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大纲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大纲


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
二、行为场景的人员配备
当人员过剩时应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 1、调整对申请者的接纳标准 2、调整场所容量 3、调整场所成员的逗留时间
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
三、行为场景理论的现实意义

行为场景是可以具体描述的真实环境, 是场所和群体行为自然而然结合成的有 机的整体单元 场所的生命力体现于它在社会生活中的 作用,它的兴衰存亡取决于人们在生活 中对它的需要和使用
Hale Waihona Puke 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
三、行为场景理论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行为场景的观察,了解哪些场所 需要发展,哪些场所需要控制,哪些场 所需要更新或改造,应该成为环境—— 行为研究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投资 者和经营者应该掌握的重要信息。
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
三、行为场景理论的现实意义

环境设计与环境管理既要认真考虑外显 功能,又不能忽视其潜在功能
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
环境一行为研究还可以涉及到可观察到的活动模式,而且还进一步深 入到使用者的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例如,设计一个大百货商场的营业大厅,除了面积、尺寸、人流等方面的 问题外,还应该考虑:如何满足不同顾客对建筑环境的不同需求;不同的空间 布局会对顾客的活动模式(通过、停滞、围观、购物、休憩)产生什么样的影 响;怎样最大限度地减少营业大厅内的嘈杂、混乱与拥挤感;怎样使环境容易 识别—既有利于顾客尽快找到货位,又在寻找过程中顺便买了其它商品(所 谓附加售货);环境应具有什么样的气氛,才能吸引更多的顾客(所谓刺激售 货);商场的内外环境应该怎样设计才能使顾客更加舒适和方便,等等。 即使设计最简单的园林中坐椅,单纯考虑尺寸、靠背角度也远不能满 足游人的需要。试问,坐椅是供3一4布置方式对人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 影响?不同的游人就座时具有什么样的心理需要(如不愿受人干扰,希望看 人也为人所看,乐于与一小群人进行交往等)?……类似的问题已超过了生 理因素的范围,

第四节 行为场景理论
巴克——生态心理学 环境与行为是双向作用的、生态上相互 依存的整体单元 环境所具备的物质特征支持着某些固定 的行为模式,尽管其中的使用者不断更 换,但固定的行为模式在一段时期内却 不断重复
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

第四节 行为场景理论
场所与其中人的行为共同构成了行为场景
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
最小维持量、容量、申请者(执行者和非执 行者)组合成行为场景中不同的人员配备状况
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
二、行为场景的人员配备
场所是环境资源,非执行者是服务对象 非执行者人数的多少受社会需求、场所位置、环境特征等多 种因素的影响 当人员不足时,非执行者会享受到更多的服务,然而场所绩 效得不到充分发挥,长期的人员配备不足将 导致场所的衰退,甚至废弃 当人员过剩时可能引起拥挤,应采取一些改善措施
第一节 唤醒理论
唤醒 诱发
广泛探索
环境
主体的刺激 特殊探索
复杂性、神秘性:视觉、触觉、听觉等 连贯性、易识别性:清晰的路网,同一性的 特征等
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

第四节 行为场景理论
讨论非个体行为与环境特征之间的关系 生态心理学——在真实行为场景(生态 环境)中的行为心理学研究

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

第四节 行为场景理论 一、场所的环境特征 二、行为场景的人员配备 三、行为场景理论的现实意义

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
一、场所的环境特征

场所的外显功能及潜在功能
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
一、场所的环境特征

场所诱发人的非个体行为
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
二、行为场景的人员配备
最小维持量——维持某一行为场所所需要的最少人 员数量 容量——场所能容纳的最多人员数量 申请者——试图成为场景中一员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