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
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2.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
“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3.齐读第30、31段
事情澄清后,“我”心里十分难过,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这是我的忏悔。
同时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出现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背景透视:本文郑振铎从事创作的早期作品。
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科学、民主、自由、平等、人道主义、个性解放等思想已经传入中国,郑振铎勇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并身体力行。
他以一位正直作家的良心,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
以热烈、真挚的情感,纯朴、坦率的童心努力探讨人生的真谛。
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
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课堂练习:请写一段令你内疚或难过的文字,100字左右.(你和父母顶撞过吗?你被同学误解过吗?你被老师冤枉过吗?……)
要求:(1)10分钟,最好用上伏笔手法。
(2)写好后,先自己修改,再小组互改。
推荐好作文,朗读.
四、课堂总结。
郑振铎先生的《猫》,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时,一定要努力寻找自己的优点、发扬长处并让它超常发挥。
这样,你的命运才有可能改变。
因为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同学们,不论走到哪里,你们一定要让自己成为最好的——最绿的小草,最纯的水滴,最亮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