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版高中选修一改革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选修一改革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教学设计





学生得出结论:②经济: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天主教奢侈腐化、荒淫无 度、贪婪敲诈。 出示图片《灵魂的运输车》 学生阅读材料: 右图是 16 世纪的一幅讽刺画《灵魂的运输车》 。它用极富想象力的夸张形式讽刺了 教皇制度。画中恶魔抡着木槌,将人的灵魂塞入大桶中,装在牛车上向地狱驶去。 车身是教皇的身体,车轮辐条由主教、枢机主教和修士构成。 学生得出结论:③思想文化领域:天主教会垄断西欧文化教育,束缚人们的思想; 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出示图片“洗礼” 、 “婚礼” 、 “总统就职宣誓” 学生阅读材料 一个欧洲人可以不相信基督教信念的真实性,然而他的言谈举止却都逃不出基督教 文化的传统,并且依赖于那种文化才有其意义。 ——艾略特《基督教与文化》 学生得出结论:④社会生活上:天主教的影响无处不在。 探究 3:14,15 世纪欧洲世俗社会的重大变化? 学生回顾已学回答: 封建制度逐渐衰落,近代资本主义因素产生。 经济: 资本主义产生,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 政治: 西欧各国希望强化王权; 思想: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人文主义思潮出现,思想解放。 探究 4:天主教会与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矛盾? 学生阅读材料: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 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 地产的 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统一的障碍。 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各阶层的强烈不满。„„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 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与日俱增。城市市民也不 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天主教会 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 利益的打算,也站在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学生讨论总结: 轻商思想 ——————资本主义产生 教权统治 ——————强化王权 封神权色彩——————人文主义 宗教裁判所——————迫害进步人士 总结:欧洲宗教改革背景: ①经济根源: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重商主义的流行。 ②政治因素: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③思想文化因素:异端思想的出现、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 ④导火线:1517 年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 根本原因:天主教的神权统治阻碍资义发展。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导入新课]出示课标及马丁·路德、加尔文、亨利八世的图片,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探究 1:阅读教材,我们能了解基督教的哪些信息?

概念解释:中世纪 中世纪(Middle Ages ;公元 476~公元 1453) 中世纪(约公元 476 年~公元 1453 年) ,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 ,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 476 年)开 始计算,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 1453 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 “中世 纪”一词是从 15 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 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 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 代” 。 探究 2:天主教会在中世纪的欧洲地位如何? 出示: “卡诺莎之辱” , “ 教皇为皇帝加冕”图片 学生阅读:11 世纪的“卡诺莎之辱” 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 叛。1075 年 1 月,年仅 26 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 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 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 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 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史称“卡诺莎觐 见” ,又称“卡诺莎之辱” 。 学生得出结论:①政治:教权高于王权。 出示“赎罪券”图片 学生阅读材料 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 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 1/3; „„天主 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阶层的强烈不满。„„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 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与其是涉及宗教内容,学生学习起来非常不好 理解,总是感觉内容陌生而且枯燥,因此教学中有一些难度。依照课标要求,除 了需要了解天主教会的地位以外, 要认识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和宗教改革的内容及 影响外,我认为还应补充探讨宗教宽容问题。宗教宽容的看法:实现宗教宽容, 要走的路还很长。但宗教宽容的理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个人有了选择宗教信仰 的自由。宗教改革给欧洲人带来一次新的思想解放。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的学习和对宗教改革必要性的分析、掌握, 学生可以认识到思想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认识到 思想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 培养起学习、 吸收先进文化的自觉性。 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瑞士日内瓦加尔文宗教改革 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的影响

重点
难点
教 学 反 思
历史结论: 欧洲宗教改革是宗教自身的腐败和欧洲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 社会内部各种矛盾斗争的必然。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必然反映。 ” —— 毛泽东 思维拓展: 我们能否从新旧文明的冲突和欧洲近代化的角度来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然呢? 1、文明角度:欧洲天主教的腐朽统治,激化社会矛盾,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2、近代化角度:欧洲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然,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封建 斗争的反映。 二、宗教改革的概况 1)时间:16 世纪 2)地点:发源于德意志,发展到整个西欧。 3)领域:宗教和政治。 4)形式:宗教改革和政治革命。 5)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运动。 6)主体:资产阶级及接受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基督教徒,封建领主,农民群众等。 三、宗教改革的过程 探究 1:欧洲宗教改革主要有哪三次运动,开始时间以及新教形成了哪三个重要派 别? 国家 德国 瑞士 英国 领导人 马丁·路德 加尔文(卡尔文) 亨利八世 伊丽莎白一世 开始时间 1517 年 1536 年 1534 年 派别 路德宗 加尔文宗 英国国教

时间 课题
年 月 日







授课时数: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 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 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使学生对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 发散性思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