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

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

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一、十三五”期间我县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1.“十二五”发展回顾“十二五”期间,XX县气象局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农业强县、旅游名县、物流中心、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工作思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扎实苦干,在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气象事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

全县气象综合探测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了X个自动气象站、XX个乡镇区域自动监测站。

“人工XX防雹工程”成功实施两年,购置了X套火箭作业系统,作业车X辆,实现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手段和作业规模的升级。

⑴气象工作在XX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二五”期间,我县天气预报水平,特别是重大灾害性、关键性和转折性天气过程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增强了气象灾害及其发生灾害的预报警报能力。

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先后开展了特种温度观测、高密度分时雨量监测、气象灾害预警等业务服务工作。

目前,我县气象服务已发展到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建筑、林业、水利、环保、国土、电力、保险、消防等各行各业,渗透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防灾减灾做出了积极贡献。

气象服务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⑵气象科技不断发展,人才培养力度明显加大。

通过实施“科技兴气象”战略,进一步完善了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增强了气象科技创新能力,科研项目的规模、档次有了较大提高。

“人才强业”战略稳步实施,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加快,培养本科生X名(含在读),大专生X名,有X人获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培养工作得到明显加强,人才结构和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⑶气象法制建设和依法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

全县气象依法行政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气象行政审批项目进入行政服务中心。

气象行业规划、行业政策、行业监督和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气象事业步入依法建设和发展的轨道。

⑷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县气象局先后荣获中国气象局“局务公开先进单位”、“县抗洪抢险先进单位”、“全省人工增雨作业先进单位”,“市气象部门综合目标管理红旗单位”等称号。

2.“十二五”期间,XX气象事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逐步解决。

气象业务服务能力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气象监测网络设备老化、中尺度气象监测站点的项目太少,特别是对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明显不足;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不健全,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气象灾情收集渠道不畅,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应急响应能力不强。

高层次人才依然缺乏、业务与科研的结合有待加强。

现有人才队伍结构、专业不尽合理,掌握现代化装备和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不足,与事业发展的要求差距明显。

科研成果向业务的转化能力不强,业务需求对科研的拉动效应体现得不够。

公共财政投入与事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台站基础设施、科技开发、重大技术装备投资较弱,制约了气象事业的持续发展。

气象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气候资源开发、气象灾害防御等方面建章立制工作进展缓慢,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气候变化影响未得到足够重视。

3.机遇和挑战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承前启后阶段,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谋划了“十三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蓝图,XX气象事业将迎来黄金的发展期。

⑴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对气象事业发展提出了新需求。

要抓住发展的有利时机、找准发展的切入点,紧紧围绕发展深化改革,加快XX气象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丰富气象服务产品,为政府决策和防灾减灾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减轻气象灾害影响,合理开发利用气象资源,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

⑵政府职能转变对气象事业提出了新要求。

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重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特别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气象部门作为开展公共服务的部门,在处置突发事件、启动应急响应、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⑶全社会对气候变化的高度关注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气候变化与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气候突变对国家安全可能带来的重大影响引起了人类社会的特别关注。

因此,加强研究气候变化的事实、成因及其对我县的影响,并提出适应对策,提高气候变化监测水平和预测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⑷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手段。

卫星、雷达以及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在气象领域的应用,为XX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手段。

二、“十三五”期间我县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落实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扎实推进业务技术体制改革,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需求,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大力提升气象信息对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大力提升气象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全面实施科技兴气象、拓展领域和人才强业战略,建设“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确保“一流服务”,努力为XX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基本原则⑴需求牵引、科技推动。

根据我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对气象事业提出的新需求,立足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基本定位,实施“科技兴气象”战略,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提高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

⑵开放合作、和谐发展。

加强开放与合作,集成相关部门的人才、技术、资源优势,形成多部门有机配合和共享的综合网络体系。

做好本规划与XX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行业发展规划的衔接,促进国家气象事业、地方气象事业的集约化协调发展。

⑶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兼顾气象事业的整体发展,结合我县气象工作的阶段任务和长远发展目标,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利用有限资源、有限时间,实现有限目标。

⑷注重内涵、提高效益。

重视发挥现代化建设的效益,结合实际情况,控制建设规模,加强系统内涵建设,不单纯追求建设规模、速度和设备水平,更重要的是实现建设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三、“十三五”期间我县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1.总体目标“十三五”期间,我县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全面贯彻“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理念,以提高预报准确率为核心,大力提升XX气象事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服务能力、保障能力和支撑能力。

到“十三五”末,暴雨短期预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10%;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气象灾害预信息公众覆盖率达100%。

2.发展多轨道、研究型业务建立并完善天气、气候、农业与生态气象、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多轨道气象业务体系,增强业务服务能力。

形成科技创新促进业务发展的研究型业务,实现科研和业务的有机结合,明显提升气象科技水平和气象业务的科技含量。

⑴天气业务。

建立各类天气及相关灾害的短时预警和预报业务系统,加强精细数值预报产品的应用工作,建立各类天气及相关灾害的中短期预警和预报业务系统。

⑵农业与生态气象业务。

建立适用于全县农业与生态气象业务系统,开展农业生产气象保障服务;利用卫星遥感、GIS技术,建立农业与生态气象监测评估系统,开展作物产量预报及年景评估开展重大农业与生态气象灾害定量监测评估与防御对策服务。

⑶人工影响天气业务。

进一步加强防雹、抗旱功能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建设;配合省、市气象局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外场科学试验研究和效果评估;完善人影预警及作业指挥系统。

3.构建集约化、开放式业务功能平台建立资源高度共享、相互支撑的业务功能平台,优化业务布局,调整业务组织结构,形成开放式业务体系,实现气象业务集约化发展。

⑴公共气象服务平台。

公共气象服务包括决策、公众和专业气象服务。

完善和规范决策服务产品系列,推进决策服务向直接提供决策建议转变,增强决策气象服务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及时性。

按照“不漏一处,不存死角”和“无所不在,无微不至”的服务理念,丰富公众气象服务产品,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

适应专业、行业需求,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大力发展农业、水利、国土、卫生、交通、旅游等专业气象服务。

充分发挥部门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科技服务。

①决策气象服务。

为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防汛抗旱、农业生产、灾害防御、社会安全等方面的决策服务,开展重大社会活动和重大工程建设气象保障服务。

完善重大气象灾害、气象次生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服务预案,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管理。

加强空中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人工增雨以抗旱为主向增加水资源和抗旱并重的转变。

②公众气象服务。

加强和发展包括天气、气候、农业与生态气象、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公众气象服务产品,提高个性化、精细化服务能力。

创新服务方式,建立畅通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渠道,为公众特别是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农村和城市弱势群体提供及时的公共气象服务,最大限度地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影响。

完善气象新闻发布和气象服务公众评价制度。

进一步健全农村气象灾害应急队伍。

③专业气象服务。

进一步拓展专业气象服务领域,加强与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建筑、林业、水利、环保、电力、保险、消防等行业的合作,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

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估和灾害鉴证。

开展作物引种、农产品储运和农业保险的气象服务。

推进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建立气象实时监测系统,开展能见度、路(水)面状况等预服务。

积极为公路、交通部门提供气象资料和技术支持。

⑵一体化综合观测平台按照“一站多能”、“一网多用”的目标,构建我县范围内的国家气象基准站和区域气象监测站,形成区域天气观测网。

①地面常规观测。

建成适应气象预报服务需要,布局合理、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地面气象站网;依照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要求,逐步实现气象观测要素的全面自动化,拓展雷电监测、土壤墒情监测和生态气象观测业务,为我县“三农”提供强有力的气象保障服务。

②地基遥感探测。

充分利用省、市雷达综合业务应用系统,实现对中小尺度天气及暴雨雨量、雨区的定点、定量预警功能。

⑶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功能齐全、技术先进、性能优越、安全可靠、高度自动化的气象通信网络系统;建成现代化的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全社会的气象信息共享;建立气象技术装备的现代化保障系统,为气象业务的连续可靠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