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一般认为是吟颂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

这两部史诗描写发生于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亚战争,各分二十四卷,反映了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广泛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成就。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塞》两部分,各有24卷,均以特洛依战争为背景。

《伊利亚特》写战争本身,描写阿喀琉斯的愤怒及战争最后51天内发生的事件;《奥德塞》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回返家乡的经历。

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族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德,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

荷马史诗充满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成为神与神之间斗争的缩影。

荷马史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结构巧妙,布局完整,比喻丰富。

它不仅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作品,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

麦凯纳斯文学集团──公元前27年,屋大维创立罗马帝国,保护文人,鼓励创作。

他的亲信麦凯纳斯笼络许多卓有才华的作家组成了一个文学集团,中括当时的三个一流诗人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史称麦凯纳斯文学集团。

它代表着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

三联剧──又称三部曲,古希腊悲剧中最妆的固定格式,指情节连贯,内容相关的三部悲剧。

它们既有相对独立性,有各自的剧名,能独立成篇,又有内在联系,可合成一组悲剧,有总的剧名,表达统一的主题。

后成为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文学作品的统称。

荷马问题──关于《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的作者和史诗形成的问题,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

古希腊的希罗多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历史学家和哲学家都肯定它们为荷马所作,但与同时,也有人对荷马的出生地点、生活年代和诗歌创作提出了疑问。

18世纪之前,文学史家虽然注意到了上述疑问,但并不否认两部史诗系荷马所作。

1795年以后,德国学者沃尔夫等发表专著,指出荷马史诗并非一人所作,于是引起西方学者的长期争论,从而形成了著名的“荷马问题”。

奥林波斯神统:相传奥林波斯山上居住了一个神的大家族。

众神之王掌管天上人间,其它神有太阳神阿波罗、月神阿忒弥斯等。

他们和人同形同性,有时还和人间美貌男女恋爱,不同之处他们长生不死。

众神没有主宰人类的绝对力量,体现了希腊神话的民主性和进步性。

奥林帕斯神系──古希腊神话中以宙斯为中心的神的家族,因其住在奥林帕斯山止而得名。

奥林帕斯神系是按原始社会后期父权制氏族的方式、以宙斯为首的12个主神组成的神系,乃古希腊神话中内容最丰富、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神话。

骑士文学──中古欧洲的一种封建世俗文学,它鲜明地反映了封建主阶级的意识,繁盛在12─13世纪。

骑士文学分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大类,前者以南法普罗旺斯为中心,主要写骑士对贵妇人的爱和崇拜,以《破晓歌》最为著名;后者以北法为中心,主要写骑士为获得荣誉和爱情所进行的各种冒险活动,流传最广的是亚瑟王与他的圆桌骑的故事,如《特里斯丹和绮瑟》。

骑士叙事诗有一定的反封建、反禁欲主义的意义,在艺术手法上也为近代长时代。

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初欧洲一系列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的总称。

它以发掘、整理和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复兴古典文化为标志,并借此反对封建观念和中世纪宗教教义的束缚,建立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

文艺复兴开辟了欧洲历史上的新纪元,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

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也是这一时期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主要内容表现在:用人权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在政治思想上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其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古希腊罗马文化,其平等、博爱的思想来自基督教精神,因此人文主义可以说是古代文化与中世纪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人文主义──19世纪西方史学家对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总称。

中世纪以后,城市兴起,出现了一些市民开办的世俗学校。

这些学校开设了一些与神学、经院哲学相对抗,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而当时那些研究古代文化遗产和世俗学科的具有新思想的学者,被后人称为人文主义者。

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用人性论反对以神和禁欲主义为基本内容的反动世界观。

流浪汉小说:产生于16世纪中叶,它受中世纪市民文学的影响,以城市下层人物的活动为中心,以人物流浪史的形式,幽默俏皮的风格,简洁流畅的语言,广泛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小说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描写主人公的所见所闻,对欧洲近代长篇小说产生深远影响。

代表作为西班牙无名氏的《小癞子》。

流浪汉小说:16世纪中叶,在中世纪市民文学传统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新型小说---流浪汉小说。

它以城市下层人物的活动为中心,从城市下层人物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社会上的种种丑恶。

用人物流浪史的形式,一般采用第一人称、自传体的形式,描写流浪主人公的所见所闻,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流浪汉小说──欧洲最典型的一种流派小说,起源于上古时期。

它大多描写下层人物的生活,并从下层人物的角度去观察、讽刺一些社会现象,因其主人公多为失业者(流浪汉)而得名。

16世纪中叶,流浪汉小说在西班牙获得了蓬勃发展,最著名的作品为《小癞子》。

此后,它扩展到欧洲各国,至今仍有流风遗响大学才子派:在莎士比亚之前,“大学才子”是对当时活跃于英国戏剧界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大多受过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

他们的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为莎士比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其中马洛是莎士比亚前英国戏剧界最重要的人物,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真正创始人。

大学才子派──系指以马洛为首、包括格林、基德、李雷在内的人文主义诗剧派别。

他们都受过大学教育,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精通西欧各国的文艺复兴文学,对戏剧颇有创新,从而为莎士比亚戏剧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七星诗社:七星诗社是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的诗歌流派。

由7个人文主义者组成,代表人物龙沙。

具有贵族倾向。

他们的诗歌肯定现实生活,歌颂自然和爱情。

七星诗社的主要贡献是诗歌语言改革和诗歌理论的进步主张。

1549年杜贝莱执笔《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它是七星诗社宣言书,法国文学史第一部文艺批评论著。

在语言方面提出要统一民族语言,保卫民族语言,用法语写作。

在诗歌创作理论方面,提出要建立民族文学,创作大型史诗莎士比亚化: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是欧洲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莎士比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作用,主张要借鉴莎士比亚的创作经验。

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善于从现实生活出发,给作品中的事件和人物提供真实而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塑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

十四行诗──本是中古欧洲民间流行并用于歌唱的一种短小诗歌,彼特拉克将之独创成一种抒情诗体,音译为“商簌体”。

文艺复兴时期,这种诗体被广泛运用。

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在莎士比亚《亨利四世》中作者将阶级纷争与广阔的社会背景有机的组织在一起,描写了以封建没落骑士福斯塔夫为中心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的动荡不宁的生活画面,被恩格斯称为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福斯塔夫式的背景──恩格斯对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特点的理论概括。

在莎士比亚笔下,福斯塔夫是一个封建关系解体时期的破落骑士,作者以他为中心,再现了五光十色和平民社会,给历史剧中帝王将相的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从而广阔而深刻地再现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历史变革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生活风习以及阶级关系的变化。

埃斯库罗斯:被誉为“古希腊悲剧之父”,是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

相传他创作了70部悲剧,留存下7部,代表作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他对希腊悲剧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把演员从一个增加到两个,加强了对话部分,在演出技巧上也做了不少改革。

其悲剧风格庄严崇高,抒情气氛浓,但情节较简单,人物性格一般没有发展。

《俄底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以希腊神话中关于忒拜王室的故事为题材,紧紧围绕俄底浦斯杀父娶母的预言和寻找凶手这两条线索展开。

这是一部十分悲惨的剧作,主要表现的是人个意志与命运的冲突,英雄人物在面对厄运中显示了人的精神的神圣崇高。

剧作结构复杂而严谨,亚里士多德认为该剧是希腊悲剧的典范。

阿里斯托芬:被誉为“喜剧之父”。

他留下的完整剧本有11部,代表作为《阿卡奈人》,他的喜剧涉及当时许多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尤其关心。

其喜剧手法夸张,妙趣横生,在嬉笑怒骂中表达了严肃的主题,被恩格斯称为“有强烈倾向的诗人。

”教会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盛行的正统文学,取材于《圣经》,体裁有圣经故事、对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剧等,主要作者是教会僧侣,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手法以梦幻、寓意和象征为主。

英雄史诗: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具有较浓的神魔色彩和巫术气氛,著名的有《贝奥武甫》、《埃达》等,歌颂部落英雄的光荣事迹。

后期英雄史诗形成于封建国家逐渐形成的中世纪中期,中心主题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主要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斑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国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城市文学:反映中世纪城市和新兴市民阶层思想愿望的文学,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暴虐、愚昧和虚伪,赞颂市民的才智,主要创作手法是讽刺,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抒情诗和市民戏剧等。

代表作有法国的《列那孤的故事》,通过动物间的斗争反映城市内部各阶层间的矛盾冲突。

彼特拉克:是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的先驱,代表作《歌集》歌颂诗人的爱情,表达作者追求世俗生活的幸福观。

《歌集》创造性地运用了意大利民歌的十四行诗体,使之成为欧洲诗歌中的一种新诗体。

《十日谈》:是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代表作,宣扬“幸福在人间”的现世理想,反对禁欲主义,用冷嘲热讽的手法揭露腐败的罗马教廷。

作者运用框形构,把100个故事编织起来,构成完整统一的整体,为意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础。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中一部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

青年男女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争取自由幸福,不惜以生命殉情,最终使家族世仇得到和解,这是一曲爱情的赞歌荷马史诗中心与人物内容:《伊利亚特》《奥德赛》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

一般认为是荷马所作,故合称“荷马史诗”。

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

《伊》讲述战争第10年最后51天中的事,描写部落战争中的英雄。

“阿喀琉斯的愤怒”是其主题。

《奥》写主人公奥德修10年漂泊最后40天内的事。

两部史诗反映的基本思想是:颂扬人在和自然及神斗争的过程中,人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和人的决定因素。

也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各方面情况。

颂扬了在奴隶制初期形成的这种新的家庭生活伦理道德风尚及一夫一妻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