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材内容做一简要分析。

1、整体分析1.1 时代背景分析任何一部教材都是以当时特定的社会、经济需求以及科技发展为基层而产生的。

对教材时代背景的分析,有助于教师明确教材目的,掌握教材的特点,正确评价、运用地理教材。

地理新教材从培养合格公民出发,体现素质教育和三个面向的精神,选择合格公民必须具有的地理基本知识,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

地理教材不再把知识和技能视为仅供记忆和存储的定论,而认为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不再认为知识只有确定的意义和客观的尺度,而认为它具有不确定的意义和主观的创意,其本质在于运用它进行创造性思维,并由此构建出新的意义;不再把知识的呈现视为唯一的任务,而要以提高学生素质的观点来把握学生的发展,给予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判断、主动学则的能力和品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之一的“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本章是对地理环境中大气圈即地球表层大气这一自然要素集中编排和建构的一个专题。

在章节安排中,将其安排于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可显其在本册知识学习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因本章知识内容的抽象性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的紧密性,可以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难点更是重点。

1.2 外部联系分析教材外部联系分析一般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初中教材的联系、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首先,从与初中教材的联系来看,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教材可谓是初中教材的“升级版”,主要表现为内容更加详细,条理更加清晰,规律性的整合度更高,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也更高等。

以所选内容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为例讲,这一章节是对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的“天气与气候”的一种深化、细化。

学生在初中阶段度这部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学生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对地理事物及现象等问题原因的产生的分析能力也不足。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导,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构建,通过整章知识内容的学习,不仅要学会构建、掌握非常全面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更是要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分析并解决问题。

因此,可以说高中教材有助于学生从“是什么”走向“为什么”的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

其次,从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来看,地理是中学学科教学体系中一门特殊学科,它知识内容复杂,综合性强,与其他学科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

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如可以运用物理学科的理论方法,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

如在讲解“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这一知识点时。

这部分地理知识牵涉到初二物理知识:热力差异。

最后,从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来看,我们可以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一条就可以体系出来地理教材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

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还有,如在教材编排过程中从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这一节内容的强化可以说明地理教材也要适应现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实际。

以上这两个例子都可以说明教材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反过来讲通过学习可使地理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我们人类社会,所学知识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导向型作用更为显著1.3内部结构分析内部结构指教材的组成部分的排列、顺序、逻辑关系。

内部结构分析主要指教材的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分析,横向联系主要是分析个地理要素之间、人地之间、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等。

纵向联系分析主要指教材各单元之间的前后联系分析。

大气圈作为地理圈层之一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学横向渗透的内容选择要基于课本,联系最新的地理科学成果,联系经济、政治、文化等相关内容,这样才能丰富课本,深化课本,升华课本,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加强横向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科知识之间相互联系与渗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1]。

从本教材纵向联系来看,共五章内容,第一章作为整个教材基础知识,为学生学习对地理研究对象范围有个基本认识,进而在其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来说明目前地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围。

往后教材第二、三、四章内容正是对这一节内容的强化、细化,分别讲述地球不同圈层的各种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

最后一章则是对以上内容进行整合,将大气、水、生物圈结合起来揭示地球表面各种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地理分异规律。

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三章的设计而言内容从难到简,从抽象到直观来;就地理科学的地球圈层结构而言,是从地球外部圈层由最外层依次到内延伸来设计。

由此可见教材在章节的安排上为总——分——总的设计理念。

2、局部分析2.1单元教材分析一,本章在本书的地位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地理1》模块侧重于自然地理,重点阐述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圈作为地理圈层之一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主要围绕大气运动来组织教学内容,大气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天气系统等是本章的核心概念,大气环流和天气过程成为本章要阐述的基本地理过程。

大气运动产生了极其复杂的天气、气候现象,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太阳能的全球运输与转换,从而带动了洋流与河流水文循环,进而影响了地表物质的地质循环,最终使不同地域的以植被、土壤类型为标志的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也充分体现出来。

所以,“大气运动”几乎成为了《地理1》的知识核心,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

本章内容在知识体系安排上各节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从知识点的顺序安排上来讲,前一节知识的设置为后一节知识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以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大气圈处于地球外部全层结构的最外层,是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本单元知识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有关大气的基础知识,学会初步分析大气中所发生的基本的物理现象,认识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大气为人类生存活动和生活提供条件,以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

本章教材的编排与组织以大气运动为主线,将大气运动的原因──能量交换作为基础铺垫;将大气运动的结果──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天气和气候,作为大气运动的深化部分呈现;将大气运动的永恒性体现──全球气候变化放在最后。

本章共四节,第一、二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主要讲述大气运动的形成和主要形式,为学习后续内容作知识上的铺垫。

第三、四节常见天气系统、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讲述天气系统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天气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基本规律及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是在一、二节内容基础上加以综合深化,论述天气系统特征、活动特点、变化趋势,为判断天气图提供条件。

本单元知识结构如下图1所示。

二一课标解读图1 地球上的大气教材内容结构示意图《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内容的设置在高中地理必修一这本教材中的重要性是举足轻重的,从教材的整体知识体系来看,这一章内容重点对地球三大外部全层中的大气圈做了系统讲解,重点阐述了大气环境的形成、发展及其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从而对“地球上自然地理环境形成是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的”这一理念的确立做了良好的铺垫。

从本章知识结构的前后衔接上来看,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总分三目:…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其中,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部分内容通过对大气中一系列物理活动的讲解,解释了大气的一般受热过程,从而揭示了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这从知识的层面上位大气为何会运动做了良好的铺垫;而作为本节内容重点之一的第二目——…热力环流‟部分,则通过物理学中所学的热动力原理对大气运动的一办规律和形式做了解释,同时通过探索性的活动——“海陆风”很好的梳理了热力环流的一般思想;第三目:…大气的水平运动‟内容设置看似简单,但是,作为对天气和气候影响最直接的大气运动形式,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是本节中最重要的,因为…大气的水平运动‟与第二节中的气压带风向变化、第三节中锋面系统的形成过程等紧密结合,如果没有这部分内容做铺垫,在后续的学习中就会出现知识的“空洞”。

从本节知识整体内容上来看,本节内容的设置为第二章“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活动规律做了良好的铺垫。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和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分别从宏观和局部大气运动形式上对大气环境的形成做了讲解,因此,这两节内容在设置上具有同位性。

其中,“压带和风带”这一目内容是通过三目内容编排的,前两目内容是通过逐步假设的形式,探索性的学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其南北移动规律,涉及到了第一章中地球运动、地球形状、太阳辐射和本章第一节中大气运动相关内容,难度较高,也是本章中的重点之一,而第三目中则简单从气候形成的大气环流的角度介绍了全球气候的形成及气候区的分布状况,并通过案例对特殊的气候类型做了讲解;从知识体系上来说,这一部分内容是对基础知识的深化。

而“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节内容重点通过对影响天气形成和变化的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和气旋与反气旋的基本形式、形成条件、运动规律方面进行讲解,进而深化到各种天气系统对局部天气的形成和变化进行探索发现;从第二、三两节的知识深度和实际应用强度来讲,本部分内容是对大气运动相关知识的综合深化,是以第一节中大气运动基本原理为支撑的;这在教材知识的体系顺序上、还是在科学知识的相互嵌套上、学生学习的逻辑体系上都是非常科学合理的。

第四节“全球气候的变化”相关内容在知识体系上于前三节看似不紧密,但是直接上升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层面;通过简单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让学生认识到气候变化是一种客观规律,但是与人类活动也密切相关,再通过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一分为二的认识到气候变化的利弊,并在最后一目内容中通过活动探索的形式,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好的体现出了人性化的培养理念。

总体上来讲,教材内容设置既传承了传统教材编排的思想——前置铺垫,后置深化,知识结构前后衔接紧密,整体系统性强的特点;又凸显新课改注重学习过程,探索性、创造性学习的理念,针对相关知识点设置了恰当的探索活动内容;在最后一节中能够很恰到好处的上升到环境理念的培养层面,从教材编写的体系上来讲,是非常合理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