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选择1、乐府:汉代一种音乐机构的名称。
它的主要职责是收集民歌、制曲、演唱等。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把汉乐府机关所保存的诗歌也称"乐府”,所以乐府就成了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2、神话的出处:劳动起源说、宗教起源说。
3、关于《诗经》的常识:(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即音乐曲调;雅:指朝廷正乐;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
(3)“赋,比,兴”手法的表现手法。
赋,即铺陈直叙;兴,即触物兴词,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比,即比喻之意。
4、现存最早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5、第一个精细刻画山水景物的诗人是:谢灵运6、《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7、《冯谖客孟尝君》出自《战国策》8、枚乘的《七发》是汉大赋形成的标志之作。
9、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将乐府诗按音乐的不同分为12类。
10、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是《过秦论》11、《史记》有70列传12、乐府的扩充和发展是在汉武帝时期13、《白马篇》的作者是曹植14、称《古诗十九首》“,一字千金,惊心动魄”的是钟嵘15、写“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是曹操16、《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爱慕之情。
二、名词解释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3、建安风骨:建安时期,“三曹”“七子”等人的诗歌创作,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比较广泛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动乱,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情怀,形成慷慨悲凉、清新刚健的诗风,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4、宫体诗:是指一种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律、词彩丽靡轻艳的文风。
它发端于齐梁之际,到萧纲及其周围文人时达到全盛。
5、汉赋:汉赋是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散韵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新的体制。
既有传统的四言,又有新兴的五七言,它巨大的容量和颇强的表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6、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
他收集了东汉末年的一些内容风格相近,而又失去题目的无名氏的五言诗,编在一起,起名为《古诗十九首》。
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子思乡、怀人;二是男女恋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
这十九首古诗都是汉末文人作品,非一人一时所作,它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三、名句分析1、“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来自北方,故依恋北风;越鸟来自于南方,故巢宿于南枝。
依北风”、“巢南枝”是动物怀念乡土情感的本能的表现。
这两句托物喻意,意思是说胡马和越鸟尚且如此,难道丈夫就不思念故乡吗?这两句是思妇对游子说的,指出人应该有恋乡之情。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通过比喻的手法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
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3、“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描写诗人病后初次登楼,敏锐地从春草和鸣禽的变化中捕捉到了春天的信息,感受到初春的生机和活力,内心流露出无比喜悦的心情。
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语言明白晓畅,意趣生动,清新挺拔。
4、“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描写的是田园生活的景象。
5、《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这是写景记事,更是抒情伤怀。
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
表达了诗人对久戍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和对自身遭际的无限哀伤。
6、《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早晨饮用木兰花上滴落的露水,傍晚咀嚼秋菊飘落的花瓣。
离骚中多用香草比喻君子的志行,饮露是表示自己不与世同污,化用了凤凰非露水不饮,非炼食不食的典故。
菊本高洁,秋菊落英也是如此。
四、解答、论述1、分析《诗经》的艺术成就。
一.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另一方面,《诗经》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它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直接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
这些诗歌,不仅主题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深刻,同时还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些本质矛盾。
其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如《七月》由春至冬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
比,即比喻或比拟。
《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
这些比喻,都能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十分贴切。
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兴句多在一首诗的开头,或起协调韵律的作用,或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或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
《诗经》常常将三种手法结合运用。
其三,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
复沓的章法又叫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吟唱。
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
在具体的字词的更换中,或用递增法,或用递减法等,总是曲尽其妙。
2、《离骚》的主要艺术特点。
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离骚》前半回顾往事,基本是实写,但那些以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的诗句,已具有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火一般的激情、深厚的故国情怀,经过壮丽奇幻的描写,更显得真挚执着,美丽感人。
二、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抒情诗,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
这个形象具有象征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三、比兴手法的拓展。
《诗经》所开创的比、兴手法,为屈原所继承并做了很大的拓展。
《离骚》运用了更丰富的喻象,在长篇诗歌中连续使用比兴,更重要的是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熔铸成浑融的艺术境界,使之具有了象征的意义。
《离骚》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
四、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
1)全诗都围绕着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这个中心来谋篇布局。
诗作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一实一虚,回环往复,抒情写志通彻淋漓。
后一部分多重奇幻境界的描述,又使诗章跌宕起伏,使思想情感得到了尽情挥洒。
2.)在形式和语言方面,屈原既采用了民歌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
同时,他开始构创了长篇巨制。
《离骚》后半表现诗人的思想活动,往往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这种形式特点对后来汉赋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离骚》语言丰富多姿,草木鸟兽纷至沓来,双声叠韵比比皆是。
诗人还吸收方言入诗,增强了楚辞的地域特色。
3、论述《史记》人物塑造的特点?一、闾巷之人入传。
司马迁在按照惯例为帝王将相立传的同时,也把许多下层人物写入书中,其中包括刺客、游侠、商人等,使得《史记》所收的人物非常广泛,并且都刻画的栩栩如生。
二、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
个性:(1)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2)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物特点。
通过许多紧张激烈的环境和场面,将人物推到矛盾冲突的尖端。
(3)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
(4)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史记》中人物各具特性,同时,他们身上还表现出某些得到社会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共性:(1)知恩图报,以德报德;(2)以牙还牙,以怨抱怨;(3)士为知己者死;(4)富贵还乡。
三、精巧的剪裁和安排,采用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的笔法。
(1)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多侧面的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使笔下的人物透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
(2)采用旁见侧出,即互见法,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使得人物的主要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征,使之形象完整,血肉丰满。
4、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多方面地描写了农村景色和农村生活:一部分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另一部分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起来的友谊;还有一部分表现了农村的凋敝和自己的穷困生活,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志趣,并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艺术成就:①诗人将田园诗化了、审美化了,其中寄托着诗人的人生理想,潜含着对污浊官场、黑暗生活的批评。
②田园诗中有着他对农村生活真诚的爱,诗中表现了真实而纯朴的生活之美,也反映了广大劳动者的理想和愿望。
③诗多取材于最普通、最平常的农村景物和生活,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出来,却构成一种绝美的意境,有不尽的韵味。
他的诗是高洁人格与优美田园相结合的自然流露,所以有一种极高的审美境界。
5、论述《豳风.七月》所描写的周代农奴的生活劳动场景。
《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对农奴艰辛的劳动和苦难的生活做了全景式的展现。
一年到头,全家男女老少都要上阵干活,除了种田,还要养蚕、纺织、制衣、打猎、建造宫室,常常白天干完了,晚上还要接着干,没有喘息的时间,而劳动果实却大部分被贵族剥削,自己用来果腹的是苦瓜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