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26分)《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的作者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
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未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请回答:
(1) 宋元时期科学技术“中学西传”有哪些具体表现?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1)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分别在宋末元初传入欧洲。
印刷术有利欧洲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文艺复兴的开展;指南针为地理大发现创造了条件;火药有利于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堡垒和
骑士阶层。
总之为西欧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起来促进的作用。
(6分)
(2)概括出导致1500年以前“文明遭遇”的主要历史事件。
它对人类文明的交流有何重要影响?(4分)
(2)新航路开辟。
打破世界各地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整体世界开始形成,全球化启动)。
(4分)
(3)“1500~19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试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上概括其主要表现。
(6分)
(3)表现:经济: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冲击了传统的经济结构,亚非拉地区沦为西方经济附庸。
政治: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了亚非拉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在亚非拉地区传播,冲击了传统思想观念。
(6分)
(4)指出建国初期新中国在推动人类文明的交融、克服国际间的偏见和误解所作出的外交努力。
(4分)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方针的提出。
(4分)
(5)20世纪20~3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明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明
在经济上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从中你有何启示?(6分)
(5)1921年苏俄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
1933年罗斯福借鉴苏联的计划经济,实施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启示:不同的文明应相互借鉴,相互学习(6分)
140.(26分)历史的进程存在普遍规律,历史的大势又是“一”与“多”的综合,历史演进的普遍法则是通过诸多特殊道路得以体现的。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美国、俄国各自通过怎样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扼
要分析这些道路产生的共同原因。
(12
分)
(1)方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民
族独立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
(各2分,共6分)
共同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或
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民主意
识的增强,使资产阶级革命或
改革有了思想武器;社会矛盾
的激化,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
或改革的到来。
(答对任意2点可给6分,共6分,其他言之
成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2)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历史由“一”走向“多”在政治、经济方面的表
现,这种多极化趋势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
样的影响。
(8分)
(2)表现: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欧共体形
成而为重要一极;日本崛起;第三
世界兴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2
分)经济上区域经济组织兴起:欧
共体形成;东盟产生。
(2分)影响:政治上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经济上,西欧、日本崛起,使布雷顿森林体系发生动摇(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第三世界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答对任意2点可给4分,此问满分为4分)
(3)1990年代以来,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都在加强。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是
“政治多极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还是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政治多极化”,并说
明理由。
(6分)
(3)判断: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政治多极化。
(2分)
理由: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促进
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世贸组织等国
际协调机制的建立,使世界经济向
体系化,全球化方向发展;而一个
国家或地区的崛起,最根本的是经
济实力的增强,故经济全球化推动
了政治多极化。
(答对1点1分,2点3分,3点4分,此问
满分为4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
案可酌情给分)(若答“政治多极
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不能给判
断分2分,而符合史实,言之成
理可酌情给1—3分,最多不得超
过3分)
141.(28分)社会风俗的变迁往往是历史变革的缩影,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北魏孝文帝关于社会风俗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7分)
(1)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语,与汉族通婚等。
(3分,任答三个要点)
历史作用:有利于民族融合;配合了政治经济等其他方面的改革;推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4分,任答两点,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20世纪20年代,中国沿海城市出现了一股婚姻自主的潮流,请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8分)
(2)政治: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民主平
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2分)
经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分)
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影响(2分)
教育:女子逐渐接受新式教育。
(2分)
(以上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答出四个要点,即可得 8 分)
(3)建国初期,“着列宁装、讲俄语”成为时尚,请分析其出现的历史原因。
(4分)
(3)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的援助;中国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等。
(4分)(任答两点)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个性化、时尚化、快捷化,请分析这些趋
势出现的原因。
(9分)
(4)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受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互联网的发展;国家科技的进步等。
(任答三点可得9分)
142.(27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棉纺织厂是一些巨大的建筑物,不过建造方式是尽量多容纳人。
……大多数房间被机器所占。
……在我所熟悉的一家工厂里,有几百人工作,工厂常常日夜开工。
——1784
年当时英国人记载曼彻斯特的工厂材料二(庄稼)收获完结的时候,各农家的一切工作人,小的老的都去梳理棉花,纺
纱,织布。
这种家庭制造的、笨重的结实物……中国人民就用来缝制自己的衣服,而把剩余的土布拿到近城去出卖。
——英国驻
广州代办莱特切尔1852年的报告材料三 1800—2008年中国城市化比率(%)。
重。
——根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当时中英两国的生产模式及其特征?(6分)
(1)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分)工厂制
度;大机器生产。
(2分)
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或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
(1分)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的有益补充。
(每点1分,答出后三点中任意2点,即可得满分2分)
(2)19世纪70年代,材料一中的生产模式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政治民主化产生了重大
影响。
试列举其中两件大事。
(4分)
(2)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
(每点2分,共4分)
(3)为改变材料一、二的生产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引进了哪种新的经济模式?采取
了哪些措施?有何得失?(10分)
(3)①模式: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2分)
②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实行一五计划,加快工业发展。
(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得满分4分)
③得:基本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或初步建立起国家工业化基础、奠定了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基础);(2分)失:但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1分)三大改造急于求成,过渡太快。
(1分)
(4)有人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生产模式的变化密切相关,请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
学知识,判断该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
由。
(7分)
(4)正确。
(1分)
理由:①1949年以前我国仍然以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为主,城市化进程缓慢;(2分)
②1957年后采用计划经济模式,加快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加快;(2分)
③1978年改革开放后,进行经济体制改
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市化
进程飞速发展。
(2分)。