决定的。

航运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投资额大,回收周期长,风险系数高,航运企业很难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投资,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力量为其提供庞大的资金支持。

航运金融的出现可以解决航运企业资金不足和风险等问题。

航运金融中的融资业务能为航运业提供巨大的资金支持;海上保险能使航运企业合理地规避海上运输的巨大风险。

(一)航运金融的含义。

狭义,航运金融是航运企业、港口、造船厂、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商品及衍生业务的经销商、金融租赁公司等机构从事融资、保险、资金结算、航运价格衍生产品等。

广义 ,航运金融是指基于"航运资源资本化、航运资产资本化、航运未来收益及产权资本化"原则,以航运业为平台,航运产业、金融产业、政府等进行融资、投资、金融服务等经济活动而产生的一系列与此相关业务总称,这些业务可以解决航运资金融通、航运资源整合、航运价值放大。

(二)、航运金融的分类。

航运金融是指航运企业运作过程中发生的融资、保险、货币保管、兑换、结算等经济活动而产生的一系列相关业务的总称,可分为船舶融资、船运保险、资金结算和航运价格衍生产品四大类型:船舶融资船舶融资包括在建船舶的融资和构建船只的融资。

航运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具有投资金额大,风险高,回收期限长的特点,仅靠航运企业的自有资金很难实现合理的发展,需要借助一些外力来弥补资金的需求。

船舶融资就是对航运企业构建船只过程中发生的资金融通行为。

船运保险航运保险在我国又称水险,主要包括船舶险、货运险和保赔险。

货运险针对船上所运输的各类货物,船舶险以各类船舶本身为保险标的。

这两个险种主要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

资金结算由于航运企业是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所以需要一个金融机构来为其进行货币保管,兑换、结算等业务,也就是资金结算业务。

航运价格衍生产品航运价格衍生品是航运业、与海运相关的石油和钢铁等行业规避海运价格风险的工具,主要有三种产品,即航运指数期货/期权、运费期权以及远期运费合约。

其中,远期运费合约(FFA)是航运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时点,就事先约定的运费价格进行现金结算的远期合同。

(三)、从事航运金融的主体主要有。

航运企业、港口、造船厂、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商品及衍生业务的经销商、金融租赁公司等机构。

(四)、航运金融的主要作用。

1、航运业的发展需要租赁、保险、国际结算等金融产品服务的支撑,发达的金融业能够为航运业提供完备的配套金融服务;2、金融业的发展需要航运业不断提供业务需求和动力;3、航运金融既有利于航运业的加快发展,也有利于金融业的拓展与创新;4、大力推进航运金融发展,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将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大的金融资源支持,有力推动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

二、创新研究。

(一)、上海航运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2010年上海地区船舶险和货运险总量达到21.94亿元,占全国相关业务量的17%,相当于国内其他五大主要港口业务量总和,随着航运金融服务的不断拓展,上海已初步建立航运金融服务体系。

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相继成立了专门的航运金融部门,太保、人保获批成立航运保险运营中心,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试点正式启动,期货保税交割业务取得突破,航运产业基金初步组建;单机单船融资租赁正式启动,交银租赁、招银租赁公司的5架飞机项目和1艘远洋船舶项目率先实现试点运作,国银租赁20架“援疆”飞机项目也在机场综保区设立了项目公司。

在运价衍生品交易上,上海也有了新突破。

上海航交所发布的新版“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被全球航运界权威媒体《劳氏日报》评价为集装箱运价最权威和最准确的指数之一。

自今年6月28日上海航运运价交易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国内基于此指数的衍生品交易量约180万手,交易额超过150亿元,为航运企业锁定运价收益、规避运价波动风险提供了一种新的机制。

2001年发布的中国(沿海)散货运价指数(CBFI),已成为反映国内水运市场行情的晴雨表。

为更及时地反映市场,今年航交所对CBFI进行重大改革,9月1日起每日煤炭运价指数(CBCFI)正式对外试运行,以适应沿海运价中远期交易需要,为企业提供规避运费风险的管理工具。

在二手船交易业务上,上海航交所的交易品种由原先的散杂货船、集装箱船、油船等扩展到冷藏船、挖泥船、工作船、液化气船等特种船型,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交易业务不断充实,拍卖、评估、招投标、法律咨询等服务比重有所提升。

根据《船舶交易管理规定》的要求,航交所已建立“中国船舶交易信息平台”,为船舶交易营造了公开、透明、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航交所承担研发的“船舶价格指数”基本完成,自2011年4月起开始内部试运行,拟于2011年第四季度对外发布。

(二)、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借鉴。

当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经进入一个全面建设阶段,建立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相配套的航运金融服务产业,形成航运金融集聚区是迫切需要。

国际航运中心必定是有能力提供完善的高端的航运金融服务的,能为航运产业链各环节提供金融解决方案。

航运中心所拥有的资源配置能力和高端服务能力甚至比货物吞吐量和班轮密集度更为重要。

发展航运金融业务, 不仅可以提高航运产业的附加值和话语权,也是国家新一轮沿海发展战略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必须伴随着航运金融的建设和发展,一个高效发达的航运投融资体系与航运衍生产品服务体系对于确立和巩固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至关重要。

1、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航运金融功能的拓展完善。

尽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集聚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银行,世界著名的船舶融资银行也以及落户上海,但我国本土的银行在国际航运市场中的作用明显较弱,在全球十大航运银行贷款中看不到一家中资银行,我国银行自身专业性不强,与船舶相关专业机构的合作不密切,难以防范船舶融资项目中的技术、市场和财务风险。

中国金融机构目前的专业水平较低,与船舶经纪人、船级社等专业机构的合作较少,因而在进行公司融资时,只能依据一般企业的贷款规则,不能针对航运、造船业的特点设计有效的金融贷款工具。

因此建设国际航运中心需要银行机构的不断发展,加强与国际航运银行的业务合作,培养专业的航运金融人才,开展形式多样的企业船舶抵押贷款、企业船舶按揭贷款、个人船舶抵押贷款以及在建船舶抵押贷款,加强融资租赁业务的开发。

同时,充分利用离岸金融平台,为注册在海外的单船公司、航运企业提供离、在岸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

为了满足航运企业在资金运转效益和避险的需求,提供远期结售汇、汇率互换、掉期等多种金融衍生品服务。

2、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与创新。

从国外IP0的上市交易所分布中可以看出明显的集中化趋势,以纽约证交所和NASDAQ为代表逐渐成为航运企业IPO的首选,挪威的奥斯陆也成为支持本国航运金融发展的典范。

在上海建设双中心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金融地位,加大航运企业IPO的支持力度,鼓励国内主要的航运企业在主板上市,同时利用明年上交所海外企业上市的机遇,提升服务,吸引海外航运企业在上海上市,鼓励航运企业利用资产证券化等手段从证券市场上募集资金。

另外,从衍生金融产品的角度,上海航运交易所应尽快推出我国自己的航运交易指数,开展FFA合约交易,填补我国在FFA交易中的弱势地位,建立结算市场。

开展衍生品交易所交易制度的创新,这是世界各国航运交易所进行产品竞争的关键。

运费衍生品交易的繁荣还来自于交易所制度的创新。

交易所提供场外店头产品的结算服务,把对手风险(违约风险)转嫁给交易所,也是当前推动海运衍生品场内交易繁荣的因素之一。

因此,我国交易所除了开展场内合约的交易和结算,也可以借鉴给店头产品提供结算服务或者电子交易服务,来顺应交易所革新的潮流,同时在适当时机推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海运衍生品。

3、航运金融工具的完善。

我国目前的航运金融体系较为单一,银行承担了主要的航运融资功能,从国际航运金融市场的发展特点来看,以投资基金模式运营的私人股权资本正逐渐成为航运金融市场的一个发展主力,因此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应充分认识到这个趋势,利用我国金融市场的充分流动性,设立航运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机构,发行航运投资基金、船舶投资基金以及相关的信托产品,对大型油轮、液化天然气船、液化石油气船、滚装船等船舶资产进行股权投资,同时通过对船舶航运产业链上相关企业的股权注入,改善治理结构。

4、航运金融政策的进一步扶持由于航运金融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以韩国KEIC、新加坡MF I为典型的政府扶持模式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我国航运金融的起步阶段,政府有必要对航运金融业务进行相应的扶持。

在船舶融资方面,应通过政策性银行加大出口信贷,放宽融资租赁机构投融资渠道,降低税收,优化船舶抵押登记程序,鼓励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降低航运企业上市交易费用,增强上海在航运金融领域的吸引力。

(三)、上海发展航运金融业的合理化建议。

目前,上海建设国际航运金融新高地的设立目标、努力方向包括:到2020 年上海的船舶融资规模和航运保险费规模在世界同类市场的份额争取超过5%,使全球从事船舶融资的前十大银行在上海具有专业从事航运金融的分支机构,使上海本土的船舶融资专业银行和航运保险专业公司跻身世界前30 强,使上海从事航运金融专业人员占全市金融从业人员的比例接近10%,使上海船舶融资和航运保险业基本形成覆盖全球主要航区的服务网络,使上海从事航运金融教育的院校和培训基地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使上海航运金融业的法治等软环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根据上海金融业的地位,结合上海航运金融发展分析,并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和教训,提出上海发展航运金融的可行性建议。

1、加快上海金融服务业发展,为航运金融建设打好扎实基础。

国外航运金融业发展经验显示,只有发展高质高效的服务产业,才能满足航运金融业务对服务业的需求。

但上海港服务业重心仍停留在如码头,仓储,货运等下游产业。

因此,上海应在港口服务业发展成熟的基础上,拓展中上游服务业,如进一步推进航运服务业聚集区的建设,提供船舶注册与买卖、航运交易、海事保险、融资等服务,构成一个互补互动的服务平台,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骨干金融机构和航运企业,以吸引国际著名银行的分支机构和国际结算中心落户。

与此同时,要大力发展航运保险市场,我国目前的航运保险税负较高,上海应积极争取各方支持,拓宽营业税减免范围,加大防灾防损费用在保险公司所得税前扣除比例;在外汇监管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影响航运保险发展的因素,上海将力争与相关部门研究优化港口综合环境,明确保险公司所需对外可按需购汇,同时简化审批流程、缩短资金汇出时间;在仲裁方面,提高海事法庭和海事仲裁机构的国际化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